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docx
“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环固体2021)114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等要求,结合市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基础和区“十五五”时期固体废物管理形势,推进全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动全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固体废物高效、高质、高值、规模化综合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谋划,完善治理体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紧密联系,一体推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全区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厘清任务措施。按照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原则,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全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处置能力薄弱、处置缺口大等问题。厘清工业、农业和生活源问题及措施,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坚持部门联动,建设五大体系。依托“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理清固体废物管理职能职责,加强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实现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全链条高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五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倡导全民参与,营造共建共享。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循环、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园区、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营造全民共建共享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保护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建设范围及时限。区“无废城市”建设范围为区行政管辖区域,包括东城街道、总量为257.92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0.44%o农膜年使用量为288.06吨。全区已建成包括1个贮运中心、113个网点的农膜回收网络,回收废弃农膜265.95吨,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7.8%0依托全区农资经销点,建立了250个农药包装回收网点,对东城等6个试点乡镇(街道)内的农药包装袋(瓶)实行强制回收并给予补贴,回收农药包装袋(瓶)41.2万个共5.1吨。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人多地少,目前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距离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仍存在以下差距:一是化肥农药增效减量存在压力,辖区内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量大且增效减量技术应用不全面,掣肘了农业绿色发展;二是秸秆露天焚烧现场仍有发生,由于农村发展基础仍较薄弱,农民长期形成的耕种习惯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老人居多,秸秆田间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散养畜禽存在粪污直排现象,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四是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率不高,虽然全区初步建立了农业废弃物回收体系,但由于废弃农膜和化肥包装物经济价值不高,农民主观捡拾交售的意愿不高,农业废弃物回收率偏低;五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数据掌握不够全面,畜禽粪肥利用相关激励机制、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农业绿色循环发展等机制不完善。(三)生活垃圾。2021年,全区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6%,生活垃圾清运量达13.42万吨,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发电方式处置。城区餐厨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100%(含南平镇、水江镇和大观镇),收运处理餐厨垃圾1.98万吨,清运送至泰江区餐厨垃圾处理厂,采用厌氧消化、热电联产技术处理。全区有污水处理厂38座,其中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3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54万吨/日,污泥日平均产生量为51.5吨/日,处理途径为水泥窑协同处理、堆肥。全区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为100%。区按照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深度覆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理念贯彻不够深入,前期已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试点,但仍存在市民垃圾分类习惯未养成、分类指南不清晰、分类责任感不强等情况,大部分居民仍存在“要我分类”的思想;二是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尚不健全,部分老旧小区未改建分类收集厢房,大件垃圾和装饰装修垃圾存在乱堆放和乱倾倒现象;三是城乡融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尚未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虽有分类收集试点,但分类减量率不高,收运、处理环节没有相应的分类收运处理设施,缺少垃圾分类处理指导;四是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融合度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及生活垃圾分类体系“两网融合”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融合程度不高;五是邮政快递业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配置率不高,部分网点配备后使用率不高,缺乏指导性的资源回收机制。(四)建筑垃圾。2021年,全区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125个,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新建绿色建筑占比为61.7%0全区建筑垃圾产生量63.7万立方米,其中:拆迁垃圾约2万立方米、工程渣土约31.8万立方米、装修垃圾约3.7万立方米、其他建筑垃圾约26.2万立方米。约4.1万立方米建筑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主要用于砖料加工,其他各类建筑垃圾由有资质的装修垃圾运输单位(办理了运输核准许可)运输至区亮奇建筑垃圾处置场(设计容量361万立方米)。区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要求,开展了建筑垃圾管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较少,未形成规范的处置体系;二是大件垃圾、装饰装修垃圾处置设施存在短板,存在乱堆放、乱倾倒现象,大件垃圾主要依托生活垃圾回收体系,未形成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不足;三是建筑垃圾填埋处置压力大,全区建筑垃圾主要消纳去向为区亮奇建筑垃圾处置场,其设计消纳能力基本满足区域内5年需求,亟需建设新的消纳处置场所。(五)危险废物。2021年,全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34769.64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0.03吨/万元共利用处置危险废物28020.73吨,主要来自天然气开采业、危险废物治理业、钢压延加工业。从类别来看,共涉及16类危险废物,占比最大的危险废物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油基岩屑),占全区工业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总量的90.55%o从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去向来看,危险废物的三个主要处置去向为区(46.53%)、江津区(16.72%)和四川省(11.15%)等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区共有162家医疗卫生机构,共产生感染性、损伤性医疗废物602.78吨,全部由市区蓝天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收运、高温蒸煮后破碎填埋。区按照国家及市危险废物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强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经营单位管理,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页岩气开发带来的危险废物监管压力,页岩气开发行业为全区危险废物主要产生源,且“十五五”期间将持续增长,需加强贮存、运输及预处理环节的风险管控;二是需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推行危险废物“一物一码”,实现危险废物管理全过程可追溯,提升危险废物智能化监管能力;三是危险废物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危险废物部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尚不完善,区级危险废物应急处置队伍尚不健全;四是社会源危险废物未实现分类管控,区内教育科研机构小量实验室危废、医疗机构实验室废液、机动车维修行业和加油站小量危险废物未分类管理,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和处置能力相对薄弱。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结合区域特色、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城乡有机融合,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最终实现全区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二)阶段目标。L启动期(20222023年1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无废城市”绩效考核机制,开展工业园区龙岩、水江、南平、大观组团“无废”建设,着力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开展农业农村固体废弃物回收试点;持续深入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稳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高;启动城市生活、农业农村及工业领域“无废细胞”建设工作;形成一批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2.建设期(20242025年持续推进相关工作,全面达成各项指标,“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园四组团”固体废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才隹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农药化肥进一步减量增效,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农药包装物回收体系,农业包装物回收率显著提升,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管控,环境风险持续降低;“无废城市”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宣传机制基本完善,形成各具特色的“无废细胞”。共设置38项指标,其中:核心指标22项、主要指标16项,具体指标和目标见附表20四、主要任务(一)立足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引领。1 .落实指导意见,加强成渝共建。立足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优厚“三优”禀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找准“坐标,全面加强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广元市等友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打造金佛山文旅品牌。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加深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信息共享共建,优化配置产生、处置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 .加强规划衔接统筹部署推进。深入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要求,加强同市“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衔接,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固体废物等“十五五”规划,统筹谋划、整体布局、一体推进。3 .建立工作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将建设成效纳入区级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深化固体废物管理自查自纠工作,找出固体废物管理的空白点、薄弱点、关键点,建立部门责任清单,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利用、处置等各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逐步实现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管。(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循环发展。4 .落实三线一单,加强环评审批。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针对流域、区域、行业特点,聚焦突出问题和保护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控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和过剩产能项目盲目发展。强化环评审批,加强产生需填埋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建设项目的审查。5 .推行绿色制造,促进产业升级。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理念,优化工业生产布局,持续优化工业结构,推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促进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