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2第一章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4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5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9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迎来重要机遇12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14第一节指导思想14第二节基本原则14第三节主要目标16第三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1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21第二节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23第三节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4第四章统筹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6第一节系统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27第二节精准施策提升大气环境质量32第三节严格管控提升土壤环境质量36第四节全面整治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7第五节创造宁静生态环境39第五章着力生态保护修复,筑牢渝南重要生态屏障43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为主城都市区提供重要战略支撑,筑牢渝南重要生态屏障,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制定市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本规划是“十五五”期间统筹推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相关规划、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的要求。规划期至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重大制度实施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环保格局逐步形成。排污许可制度的改革、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及多层次、全方面的普法宣传,企业的主动守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大地主旋律。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以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以及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专项治理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在全市排名第七位,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io、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下降2.8%、63.9%,3.8%o河北渡断面、蒲河寨溪断面年平均水质保持11类,地表水、地下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水环境功能区等5项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保量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任务。声环境质量总体达标,土壤、辐射环境总体稳定,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禁河“绿”、“蓝”、豪居“美”、禁城“静”底蕴更加浓厚。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和“林长制”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国土绿化39.5万亩,林地面积增加至16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3%,较2015年提高6.2个百分点。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面积达459.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下降到21.38%o有序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开展通惠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全区湿地保有量保持在2513.93公顷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0%o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59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62%o治理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20.19公顷,完善老瀛山市级自然保护区、长田县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解决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并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提升改造,建成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漏液处置设施、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全区街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提标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泰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与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沙溪河、通惠河等2段黑臭水体得以有效整治并持续巩固。取缔拆除5艘餐饮船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69个行政村环境有效改善,累计关闭禁养区养殖场(户)806家,治理养殖场(户)906家。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严肃问责,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均已全部整改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梳理31个专项任务和10个举一反三问题,已经整改完成29个,剩余问题均按时序推进。深化“绿盾”行动,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销号率达到92%o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规模化”,“制造”向“智造”迈进,成功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三次比重调整优化为13.2:45.4:41.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o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关闭煤矿18个,淘汰2家石灰土立窑生产线。全面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7%,单位GDP用水量下降36.04%,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生态经济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获批一批“绿色村庄”、“国家标准示范休闲农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标准示范创意农业园区”,成功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出台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实注:1.为五年2.2020年最局发布为准。序号指标名称2020年规划目标2020年完成情况累计数。终数据以区统计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744.802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遵守划定并遵守第二节生态3耕地保有量(公顷)7118071180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基本农田(公顷)6186761867”占一务艰巨。区立区双城经济圈协调发展格际提出“一点思路,即打造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17区一地”建设任环境空气质量质量改善目标达到考核要求达到考核要求足国家成偷地和“一区两群”局,结合本地实二区地发展主城都市区重6优良天数比例(%)8592.6严重污染天数基本消除基本消除7地表水环境质量河出境水质IU类11类要战略支点,化学需氧量(%)9.39.3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渝8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氨氮()4.74.7黔综合服务区、渝黔合作先行二氧化硫(%)26.926.9示范区、资源型9氮氧化物(%)14.514.59森林覆盖率(%)>4648.3方面领域序号指标指标类别2020年现状值2030年目标值5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预期性100100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大气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约束性14.5市级下达7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约束性/市级下达水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约束性9.3市级下达9氨氮排放总量减少(%)约束性4.7市级下达环境风险控制土壤1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约束性959511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约束性100100固废12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约束性10010013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约束性100100环境安全14五年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总数预期性未发生不发生第三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低碳循环经济,打造绿色发展新增长点,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试验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落实生态环境准入规定。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精准落地,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突出问题和保护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环境保护综合名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严控新增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和过剩产能项目。除在安全生产或者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特殊抽水蓄能发电等为重点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及下游产业发展,建设页岩气集输管网和外输干线,确保页岩气就地接入、应产尽产。依托扶欢循环经济产业园,推广页岩气在CNG.LNG和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应用,延伸页岩气下游精深加工链条,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形成页岩气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发挥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示范作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推广氢能源在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应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节能降碳考核标准,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倍增行动。突出重点领域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快发展绿色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鼓励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使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土地开发利用新机制,围绕产业空间布局和重大产业项目,划定工业用地红线。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总量强度双控,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和强化节水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培育节水服务业,开展节水设计、改造、计量等服务。积极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完善区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提升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规范行业运行机制,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行“生态+”发展模式,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第四章统筹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领域突出环境问题,全面防控环境风险,加快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乡村更美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