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某村苞米收成情况的田野调查报告.docx
辽西某村苞米收成情况的田野调查报告九月下旬,在不到一星期时间里,我简略参与了辽西某村苞米收割的过程,主要通过问询采访、实际劳动、田野调查等方式,大致了解该村本年在暴雨、大风灾害下苞米的收成情况。受限于实际条件,很多数据仅通过农户口述获得,且各农户因耕地规模、种子类别、土地肥力等因素有所差异,所得的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现将所得粗略数据和材料稍作整理,形成本篇田野调查报告,以供大家参考了解。苞米产量及农民收入情况(一)辽西某村的农业背景辽西某村,一个坐落在辽宁西部某农业大县的普通村落,内属山地丘陵地带,平原面积小,只有沿河流有部分冲积平地。该村占地面积约8200亩,耕地面积2800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人口约1300人,人均耕地面积2.2亩,属于脱贫村。在城市化进程未开展之前,这片不大的土地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与梦想,见证了过去无数村民的辛勤与汗水。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遗留下来的只有中老年人,农业是他们生活的支柱,苞米则是他们的主要农作物。受限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日夜温差大,降雨较少,适合高粱、小米、苞米等农作物生长。据了解,该地区苞米种植历史也不长,在二十多年前,村民种植的都是高粱或者小米,在那之后才引入了苞米,也许是播种后维护较为省心而大规模种植。(二)苞米受灾程度每年清明前后,等一场雨水,村民就将满载希望的苞米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土地里。播种时,播种机将化肥、种子、除草剂混合在一块埋入土壤中,除干旱受灾严重需浇水或者极少部分农户会追肥外,后续收成就“听天由命”,较好的诠释了什么叫“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始终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天气的变化尤为关键。无论是干旱、洪涝还是大风,都可能对苞米的收成产生重大影响,“十年九旱”是在调查中每位村民都挂在嘴边的话。今年该村因暴雨使得雨水充沛,但是在七月下旬及八月下旬,两次极端天气带来了冰雹、大风,给苞米的生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粗略估算,该村农作物受灾面积约为1800亩,占总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5%O然而据村民所说,今年受灾后苞米的产量并没有下降,甚至有所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降雨为苞米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在过往干旱的季节里,每一滴雨水都显得格外珍贵,今年的降雨虽然带来了洪涝灾害,导致很多苞米倒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苞米生长的水分需求。那些原本因干旱而生长缓慢的苞米,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村民都说,若是没有八月份大风和冰雹导致苞米秆大面积倒伏,今年算得上是大丰收。(三)苞米收成的影响因素在与农户闲聊中得知,一般来说,降水量、种子种类以及追加的肥料等因素影响苞米产量。除了降水外,肥料的喷洒也对苞米的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般影响不大,这是因为除了播种时播撒的化肥,只有极少部分农民会根据苞米的生长阶段追加肥料。不同农户使用的苞米种子品牌各异,但在产量上并未有显著差异。苞米的收成还与种植密度有关,有经验的农户告诉我,种子与种子之间间距原本为一尺五,现在品种得到改良后一般为一尺二,约40厘米,每亩约有3500株苞米秆,每株苞米秆一般结1个苞米棒,2个以上的苞米棒较为少见。播种后,农户一般外出务工,但是暴雨发生时,村里种地的中老年人,凭借着多年的种植经验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在灾害面前不屈不挠,通过扶起倒伏苞米等方法努力挽救着每一个可能的收获。苞米的收成情况还因地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受灾较轻且倒伏不严重的地块,每亩产量约能达一千四五百斤。走进这些地块,可以看到挺拔的苞米秆上挂满了饱满的苞米棒,色泽金黄,散发着丰收的喜悦。而受灾较重、倒伏较多的地块,可以看到苞米秆相互交错。尽管这些地块遭受了洪涝灾害的重创,但是苞米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平均估算下来,倒伏较为严重的土地每亩产量能达到七八百斤已实属不易。(四)收购价格与收入核算苞米收购价受市场行情、含水量等因素不断波动,现阶段采摘的并未风干的苞米收购价约为0.5元每斤。但农户一般将苞米集中风干约半年,到来年三四月集中出售,市场收购价格以含水率14为基,含水率30为顶,一般每超出一个含水率扣除每斤收购价2分或2.5分,倘若含水率超出仪器测量的最大限度30,收购价则会大幅下降。往年,风干后的苞米收购价大致为1.1-1.2元一斤。以每亩1200斤风干苞米每斤1.1元收购价为例,毛收入为1320元,然而,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收入,从苞米播种到收获,半年多的时间里,除去人工成本外,农户们投入的成本很多不能计算,因此只能粗略估算其种植成本。每亩地种子成本约65-80元,一袋种子10斤,一般需要100至120元不等,可以种植约一亩半地;旋地和播种都采用农耕器械,一般来自村里或镇上其他农户,每亩成本分别为55元和45元;化肥每亩需要一袋,花费160元;农药每亩约花费5-10元;种植保险约10元,农户在年初购买,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往年干旱时期,仅有的部分水浇地需要抽取地下水进行浇灌,大泵每小时40元,小泵每小时20元,每亩一般需要浇灌1-2小时,依据干旱程度浇灌1至3次,每亩水浇地需花费40-120元;若赶上农忙时期,耕种面积大的农户来不及采摘自家苞米,则需要雇附近村民帮忙采摘,雇人成本在9月下旬价格一般为160元每天,10月中旬则涨价为180元每天。不同人收割苞米速度不太一致,一般从割苞米秆到将苞米运回家,每人每天约能采摘半亩至一亩,人工成本约为每亩200-300元不等。运输工具一般为电动或者摩托三轮车,倘若家中没有三轮车,农户则需要租借,一般每车花费40元,每亩需运输一到两次,运输成本约为40-80元。此外,洪涝灾害后为清理土地和扶起倒伏苞米、疏通道路等也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一般而言,农户是不会计算自身的人工成本。后续还有脱粒、存储等一些步骤,这些额外的投入虽然无法精确计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植成本。粗略估算,如果不计算雇人、浇地、运输的成本,今年每亩地净收入约为900元上下,倘若遇到往年干旱时期,算上减产、浇地等成本因素,每亩净收入能达500元已实属不易。特别是遇上大旱,对于水浇地相对较少的农户而言,亏本是可以预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针对耕地有一定补贴,每亩约70元,算上受灾后每亩30元左右的保险赔付,每亩还可增加约100元的收入。今年已经算是收成较好的年份了,但是这些收入并不多,对于四口之家来说,10亩地净收入也不过万。因此家庭成年劳动力需要外出务工维持家用,否则会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这也是年轻人离开农村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农户完全放弃务农,将耕地承包给自家亲戚,一般每亩收取200-300元,倘若由政府统一承包用于建设大棚等项目,每亩承租费用可达500-800元。苞米采摘(一)收割的时节与挑战每年的九月底至十月份是苞米收割之时,这段时间的天气对收割情况影响较大。暴晒天相对较好,最怕的就是雨天和大风天。苞米成熟后要尽快收割,否则遇到强降雨、大风,苞米也许成片倒伏,倘若连下雨三四天导致来不及收割,倒伏苞米泡在水里时间过长甚至会在地里发芽发霉。在这个时节,农民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预报,他们希望天气能够晴朗,以便顺利地收割苞米。然而,大自然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刚刚还是晴天,转眼间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所幸该地区降雨较少,一般不会出现连绵阴雨的情况。(二)人工收割的过程受限于该村耕地所属丘陵地形以及耕地的分散,采用大型收割机较为不便,苞米成熟后,收割主要靠农户人工采集。收割或许称得上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尽快收割苞米以减少损失。种地的农户们会准备好镰刀、编织袋等,骑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来到田间,他们一般皮肤黝黑粗糙,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虽然年纪较大,但收割时动作都非常利索。对于受灾较重、倒伏较多的地块,他们会尽早收割,避免后续下雨让苞米浸泡造成更大损失。收割时,需要用镰刀将苞米秆从底部嚼断,然后按照同一方向放置在地里,一块地嚼完后等待几天,就可以将水分蒸发相对干燥的苞米徒手掰下。对于正常生长的苞米秆,收割过程相对轻松,嚼倒放置即可。对于倒伏的苞米,农户需要将其扶起,然后用镰刀割断苞米秆,这个过程需要一直弯腰,然后起身放置,新增的扶起苞米秆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增大了工作量,影响了收割进度。前文有提到,不同人收割苞米速度不太一致,一般从割苞米秆到将苞米运回家,每人每天约能收割半亩多不到一亩,而对于倒伏严重的苞米地,一天收割半亩已极为艰难。摘下苞米棒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农户需要仔细地检查,将那些饱满的苞米棒和有损伤、生长不足的苞米棒区分开来,以便后续进行处理,而很多倒伏的苞米秆所结的苞米棒都发霉了,被当地人称作“乌麦”,部分发霉不严重的会带回家喂养牲畜。农户将金黄的苞米棒一小堆一小堆散落在田地里,后续通过编织袋收集,放入三轮车内运输回家。苞米秆也是重要的资源,可以用来生火或者喂养牲畜,为了便于存储,部分农户会雇人用机械将其压缩成草块,一般费用为每块8元。养殖牲畜较多的农户会购买草块,往年购买费用为15元一块,今年涨到25元一块。(三)运输与晾晒运输苞米也是个难题,一些农户的苞米地在山上且离家较远,道路又被洪水冲毁,最开始收割时只能用手推车或三轮车运输。所幸洪灾过后,村干部组织机械设备将受损道路进行修复,主要通行道路都能通行三轮车,但即便如此,不平坦的道路也极为难走。在收割苞米的途中,我有乘坐三轮摩托车的体验,感觉像是乘坐过山车,摇摇晃晃,颠簸得非常厉害。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农户会尽量选择平稳的道路,用绳子将编织袋固定好,防止苞米在运输过程中掉落。由于苞米产量较大,很难有晾晒场地,收割完成后,除了直接售卖的苞米,农户会选择一个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堆积,利用干燥的气候将苞米自然风干,待到来年售卖。农户收割时产生的纠纷(一)土地边界纠纷土地边界纠纷集中在播种期间,据某位村干部口述,该村在春耕期间产生的纠纷有二十余起。而在收割过程中,土地纠纷极少甚至基本没有,村干部说,部分纠纷主要是因洪涝灾害导致土地标识不清,一些相邻地块的农户可能会误收他人苞米,从而引发矛盾。土地是农民们的命根子,因此,当土地边界出现纠纷时,他们往往会情绪激动,难以保持冷静。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严重的甚至引发肢体冲突,给村庄带来不安和混乱,所幸秋收期间未发生过因土地边界纠纷带来的摩擦。(二)收割道路堵塞纠纷虽然村干部会组织人工、机械去疏通道路,但是无法覆盖所有乡间小道。有一条沟壑附近的收割道路被冲毁后不清晰,无法通过三轮车,而一农户承包了沟壑小道两边的林地。该农户为了避免修道侵占到自家林地,不让其余农民修道,导致分属十几个人的十余亩苞米地无法通过三轮车运输苞米,只能用肩膀扛的方式运输。有小道消息说,承包林地的农户想通过这种方法将这十余亩耕地“勒”到手。无法收割的农户认为应尽快清理道路,因为原本就有道路,而承包林地的农户则说修复道路会侵占他承包的林地,双方争吵不断。无法收割的村民除电话和村、镇干部沟通外,还组队到村办公室对村干部进行施压。一般出现纠纷,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会及时出面调解,组织村民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然而,调解并不容易成功,特别是涉及到切身利益时,农户都会寸土不让。本次调解双方各执己见,调解工作陷入僵局。一般这种情况会诉诸乡镇司法所等部门,而“石头飞上天总是要落地的”,最终很可能依旧由熟悉村里情况的村干部进行调解,虽然依旧不见得有效。村干部往往采取更加耐心的态度,反复劝说双方,但由于双方的诉求都有一定合理依据,倾向一方必然会损害另一方利益,所以收效甚微。截至走访结束当天,该纠纷依旧没有解决。村干部和我说,他想到的此次纠纷解决唯一途径就是由这十几户农户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决。农民对土地的态度(一)老年人的坚守农民对土地的态度因年龄而异,村里的老年人,他们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年轻人则因现实所迫,离开土生土长的村庄外出务工,他们对土地没有太多眷恋。老年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了一辈子,将土地视为他们生活的全部。部分老人会经常来到田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