“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一、规划背景5()发展基础5(二)面临形势9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B(三)发展目标14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7(一)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17(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18(三)落实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18(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18(五)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19(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19四、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20(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20(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1(三)提升医疗质量及安全22(四)改善医疗服务23(五)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24(六)加强血液安全保障24(七)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5(八)统筹推进"美丽医院""智慧医院”建设25五、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5(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25(二)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27六、做优做强健康产业29(一)优化多元社会办医格局29(二)推进健康服务新业态30七、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30(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30(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30(三)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31(四)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31八、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31(一)强化健康促进与教育31(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2(三)提高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能力32(四)强化慢性病管理33(五)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33(六)加强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工作34(七)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4九、推进人口均衡稳定发展35(一)落实国家生育政策35(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35(三)加强妇幼保健及老龄健康体系建设36(四)推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36十、强化基础支撑与保障37(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7(二)提升卫生健康管理水平38H-、保障措施38(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38(二)强化组织领导39(三)加强政策保障39(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40(五)力口强监测评估40区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全区谱写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市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人口素质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十四五"末,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9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5.94%下降至2020年3.4%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75%o,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2.08%,主要健康指标均达至府准。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构建大健康工作格局。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市无烟草广告城区。着力打造"万步有约"健康名片,成功承办长寿之乡绿色发展区域合作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暨"长寿之乡与健康产业"()高峰论坛。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5年来,按照市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规范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耗材采购行为,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意见,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切实推行支部设在内设机构、一线科室、重大项目组和重点学科组。3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5年来,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投入保障逐年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由2015年12项增至2020年31项,补助标准从2015年人均40元提高至2020年74元。在市率先建立疫苗全程追溯管理系统,配备冷链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区疫苗全过程可追溯管理。4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分别成功通过三甲复评,双福、油溪、李市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甲级乡镇卫生院。十四五”末,全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52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4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6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为2.82人,全区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区域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14个、市级基层特色专科3个。“十四五"末,全区卫生健康系统共有(在编在职)正高职称66人,副高职称334人,中级职称945人。"十四五”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4家,其中公立医院6家、卫生健康执法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家、镇(街)卫生院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行政村卫生室231家、社会办医院18家、诊所223家,其他医疗机构34家。全区镇街卫生院达标率、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均达到IO0%。“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区中心医院儿科和住院综合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监测应急处置大楼、区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区中心血库改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中山、慈云、塘河、四屏镇卫生院和几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新改扩建工程完工投用,完成柏林中心卫生院公共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职工周转房建设。区中心医院科研教学及规培大楼、区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5 .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区财政自2019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区中医院为龙头,镇(中心)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6 .健康扶贫精准有效。对全区6637名患病贫困户全部进行分类救治,家庭医生签约建档立卡贫困户24707人,实现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贫困户签约率和履约率100%o建立"市级医疗保障政策+区级兜底政策”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区级兜底政策与市级”一站式结算“平台对接,全区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均对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7 .人口发展更加均衡。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开展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工作。8 .全力以赴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成立"指挥部",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日常管控、持久作战的方针,坚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措施,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至“十四五"末,全区累计确诊输入型病例4例,均已治愈出院,防控工作实现了四无":无本地病例、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医务人员无感染。共派出援鄂医务人员22人。专栏1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健康状况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8.952婴儿死亡率(%0)5.53.4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5.754孕产妇死亡率(1/10万)1412.455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2.08公共卫生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元)60747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2015年下比2015年下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目标值2020年实际值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降10%降10%以上8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9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292.551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93.2511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96100.8712规范化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9090.78医疗保障13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83左右8414居民医保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75左右751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8左右27.8卫生资源16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5.815.521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182.411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42.6119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22.82医疗服务20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9.5821院内感染发生率(%)3.20.6052230天再住院率(%)2.42.123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率(%)88.4人口计戈1生育24总和生育率1.8左右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0)6.5以内-0.2126出生人口性别比108.5103.79(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期间,我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卫生资源总量偏少、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缺乏特色专科建设、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不高、医疗服务部分指标完成不理想等问题。"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卫生健康事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接新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把握发展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补齐发展短板,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开创卫生健康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1 .新时代重大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从全国看,智能技术、智慧系统的革新和应用不断加快、日趋成熟,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备受重视,以新冠肺炎为典型的传染性疾病仍在蔓延,促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国家对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项目支撑、人才资源等方面支持力度有增无减,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和广阔市场。从全市看,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加快规划建设与周边省市高铁、高速等新的连接通道及第二国际机场,成为融入主城发展先行区,我区战略地位、战略优势、战略空间更加凸显,为全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在政策、投资、项目、市场拓展等方面均带来诸多利好。从全区看,区委区政府掀起新一轮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高潮,工业基础较好、门类较为齐全,富硒产业发展在全市位居前列,富硒富氧山水自然资源丰富,区中心医院转隶成为大学直属医院,为新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持续提供了强大动力和良好条件。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新要求。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等监测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重大传染病预警相对滞后。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