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的复习 论文.docx
信息技术课堂的复习摘要:当堂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所以每节课的总结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周复习:在每周的信息课上进行复习,利用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上节所学知识,不再是一上课就开始新课程的导入环节。单元复习:每个单元结束后,我一般会安排两节练习课,一节是复习刚结束的单元内容,一节是打字练习。整书复习:整册书学完后,利用一节课时间复习课本,可以翻开目录,逐节知识点回忆。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复习,教学质量,遗忘曲线引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巨大的情形下,特别是小学阶段,没有谁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信息技术课程上,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技能,我对教学中复习环节进了思考和验证。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复习需要及时,还需要注意复习的时机和可行性。本文讲解了我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当堂复习、周复习、单元复习和整书复习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对知识点一般不做过多的扩展延伸。一、知识的遗忘和记忆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可以抓住记忆的最好时机。二、记忆周期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第一个记忆周期是5分钟第二个记忆周期是30分钟第三个记忆周期是12小时这三个记忆周期属于短期记忆的范畴。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第四个记忆周期是1天第五个记忆周期是2天第六个记忆周期是4天第七个记忆周期是7天第八个记忆周期是15天就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形下,教学中可以较容易抓住的记忆周期为第二个记忆周期和第七个记忆周期。三、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被纳入小升初的考试当中,没有谁会在这门课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也不太重视。可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想要尽最大能力让孩子能学到些东西。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当堂复习、周复习、单元复习和整书复习的理解。四、信息技术课堂的复习1.当堂复习一般每天晚上睡觉前,应该将当天所学的知识择其要点复述一下,记忆效果会很好,这是特别常用的复习方法,而对于目前的情况,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根本不会每天抽出时间来复习信息技术,每个班级每周也就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所以,我开始重视每节课的课堂总结。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所以每节课的总结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每节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复习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定,操作类的课程我更喜欢用引导提问结合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时,注意系统性条理性,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可适当配合演示操作,因为已经上了一节课了,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不是那么容易集中了,结合具体操作,可以更形象,从而帮助学生回顾相应知识点。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形下,应该有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课堂小结,包括刚成为信息技术教师没多久时的自己,备课时重点都会放到教学过程中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以期学生可以理解、学会并且能成功完成操作任务。而对于小结部分,大多时候是两句话带过,比如对照板书回顾所学内容,估计学生就是对照板书读一遍,具体的知识点,或者操作过程,可能已经开始遗忘了。关于课堂小结,这里也列举几个常用小结方式,仅供参考:(1)知识归纳式小结主要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本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把新学内容梳理一遍,使学生通过小结,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力求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2)前后呼应式小结在课程引入时,有时候以一个思考型问题引发学生的反思、质疑,顺利成章的进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在课程结束前,应该再回到引入,对问题做出正确而完整的解答。(3)交流及反馈小结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围绕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讨论,然后全班反馈,这样做常使学生再次闪现思维的火花。(4)自主评价性小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人。在一堂课的最后,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权力表达疑惑或者分享收获的欣喜,也可以提出建议和不同见解。2 .周复习星期天休息,可将一周来所学课程的内容按知识体系回想,测验自己的记忆情况,发现存在疑难或模糊之处,马上解决,绝不拖欠。对于信息技术,像这样每周复习,也是难以做到的,像上面所说,信息技术不被重视,不足以让学生做到自主每周复习,也曾尝试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但是没几个人会记得做。所以,我调整为在每周的信息课上进行复习,每节课利用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上节所学知识,不再是一上课就开始新课程的导入环节。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七个记忆周期就是7天。复习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定,引导学生回想时,注意系统性条理性,提前绘制思维导图,按照一定的次序引导学生回想上节所学知识点和操作方法;对于操作类的知识,可适当配合演示操作,因为已经过了一周了,单纯的讲解可能不够清晰明了,学生短时间内不能有效回想起来,结合演示操作效果会更好。3 .单元复习一个单元学完了,可以测试一下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学完有什么收获,从而及时消化,巩固记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每个单元结束后,我一般会安排两节复习课,一节是复习刚结束的单元内容,将单元内的重点知识做成思维导图,跟学生一起梳理复习,在学生回想不畅的情况下,可结合课件或者演示操作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梳理过程中,也可适当布置练习,信息技术是操作为主的课程,只有在操作过程中才能慢慢形成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意识。另一节复习课,是键盘输入练习,打字练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练习,虽然英文输入和中文输入的课程在信息技术第一册和第二册就学习完了,可是若是不经常练习,学生根本不能流畅的进行网络交流,在高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经常需要输入文字,若是打字速度跟不上,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自己教学的经历: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定期安排打字练习课程,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英文输入的方法,在该单元课程结束时,一些基本技能如:定位基准键、定位光标、大小写切换、错字删除等,掌握的都挺好,英文单词输入速度过半可达到25字每分钟(金山打字通2016版)。而过了一个暑假,三年级下册学习中文输入方法的时候,定位基准键、定位光标、大小写切换、错字删除等基本操作方法,已有大半学生忘记。三年级下册学了中文输入方法,在四年级学习word软件和网络搜索的时候,输入法切换大多学生又忘了,文字输入速度也很慢。于是,对于下一届三年级的学生,我就开始逐步安排定期练习,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都会安排打字练习课,整个三年级阶段,每节打字练习课上都会规范练习定位基准价,规范学生指法,练习输入法切换,大小写切换方法、错字修改等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打字习惯,慢慢的形成肌肉记忆。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在四年级阶段,开始注重学生打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升,部分学生已经可以做到盲打了。两届学生对比可以发现,上一届已经五年级的学生比这一届四年级学生的打字技能就差了很多。这届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也更加自信,更加敢于操作和尝试。4 .整书复习一本书学完后,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复习整本书,可以翻开目录,逐节知识点回忆,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全书复习就问题不大了。如果时间紧张,可以挑选那些重要内容进行。如果在放假前还有时间上课,剩下的课都安排学生练习文字输入,定期练习,坚持练习,慢慢的形成肌肉记忆。参考文献(美)韦恩韦登(WayneWeiten):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译者:高定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H年出版,第205页第7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