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0篇集合).docx
-
资源ID:1812381
资源大小:33.68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0篇集合).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共10篇)目录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2篇二'2024年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讲稿宣讲提纲5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2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5篇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材料17篇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21篇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发言36篇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39篇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42篇十'关于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材料46启示和指导意义,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基础。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诉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接续跑好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场接力赛,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历史主体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进一步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各层面,形成了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人心基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各民族也才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享伟大荣光。历史环境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这些都决定了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乘风破浪,战胜一切困难险阻。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从文化同根到文化相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充分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母体之下、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下的差异性。只有坚持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融合融汇中相互促进、繁荣发展,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主干的枝繁叶茂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放异彩。从精神同源到精神相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包含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奋斗热情、凝聚民族合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从地位同等到互鉴相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之间真正实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要深入做好新时代城乡民族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互学互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从文明同贯到文明相承。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工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引导各族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并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有力地解决了系列民族问题,促进了民法平等团结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巩固民族团结的新形势、新任务,鲜明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对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作出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行部署,着力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发展进步问题,积极引导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全力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特别是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十二个必须”,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根本问题,高度凝炼了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法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论。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着强大的生机活力一直以来,正是我们党对民族平等的坚定维护、对民族团结的精心呵护,与时俱进制定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才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把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有力推动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以黔东南为例,这个始建于1956年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六十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熠下,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撕掉了“人无三分银”的标签。经过多年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州时的1.2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5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是建州时的713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就业等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9万元、4679元提高到了2021年底的3.74万元、1.23万元,增幅分别达到98%、162.6机“十三五”期间,1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14年建档立卡的12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8万农村搬迁群众搬出大山,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尽管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但黔东南“人无三分银”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二是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地铺就了通达四方的大道。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山高坡陡、道阻且长过去一直羁绊着黔东南的发展。多年来,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黔东南致力于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州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发展支撑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交通建设实现了跃越式发展,2013年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2014年、2015年过境的贵广、沪昆高铁相继建成通车,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2017年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运”,2018年实现“组组通硬化路”。新时代十年,黔东南迈进了航空时代、高铁时代、高速时代,融入了周边省会城市及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7小时经济圈,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南下粤港澳、东进长三角的“桥头堡”。三是对“天无三日晴”的说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在“天无三日晴”的气候条件下,造就了黔东南生态突出、空气清新、山环水抱、有山有水有乡愁的怡人风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全州满目是青山、处处是绿水,生态环境指数排在贵州省前列,绿色成为了最靓丽的底色。目前,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68斩城市(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已对“天无三日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为黔东南贴上了绿色生态的靓丽名片。可以说,黔东南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黔东南州贯彻我们党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安排部署取得的实践成效。这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效是明显的。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着深刻的时代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民族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国家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应更加坚定自信,充分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特色道路是正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要的。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总体保持了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一些恶劣事件对各旗群众生产生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进入新时代,国际上民族主义思潮和一些极端思潮、活动对我国的倒灌干扰有所增多,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变本加厉,打“民族牌”是他们惯用的伎俩。近年来,就发生了不少西方国家借口民族问题,打压我们国家的事件。比如,2020年9月美国疯狂炒作涉疆议题,反复污蔑抹黑新疆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现象;2021年3月还接连讨论两项对新疆的法案,要求美国企业不要使用新疆的产品。又如,2022年8月,美国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不顾我国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台湾地区,严重侵犯我国国家主权安全,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越发展壮大,越会遇到阻力和压力,越需要高度重视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旗共同体意识,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发展上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过去为了弥补地区间、民族间差距,我们国家采取了差别化的支持政策,现在包括黔东南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黔东南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其他地区的起点不一样、基础不一样、条件不一样,但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一样的。黔东南虽然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但与全国相比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又是相对滞后的地区,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短板。比如,在脱贫攻坚成果上,黔东南16个县市中有15个是脱贫县,其中4个曾是深度贫困县,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任务比其他地方更艰巨、更繁重。又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2021年在贵州省88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排名中,黔东南最高的凯里市只有295.41亿元,排全省后11位的全部是黔东南所属县,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不到全省的十分之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相对滞后。如果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黔东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掉了队,就会拖全国全省的后腿。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二并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这就要求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识,广泛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黔东南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一起做好民族工作,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必须把推动加快发展作为根本要务,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引导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发展上,把全部力量汇聚到发展上,紧紧围绕“四新”抓“四化”,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