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家长教育.docx
幼儿园幼小衔接优秀案例家长教育一、活动背景:对于幼小衔接问题,部分家长存在焦虑情绪,认为幼儿需要提前学会小学课本知识。而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跟踪分析后发现,以学习小学学科知识为入学准备重点的幼儿,在入学初期确实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提前学习过很多课本知识,所以幼儿对于小学课堂缺乏兴趣,上课时不能全身心投入,久而久之弊端相继显现出来。此次活动在大班上学期初开展,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意识,从源头上摆正认识,摒弃“小学化”倾向,关注幼儿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培养,从而在大班这个关键时期,科学有效的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二、活动过程:(一)玩游戏、分析试卷,激发家长活动兴趣。1 .热身导入,心灵触动。教师导语:各位家长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活动,我们先玩个热身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向前向后”。游戏规则:身体站立,听到“开始”的口令后,左臂向前画圈,右臂向后画圈。给家长一段练习时间后,再次进行游戏。交流感受:提问2次游戏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一开始大家却都完成不了?但第2次大家都熟练地完成了动作,你是怎么做到的?教师思考:作为成年人,当遇到新要求时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并且需要寻找方法不断练习。而我们的孩子遇到新问题新环境时,你知道他们的需要吗?此环节通过简短的小游戏,引发家长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内容奠定基础。2 .分析试卷,抛出问题。出示试卷:2张一年级试卷,第一张是满分,第二张虽有错字,但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提问:请猜测这两张试卷的小主人会是怎样的孩子呢?出示课件揭晓答案:满分孩子上过幼小衔接班,提前学过书本知识,在课堂上再次学习时不能全身心投入,但因学了两遍,所以考了100分;偶尔出现小错误的孩子没上过幼小衔接班,但他上课注意力集中,态度认真,卷面书写规范整洁。针对两种情况进行互动讨论:你希望哪一张试卷是自己孩子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思考:此环节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初步引出学习习惯与品质的概念。3 .家长交流反馈。有些家长会出现寻求单纯的高分数而忽略细节的问题。但当把这两张卷子摆在面前时,突然发现端正的字体比鲜红的100分更引人注意,值得大家思考。(二)分享调查表、观看视频,了解习惯养成的重要性。1.透过表达,发现需求。活动前,大班的家长参与了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79.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完全做好幼小衔接的准备;55.7%的家长感觉学科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内容;83.9%的家长近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育儿观会对孩子的入学适应产生影响请家长结合调查问卷谈一谈自己担心的问题与原因。播放动画片“糊涂涂”的一天,动画中的小主人公“糊涂涂”是一位小学生,他丢三落四、上课不专心听讲、写作业拖拉、与同学发生冲突等等。家长们担心的多数问题,用“糊涂涂”这一形象表现出来。我们分小组进行讨论,他为什么会这样“糊涂”?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把想法写在记录板上。家长小组讨论,共同梳理出:(1)上课不专心听讲一一缺乏注意力;(2)写作业拖拉一一缺乏专注力与时间管理能力;(3)与同学发生冲突一一缺乏社会交往能力;(4)字写的歪七扭八一一缺乏控笔能力;(5)语文学习吃力一一缺乏阅读能力。教师思考: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家长要理性的去看待问题,找准发力点。2 .交流讨论,追根溯源。首先观看正反例视频,感受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教师导语:我们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可以选择怎样的方式呢?让我们从两则事例中慢慢体会。播放我太难了视频,分析导致孩子崩溃的原因。视频中家长进行机械、强压式的教育,让孩子死记硬背古诗短语,孩子总是出错,最后大哭,失去自信和学习兴趣。播放亲子游戏式学习视频,视频中妈妈跟孩子在玩“扩句”的游戏,他们看到身边的事物,就轮流用动词、形容词,加上想象扩充句子。使得亲子关系融洽,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交流讨论,分析第一段视频中造成困扰的原因以及第二段视频中家长的做法有什么好处?孩子有什么收获?最后互动参与,家长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请一位家长到前面来,从不同角度给到场的家长拍现场照片,先正常站立拍一张,再蹲下来拍一张,然后把图片传送到白板上请家长观察。这就是刚才拍摄的照片,哪一张是儿童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你认为他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思考:请各组家长通过正例与反例视频和儿童视角照片谈感受,明晰家长积极正面的引导方式是激发幼儿良性发展的关键。3 .家长交流反馈。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们所担心的问题都与孩子的习惯有关,也就是说养成好习惯才有好发展。生活中,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强压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视频分享和游戏参与,我们领悟到有效衔接是要回归孩子的本真,根据孩子的需要,寓教于乐的进行引导。(三)打造“四方会谈”,在面对面交流中明确幼小衔接的核心。1 .分享经验,获得启发。针对孩子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这三个维度,分别请小学低、高年级家长及高中生谈一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例如:初入小学时对分数很敏感,升入高年级之后,孩子间差距拉大。只有习惯好、爱学、会学的学生才能稳步向前。2 .互动环节,解疑答惑。请幼儿园家长小组交流,谈自己的感触与收获。在此安排提问环节,嘉宾解答在场家长的困惑,用过来人的真实体验疏导家长情绪。教师思考:通过高质量谈话、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3 .家长交流反馈。通过答疑解惑环节,反思到要摒弃“只看学多少”的这种片面思维,更为清晰地明确现阶段努力的方向,避免走弯路。(四)通过案例讨论解析,清楚如何陪伴、支持幼儿科学衔接。1 .观看视频,了解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内容及幼儿的良好发展。结合幼儿园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剪影视频,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都设计了哪些活动,活动目标是什么,幼儿会得到哪些发展,为更好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 .请家长观看已经上二年级的毕业生妈妈的采访视频,了解幼儿在家园合作的科学衔接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成为一名优秀小学生的案例。3 .互动讨论,让家长了解,接下来需要配合的方面。讨论话题:幼小衔接,衔接什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请家长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请代表进行阐述。如: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任务意识培养等。小组讨论后大家共同解析方法策略。例如任务意识的培养:配合幼儿园完成每日任务打卡、及时鼓励表扬、家庭任务赛等等。教师思考:此环节主要通过讲解让家长们深入了解幼儿园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所设计的丰富内容,以及良好成效。通过讨论引导家长明确家园合作进行科学衔接的方向与方法。4 .家长交流反馈。家长反馈观看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视频后,真切感受到,班级教师精心设计了很多活动,对于孩子习惯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回忆孩子的成长过程,他在活动中变得自信大方、善于交往,逐渐建立起逻辑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正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五)填写承诺卡、欣赏散文,激发家长用爱进行科学衔接的愿望。1.请家长填写承诺卡,将支持与鼓励孩子的想法写在卡片上,悬挂于“承诺树”上,并鼓励家长落实在行动上。2 .欣赏散文陪着蜗牛去散步,升华情感。教师思考:现阶段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的关键期,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温暖有力的支持与陪伴。当我们作为支持者站在幼儿身后时,会惊喜的发现,他们散发出了自信耀眼的光芒!接下来的日子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话幼小衔接,助力幼儿成长!3 .家长交流反馈。参与本次活动颇有收获,当把承诺卡系在“承诺树”上的时候,有一种使命感督促着自己。今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或许就会想起这棵树,它是一种象征。就像散文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用心陪伴幼儿,一定会“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活动延伸:活动结束后,继续跟进,及时为家长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家园配合,切实引导幼儿顺利进入小学。三、活动反思:(一)关注家长需求,活动内容积极有效,对家长有实际帮助。1 .活动前,面向家长发放幼小衔接家长调查问卷,从家长的选择和回答中,了解家长心态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创设活动内容。2 .关注家长正确观念的树立,以“先明理,后行动”的设计思路,帮助家长在大班上学期初建构科学育儿理念,不盲目跟从,为后续的幼小衔接之路打下坚实基础。3 .改进策略:在活动的尾声,可以向家长介绍近期幼小衔接重点,寻求家园配合,利用活动热度做好下一阶段活动准备。(二)巧用案例、讨论等形式,激发家长参与兴趣,积极思考寻找答案。1 .一开始用两张不同的试卷导入活动,抓住了家长们最关心的“分”这一因素,再运用正反例视频,知道兴趣与自信对孩子的重要性,推翻“提前教授”和“强硬灌输”的错误观念。2 .在“四方会谈”环节邀请具有话语权的各方进行面对面交流,用事实说话,打动家长。清楚现阶段应该关注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增强孩子的成长内驱力。同时家长回顾幼儿已有的经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引导,从而树立正确观念,清楚如何陪伴、支持幼儿成长。3 .改进策略:幼小衔接的对象是幼儿,可在活动中加入幼儿表达心声的视频,直击家长内心,产生共鸣。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引导家长由点及面引发思维碰撞。通过事例、讨论反思,触动家长内心,正确理解幼小衔接的含义,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引导家长在活动后有思考、有收获、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