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docx

    • 资源ID:1812310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docx

    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4年10月第一号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情况1第二号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7第三号贵州省历史灾害普查14第四号贵州省地质灾害风险普查18第五号贵州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24第六号贵州省公路承灾体风险普查26第七号贵州省水旱灾害风险普查29第八号贵州省森林火灾风险普查36第九号贵州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42第十号贵州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451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第一号)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情况贵州省普查办贵州省应急管理厅2024年10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自2020年5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来,贵州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切实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上下协调联动,狠抓责任落实,全面完成普查各项目标任务。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普查工作责任体系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设在应急管理厅并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均成立了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分工协作的统一领导体系,高位推动普查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协同推进、分工落实”模式,制定统筹调度、督查检查、信息反馈等七项制度,建立严格的分类分级普查成果质量管控体系,并将风险普查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和省级专项目标考核,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责任。同时,建立经费保障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补助,推动各地将普查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持保障普查工作。二'广泛动员参与,积极构建普查队伍支撑体系全省各级普查办充分利用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优势,抽调精干人员,组建普查工作专班和技术组,充实普查技术支撑力量。聚焦各行业不同特点,组建涵盖自然灾害各领域权威专家的省级普查专家组,形成完整的技术支撑链条,为普查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省共1510个乡镇,1.8万个村(社区),11万户家庭参与普查,形成了各方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三'综合统筹实施,高质量完成全省灾害风险调查任务通过全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本次普查获取了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5大类15种灾害致灾要素调查数据,人口和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3大类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和重点隐患数据,形成了贵州省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集。全面收集整理分析19782020年年度历史灾害灾情数据和19492020年重大历史灾害事件灾情数据。大数据与风险普查深度融合、遵义市“五个三”等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普查办充分肯定,多次在全国风险普查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四'强化技术创新,高标准完成省市县三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贵州省创新制定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管理办法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与区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得到国务院普查办充分肯定,其中指南被印发全国参考借鉴。本次普查完成了全省5大类单灾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一方面,我省编制了全省地震、地质、洪水、干旱、森林火灾5大类单灾种风险和防治区划图,客观认识了全省和各地区各类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水平。另一方面,我省完成了省级、9个市级、88个县级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累计形成省、市、县三级综合评估与区划报告98份,同时,省普查办在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受威胁人员数量较多、潜在经济损失较大且多发易发的365个自然灾害重点隐患点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三图一案”成果,为灾害防治部门协同联动、强化防灾减灾物资配置、落实普查成果的深化应用等提供辅助决策支撑。五'严格质量管控,确保普查数据成果真实可靠坚持把数据成果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制定各阶段、各类型数据成果质量控制内容、技术方法和要求、组织实施和监督抽检办法,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落实数据安全质量管控制度,严格遵守数据采集、汇交、融合等各项技术规范。实行“谁调查谁负责”的数据管理制度,压实地方政府普查办质量审核把关责任,实现全过程数据成果质量控制。全流程提供综合性审查技术服务,切实提高数据质检核查通过率,有力保障了普查成果质量。六、立足普查数据,建成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统一标准、共享共用,常态运行、分类管理”的原则,贵州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云资源服务、计算算力、数据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完成了软硬件设施全面国产化替代,落实云服务器35台、云存储资源40T及相关网络资源;并以本次普查成果数据为基础,着力搭建具备数据汇交、质检、管理、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平台,建设了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完成数据展示系统、数据汇交与管理系统等普查软件本地化部署工作;完成普查数据资源共享门户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与国家综合库的互联互通;印发了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畅通各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共用渠道,促进贵州省普查数据动态更新、广泛运用,服务支撑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工作。七、加强宣传培训,提升公众防灾意识采取一线培训、分级培训、定点培训等多种形式,针对普查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基层普查员三类人员累计开展普查各类培训687场次、6万余人次。采取线上线下同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普查大宣传,结合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制作宣传片、宣传手册,编排少数民族歌舞,培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舆论氛围。全省各级普查办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500余次,发放普查宣传资料30余万份,有力提升了全省公众防灾意识。八'积极探索成果应用,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原则,持续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在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专项防治和综合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形成了“多类型、多形式、多领域”普查成果运用体系。在赤水市、仁怀市、贞丰县等地开展了成果应用试点,探索了普查成果在赤水市北斗导航应用、仁怀市白酒产业链自然灾害防治、凤冈湄潭等区县茶产业气象灾害防治等方面的转化运用,形成了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治一体化应用系统、赤水市北斗综合防灾减灾系统等一系列成果应用典型案例,为全国普查成果应用工作提供了“贵州经验”。说明:1.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第二号)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贵州省普查办贵州省应急管理厅2024年10月贵州省基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森林火灾等5大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构建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模型,完成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区划,客观认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在综合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主要灾害类型灾害防治区划成果、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成果等编制了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为省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一'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遵循“危险性一脆弱性一暴露度”三维度准则,基于5大类15种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人口、经济、公路、房屋、农作物7个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灾情调查数据等开展。评估结果表达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相对高低,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等5个等级。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中、西部高、东、南部低”的格局。全省自然灾害高、中高风险区域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2.55%,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纳雍县,六盘水市水城区、钟山区,贵阳市主城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播州区,黔东南州凯里市和榕江县,黔南州都匀市,安顺市西秀区,黔西南州晴隆县和贞丰县(图1)。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贵州省综合风险等级分布图J2二J1001502叱米图1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基于孕灾环境、历史灾情、主要承灾体综合风险及区域差异划分得到,为两级区划(图2):一级区划主要依据全省地形地貌,以及5大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和专家咨询调整,划分为7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一级区,分别为I北部洪水、地质、干旱灾害为主区,11东南部洪涝、地质、森林火灾灾害为主区,11I西北部地质、低温冷冻、干旱灾害为主区,IV西部地质、低温冷冻、地震灾害为主区,V中部洪水、风雹灾害为主区,Vl西南部地质、洪水、风雹、地震灾害为主区,Vn南部地质、洪水、森林火灾、地震灾害为主区。二级区划主要依据全省主导灾种风险和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口以及经济损失综合风险等级的区域差异,在7个一级区划基础上细化为25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包括高、中高、中、中低和低风险区等5类区域,占全省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0.90%、18.84%、44.47%、23.40%、2.32%o贵州省综合风险区划图图2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二'全省综合减灾能力本次普查从政府、社会、基层3个方面开展了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共获取约13万条调查数据,第一次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家庭”的全省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在政府、社会、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得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结果表达了综合减灾能力的相对高低,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个等级。从全省看,综合减灾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东北部、南部强,中部及北部较弱的格局,区域综合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密切相关。分区域看,综合减灾能力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10.23%、20.45%、50.00%、14.77%、4.55%o从各项减灾能力评估结果来看,政府减灾能力对综合减灾能力评估影响最大,政府减灾能力等级为强和较强的县占综合减灾能力等级为强和较强的县总数的70.37%,表明省内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强弱与当地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的投入程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投入水平等有密切关系。说明:1 .自然灾害(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害):暴雨、地震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等,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形成有三要素: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致灾因子强度较大,但时空上和承灾体不重叠,或因承灾体设防水平高而未形成损失,则一般称为自然因素而不是自然灾害。2 .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孕育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是由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和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决定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时空分布特征的背景。孕灾环境稳定性越高,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低。孕灾环境的改善,能有效减轻灾害风险。3 .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或各种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度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暴雨

    注意事项

    本文(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