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10篇(详细版).docx
-
资源ID:1816078
资源大小:45.20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10篇(详细版).docx
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共10篇)目录篇一'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2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4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7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10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心得体会12篇六、乡党委书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14篇七、某县民政局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月活动情况汇报17篇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22篇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24篇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38篇一、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近年来,区老干部局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老干部工作,在学习教育、活动引领、作用发挥上下功夫,着力激活“银发”力量,引导离退休干部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响应者、践行者,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聚力赋能。一、抓实学习教育筑牢助力民族团结“思想弦”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书记培训、老年大学教学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去年以来,累计开展相关培训4场次,培训离退休干部1200余人次。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载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去年以来,累计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108次。依托“离退休干部工作”微信群,推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等内容18条,引领离退休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二、突出活动引领强化助力民族团结“动力源”持续深化“银发聚力彩X-古渡晚霞再增辉”系列活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携手送春联,书法进万家”主题活动、“心系桑榆温暖重阳”走访慰问活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5场次,参与离退休干部1300余人次。围绕助力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展、主题活动、采风活动等系列活动7次,引导全区离退休干部树牢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小板桥街道海祥社区依托社区老年学校等优势资源,开展“迎七一颂党恩,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X区银霞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福达社区开展“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送去了文艺演出、健康咨询、法律咨询、惠民政策、帮扶解困等,营造了平等、互助、和谐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良好氛围,建成了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近年来银霞志愿者服务队共接待社区居民免费健康咨询50余人次、法律服务咨询8人次、慰问生活困难群众28户。三、注重宣传引导奏响助力民族团结“协奏曲”创新方式手段、丰富平台载体,扎实抓好助力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引导离退休干部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常态长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就近就便深入澄江、石林等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示范单位,考察民族团结建设情况,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发声点赞,积极开展常态化建言献策,并引导离退休干部充分挖掘民族团结文化元素,创作诗联、书画等作品30余幅,赠送乡村客栈书法条幅挂轴4幅,书法斗方17幅,花鸟画6幅,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氛围,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依托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主阵地,结合传统文化、民族特色,采取开设民族舞蹈、花灯等课程8个专业13个班,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学、演、唱、跳等形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离退休干部对“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广泛认同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离退休干部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内在要求不断夯实认同根基、社会稳定根基、发展根基和生态文明根基。筑牢民族地区的认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不断促进语言相通、生活相融、情感相亲、精神相聚。首先,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优化完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联谊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最后,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基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因此,民族地区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重点做好“守”“打”,“净”三件大事。“守”指的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打”指的是坚决打击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净”指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法加强对网络涉民族宗教因素话题的管理和引导,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加大宣传,对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现、敢于斗争。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繁荣发展。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筑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重要性。同时,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山地、丘陵和边整,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在67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280个来自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1%,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种类型。同时,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资源富饶、物种丰富,拥有全国47%的森林、75%的草原、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矿产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壮美的高山河流冰川、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瑰丽的民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占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确立了鲜明主线。10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高等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深刻准确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两个共同”,为各民族培养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要统筹部署推进,以强化理论武装深化“有形”首先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强化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第九次集体学习精神,按照学校部署安排,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特征,切实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学习、党员、团员自学的重要内容,采取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的方式,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其次要统筹部署推进,站位谋划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高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扎实推进落实,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学习民族政策,以座谈、走访等形式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困难事、烦心事。要丰富文化育人载体,以关心关爱学生做到“有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首先,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支撑和实践启迪,引导各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范式、规范体系、价值取向等内容,强化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要在学习生活全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此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吸取文化场所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珍视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凝结而成的代表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价值观,注重文化上的共同性建设和认同感塑造。要综合施策推进,以提升各族同学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有效”要常态化举办有形、有感、有效的各民族“三交”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