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题交流发言8篇.docx
-
资源ID:1804942
资源大小:16.5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题交流发言8篇.docx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题交流发言第一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以来,“小马拉大车”从民间俗语成为基层治理的热词。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紧迫任务,也是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更好服务群众的关键举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探索政策保障、权责体系、工作指引、常态监管“全链式”基层减负机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干实事。一、在政策保障上强化统筹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事业成败,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引导、激励干部干事创业。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基层力量、资源投入与工作任务相适的问题,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推动重心下移。只有把重心放在基层,才能确保减负减到关键处。调整优化市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健全落实市级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治理突出问题等六大专项整治,制定基层减负十条措施,落实“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任务清单,进一步树牢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力量下沉。只有把力量向基层聚集,才能让减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结合本轮机构改革,采取“减上补下”向乡镇(街道)划转行政和事业编制2098个,进一步充实基层一线力量。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引导新就业群体担任“网格啄木鸟”参与基层治理,优化基层网格设置与服务功能配置。推动保障下倾。只有加大保障力度,才能让基层干部安心扎根、干事创业。健全”年轻干部到基层去、领导干部从基层来“机制,从市直机关选派年轻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任职,选拔优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推动职级晋升、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乡镇倾斜,加强乡镇“五小”建设,不断强化乡镇干部待遇保障。全域推进“群雁工程”,建强村级骨干队伍,打造基层治理“雁阵”。二、在权责体系上强化匹配对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只有明确基层权责,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属地管理泛化等乱象。要第一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针对基层治理普遍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难题,我区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三化六好”星级联建行动,围绕党建工作“规范提升年”,整治“滥挂牌”现象,深化“头雁培育”工程,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运用兼职委员制和城市社区合伙人片区化赋能社区治理,实施“场所变阵地”促进服务功能再升级,通过一套“组合拳”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持续探索城市社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不断提升“五星”支部创建质效。一、整治“滥挂牌”现象,让村室减负“瘦身”标牌上墙原意是方便群众、规范工作,但是有些地方上墙标牌、制度“多乱杂”,存在只挂牌却无相应服务的问题,成了虚设应景的“花架子”,影响了基层组织形象。今年来,区推进党建工作“规范提升年”建设,集中开展了社区(村)标牌规范整治行动,减轻基层负担,营造简朴大方的党群服务场所。本着“依法依规、因地制宜、方便群众、节约节俭”的原则,各乡镇、街道进行了摸底排查,对照省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挂牌指导目录,对目录以外的标牌进行了全面规范清理。在牌子“瘦身”的同时做到服务上心,要求各社区(村)以清理“滥挂牌”为契机,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把更多精力和重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民生需求上,为群众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优质服务。二、深化“头雁培育”工程,为基层队伍提质“强身”区发挥辖区“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的孵化器作用,对全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以及后备力量开展实岗锻炼,目前已开展7期、培训社区党员干部122名。从选拔、培育、严管三个细节入手,通过导师帮带、精准“把脉”、“靶向”指导、实地体验、即学即用,让学员在培训中找到解决社区工作中长期困扰问题的突破点,持续提升社区干部政策运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能力,从而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过硬、全面提升。三、构建“区域党建”格局,为基层治理聚力赋能基层是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区在全区大力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制度,制定了加强党建引领构建城市社区幸福合伙人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全面深化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推进城市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层层推选兼职委员211名,签约社区合伙人320多个,通过开展“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等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深化“吹哨报到”、契约化共建机制,打破了过去基层党建条块分割的限制,引导多元力量下沉社区,实基层事务职责准入关口,有效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质效。扎实开展基层报表负担过重整治工作,全力推进应用数据“一张表”工作,指导市直部门、县(市、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完成创建账号1315个,构建联通市、县、乡、村自上而下的数据通道,达到数据“一次采集、共享共用”的减负目的,市、县、乡三个层面面向村(社区)下发的表格数量,由2023年的146个压缩至2024年的12个,缩减比例达92%。加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防治,在网信X、X发布和X融媒等政务公众号上设立专项举报通道,收集基层干部指尖上APP负担,“指尖上”的压力得到有效释放。三、配强力量,破解“人少事多”难题。持续为基层充实力量、储备人才,完善配备社区“两委”成员,采取届中补选方式,优选大学生进入社区“两委”班子;通过调整编制机构,为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增编30名,为乡镇(街道)招录公务员26名,招聘“三支一扶”“农科生”41人,基层治理专干119名;清理借调人员,退回借调干部497人,从严规范乡镇机关选调生、基层治理专干的管理,鼓励优秀干部扎根基层,扎根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力量薄弱问题;着力提升基层干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社区工作者300余人次;注重政策向基层一线倾斜,大幅提升基层干部待遇保障。四、明晰权责,破解“相互推诿”难题。坚持减负和赋能双向发力,全面梳理全市高频率、易发现、易处理和基层治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事项,完善审批服务执法事项权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权责清单836项,科学界定基层权责边界,确保乡镇(街道)权责一致、资源和事权相匹配;重点针对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梳理调整权责清单中基层无力承接的事项;开展访谈交流及难题会诊,围绕基层治理10个方面,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暨志愿者服务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深入8个牵头部门针对难点问题共同研究破解思路,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供有效参考和精准定位。五、监督问效,破解“滥用职权”难题。将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列为2024年度社会工作重点任务,组建4个推进督导组,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9个乡镇、6个街道、23个村、6个社区和15户居民,对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等工作开展实地督导,重点掌握职能部门“滥用职权”给基层增加负担、基层“有责无权”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推动并作出批示,召开突出问题反馈工作会议,通报督导发现的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和解决问题办法,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相关工作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第八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出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市立足工作实际,巧用“加、减、乘、除”法,着力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不断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权赋能,让基层“心无旁警”抓落实。是优化街镇设置。深化多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五办四中心”、“四办三中心”内设机构设置,取消招商引资、经济统计等职能,赋予多镇(街道)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征得同意权、街道规划参与权、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等5项权力,将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行政审批处罚职权及人员编制下放多镇(街道),下放人员编制629名,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二是配强人员力量。推动跨乡镇街道、跨县域统筹调剂编制资源,将精简的53个行政、事业编制下沉一线。针对社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659名,社区工作者达到1351名。向377个村(社区)选派驻村干部901人,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21名,区、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比例分别达46.7%、65.3%,为全面助力多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强化激励保障。健全”成员一副职一正职”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社区工作者平均报酬达到5100多元。宣传动员3029人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并组织开展考前培训,参加人数较上年提升38.6%,通过人数569人。为2023年取得资格证书的288名社会工作人才发放奖补资金54.8万元。强化“实战实训”,全盖培训社区书记(主任)106名,基层干部干劲更足、活力迸发。核“减”负担,让基层“轻装上”阵抓落实。一是“清单制”管理明职责。在5个多镇开展权麦清单试点工作,编制形成基本权麦清单平均140余项、配合权麦清单平均90余项,收回上级部门的权责事项平均60余项,清了部门与乡镇权责边界,理顺了县多权责关系。对59项赋权事项开展运行情况评估,防止相关部门随意向乡镇街道转嫁责任。修订完善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责事项指导清单、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单,明确6类64项城市社区职责事项和7类18项村级工作事务,厘清城乡社区职责。二是“集中化”整治减负担。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减负,取消招商引资、经济统计等职能及相应考核指标,清理借调干部64名,深入开展“六必查”,累计清理不规范挂牌16类5374块,清理上墙制度18类7828项,取消不合理证明11类896项,街道、社区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进网格、访民情、解民忧中。三是“一体化”推进提效能。优化基层信息系统建设,统一将各类信息数据纳入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基础共性数据一次性采集、部门个性信息提取生成。摸排各部门(单位)自建使用的信息平台、APP、微信小程序、政务公众号624个,清理网络工作群2000多个,全面纠治多头重复填报、打卡痕、随意在群组布置工作等问题,有效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乘”势而为,让基层“群策群力”抓落实。一是“吹哨报到"聚合力。健全完善社区“联合党委”区域化党建机制,98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93个社区签订“一书三单”,1.28万名在职党员每季度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开展“四个一”活动。聚焦“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一户一策”关爱帮扶167户特殊困难群众。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圆梦微心愿”、“上门送温暖”等活动,办成“聚集百姓百件事”300余件。二是优化资源添动能。足额保障街道(乡镇)、社区运行经费,按照川区10万、山区7万落实社区运转经费,5-10万落实为民服务资金,同时,保障好2万党建工作经费、1万元网格工作经费,5县(市、区)财政年投入6429.7万元用于社区治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市县两级安排政府购买服务资金1382万元,加强政府购买服务规范管理,明确购买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推动各服务主体积极承接。三是聚势聚能激活力。聚力推进网格精细化治理,将72个社区优化调整为93个,742个网格调整为940个,推动党建、政法综合、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多格合一”,打造“全科网格”。建立包抓机制,90名县处级领导包抓社区145名多镇(街道)干部包联网格(小区),推动资源力量向网格集聚。深化“五社联动”12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34.14万名志愿者、32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居民服务需求,有序参与基层治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