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新时代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形势一、发展基础(一)传统产业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全区以砂石骨料为主的矿山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砂石骨料开采、水泥及其制品制造等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特别是无楣E金属采矿业已具备较大的规模,为建设无机非金属矿精深加工和无机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9家,总产值达到1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采矿企业4家,产值1.9亿元;水泥生产企业1家,总产量30余万吨,产值1.28亿元;预拌混凝土企业3家,总产值4.1亿元;建筑陶瓷企业1家,总产值09亿元;建材装备制造企业1家,总产值1.85亿。建材产业重点企业主要有山拔尔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林岩石材有限公司、玉达建材有限公司、宏惬建材有限公司、新金联建材有限公司、恒泰石材加工有限公司、盛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二)清洁能源独具优势。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最低海拔160米,最高海拔2033米,全区森林覆盖率65%,空气质优常年保持350天以上,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市唯一同时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双创"区县。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有192条大小河流水能蕴藏量240万千瓦,已建成水电项目145处,总装机容量实现139.189万千瓦;风能蕴藏量约70万千瓦,已建成风电项目3处,总装机容量14.85万千瓦;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1.05万亿立方米,建成页岩气产能达4.5亿立方米,日产量70万立方米,是全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三)矿产资源特色突出。全区已发现矿产27(含亚矿种)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7种。主要有天然气、页岩气、煤、地热、铁、铜、铅矿、锌矿、铝土矿、硫铁矿、重晶石、萤石、石灰岩、砂岩、页岩(含钾页岩水泥配料用泥岩、耐火粘土、铁帆土、方解石、矿泉水等,具有支撑绿色建材发展的资源条件。表1区主要矿产资源量表序号矿产名称矿区数(个)资源量单位资源量1水泥配料用砂岩1万吨54.712建筑用砂岩1万立方米81.553水泥用灰岩4亿吨0.234建筑石料用灰岩2万吨4111.765饰面用灰岩2万立方米247.56砖瓦用页岩1万立方米175.177水泥配料用泥岩2万吨19388铁矶土2万吨1361.859煤炭8亿吨0.4610铁矿3万吨70011铅矿(Pb)金属量1万吨0.06序号矿产名称矿区数(个)资源量单位资源量12锌矿(Zn)金属量1万吨0.1913铝土矿6万吨1073.9714银矿1吨0.1315硫铁矿1万吨1521.816重晶石1万吨36.417虽七I1万吨6.3截至2021年,开发利用29个矿山。其中铝土矿1个,建筑石料灰岩20个,砖瓦页岩4个,砂岩1个,饰面灰岩2个,石英岩1个。全年矿业产值3.54亿元。矿山企业从业人员4071人,初步形成鸭江一和顺一白马建筑石料用灰岩建材产业带。表2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矿种矿山数量(个)产能2020年度产量单位大型中型小型ni1.铝土矿11200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341118821610.97万吨石灰岩22110126.69万吨砖瓦用页岩224328.37万吨饰面用灰岩221012.5万吨砂岩112065.46万吨石英岩11151.3万吨总计31115291028825.29万吨(四)立体交通初步形成。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地区等地重要通道上,是全市一区两群座、堤防14.8公里、标准化厂房6.7万平方米、生活保障性用房8.6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厂2座、I1.O千伏变电站2座、物流仓储中心1座。白马货运码头、黄荆坝中央商城等重点工程建成投运,园区物流运输、生活服务等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凤来新城"建设上升为市级战略,为全区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空间保障。二、存在问题(一)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小,占全市建材行业产值仅0.55%,产业门类少,产业与产品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水平产业体系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产业聚集效应不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绿色建材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滞后,产业落地指向性差,集聚效益难以发挥。建材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政策支持有待加强,建材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支持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资源要素保障、政策落地、可操作性、执行刚性等方面有待加强。(二)"双碳"政策实施,行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共同构成贯穿"双碳"目标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这是我国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压减低效产能,控制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科学合理布局产能,实现能效平衡,将成为发展建材产业首要解决的问题。(三)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同质化竞争激烈。受资源、能源、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建材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传统建材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科技投入少,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经济活力的新技术、新产品,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难以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区内以水泥、砂石骨料、石材、建筑陶瓷等传统建材产品为主,与周边产业同质化严重,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建材产业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三、发展机遇(一)国家战略强势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发展纳入国颠策顶层设计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发布了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的指导意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方案、推进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加快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二)绿色转型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建材产业仍处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建材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加快培育消费领域动能增长,统筹推进建材产业向节能、智能、功能、高端、绿色等方向多元化发展为建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加快培育绿色建材市场,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实现绿色建材和建筑协同发展。(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拓展建材市场。"十四五"时期,国家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系统完备、优势互补、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水利工程、生态综合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带动建材产业提速发展,拉动建材市场繁荣兴旺。(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建材产品领域。建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根基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延长,建材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建材产品结构呈多元化特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材产品,特别是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已成为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国防科工、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为建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业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五)对夕由放战略助推东部产业转移。党中央、国务院坚定实施扩大开放战略,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为我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我区所处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工业基础,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境外产业链整体转移、关联产业协同转移,补齐建强建材产业链条,构建和完善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建材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先进材料、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复合材料、硅钢氟新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等建筑建材产业。总体上看,全区建材产业发展正处于政策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为建材产业特色化、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带来生机,但在推进绿色建材产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建材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抢抓发展机遇,坚定发展决心,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要素集聚,以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打造产业体系,以强有力的支持政策推动项目落地,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建筑建材发展之路。四、市场预测我国经济正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速也由高速增长转为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房屋建设规模将有所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将保持一定增幅。装配式建筑在城镇建筑中将逐渐成为主要建造方式之一,钢构件、PC构件、装配式案、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要严格“三同时"制度,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所确定的防治工程,必须与矿山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专户,缴存土地复垦费用。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1.U"三废"进行综合治理与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实施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三、节能措施(一)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按照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查问责制,确保新建项目的能耗水平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相关准入标准,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入园项目的节能管理,促进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严格落实企业节能措施。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按照节能要求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加强企业在工程、工艺以及生产管理方面节能措施。大力推进具有余热的企业实施余热综合利用。加快实施企业全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1 .工程节能。入园企业总平面要合理布置,整体布局通顺、流程简洁,尽量减城树主返运输,缩短团巨,减少动力消耗,节约能源;建筑设计尽量提高通风和采光能力,外墙屋顶采用完善的隔热措施,减少辐射热对厂房的影响,降低空调运行费用;对管道走向、路径进行优化设计,以经济流速为基准确定管径,使管道设计经济合理、节约能耗,生产设备冷却用水采取循环冷却使用,节约用水量;选用节能、安全型变压器,强化电气自动化水平,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同时,强化水泥、陶瓷、非金属加工等具有余热的企业开展余热发电及综合利用。2 .工艺节能。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手段,加快对现有企业的节能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环节的能量损失。入园企业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性能稳定、操作可靠、维修简单、耗能低的先进高效设备。有实力的企业要积极开展余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