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课报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docx
-
资源ID:1816670
资源大小:21.4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课报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docx
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党课报告: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一、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一)中华文明一直蕴含着生态文明理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及制度,尤其是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通过相关机构设置、官员考核及法令制定等方面来引导、规范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体制机制。虽然这些体制还没有达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但是对当前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二)中华文明能证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中华文明才有资格证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以国家形态绵延五千年,从未中断。当年两河文明也很繁盛,但其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使整个文明形态无法持续演进。所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一观点。20XX年X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0xx年X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当下,也是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考古资料,中华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XX世纪黄帝统一中原,至今延续近五千年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创新,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代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哲学、文学、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代有高峰,蔚为壮观。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在自然环境基础的保护、人口以及人种的延续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与繁荣方面均体现了绝无仅有的可持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上的优越性。(三)中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上千年开发与破坏留下的结果经历了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开发与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远古时代,我们利用打制石器、骨器、木器进行采集狩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仅限于局部森林的焚毁、退化,这种程度的破坏可以依靠自然的修复能力得以恢复。上古时期,生产方式从采集狩猎向渔猎、种植发展,开始大规模伐林、垦地,关中森林明显减少,农田生态系统出现。封建时期,青铜器和铁器工具发展迅猛,进入种植业社会,我们开始使用畜力、水力、风力,以及人类的机械能,生态系统变迁剧烈,森林被大规模砍伐,灌溉改变了水系,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出现气候异常、土壤侵蚀和沙化加剧、土地退化等情况。进入近代社会,生产力不仅局限于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也开始发展。同时,水土流失加剧,沙漠继续南侵,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所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巨大破坏。(四)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于改革开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同步我国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开展了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比如在枣园挖下幸福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19xx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舞台之后派团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多边会议,我国在会上分享了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做法,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国都处于探索阶段。19xx年X月XX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始施行,极大深化了我国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就会抵抗。”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19xx年X月XX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些工作体现出,我国由原来的参与者逐步转向构建者。20xx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在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在资源节约承载力的基础上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的资源节约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孕育。习近平总书记在XX带头修建当地第一口沼气池;在正定工作时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在厦门工作时主持启动“综合治理黄筲湖”,这一工作被认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在宁德工作时提出“弱鸟先飞”,主张将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福建省工作期间,进一步推动生态省建设;在XX工作期间,XX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提出“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在XX工作的X个月里,进一步探索特大型城市和周边乡村的融合发展之路;在中央工作期间,结合全党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23年X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彰显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战略部署,坚决抓好落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时代以来取得的这些成就是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XX世纪XX年代,官厅水库遭到污染,北京市很快成立了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前身。19xx年,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xx年在XX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当时,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是同步的。19xx年,推出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提出“三同时”制度,即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新时代以来,坚持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构建、多层次推进,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载入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XX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基础制度,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构筑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四梁八柱”的“大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这是“四梁八柱”的“八柱”。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法律绿色化,比如在宪法、民法典中写入生态文明相关条款,越来越多的法律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从法律层面有效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二是完善资源环境专门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得到全面压紧压实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生态文明工作的分量越来越重。从我们党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又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中。新时代以来,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建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健全,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成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月X日,中央环保督察试点在XX展开。大约两年时间,督察实现对全国XX个省区市的全覆盖。XXXX年起,又对其中XX个省份进行了督察“回头看”,共受理群众举报XXX万余件,合并重复举报后向地方转办约XX.X万件,绝大多数已办结,直接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XX万余件。其中,立案处罚X万多家,罚款XX.X亿元;立案侦查XXXX件,行政和刑事拘留XXXX人。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共移交责任追究问题XXX个。XXXX年,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承担生态环保任务较重的央企纳入督察对象。XXXX年,第二轮督察任务圆满完成,分X批对全国XX个省(区、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X个部门和X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XXXX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截至XXXX年X月,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经开展两批,范围涉及XX、XX、XX、XX、XX(第批)、XX、XX、XX、XX、XX、XX、XX(第二批)等XX省市,总共通报了XX个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和督察情况。(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整合优化机构职能,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组建生态环境部,整合分散在各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实施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优化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配置,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