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求知之乐.docx
学习求知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古人早已体味学习的乐趣,一语道出学习的真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把学习作为人生之乐。论语首章是学而,荀子开篇即劝学。孔子在晚年总结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然后才有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等人生境界。宋儒有言:“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一卷在手,乐已忘言。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读一本真正的好书,上一堂明理的好课,听一场精彩的演讲,会让人别开生面。一点知识的积累,一个观点的获得,一道难题的解锁,会让人头脑充盈、心生快乐。学习好比走路,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学习就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学习好比行舟,逆水而上不进则退,不学习就不会有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学习好比汇流,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学习就不会博采众长和凝聚智慧。每当我们在读书学习中,内心燃起求知的火焰时,眼睛就觉得格外明亮,心灵就觉得格外愉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乃至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中生活和生存。立志于学,以学为乐,在书堆中深呼吸,在实践中广耕耘,品读文字,触摸思想,方能润泽心灵、挺立人格。图片用心学习乐在其中读书学习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是支撑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们那一代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道理。回想起儿时求学的往事,其中既有酸涩也有甘甜、既有苦楚也有乐趣。记得那时候家里穷,父母为了供我们上学,养了一头奶牛,送奶的任务就落在我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身上。早晨我要背上装着奶瓶的袋子,拎着书包,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在上学的路上送牛奶,放学后还要一家一家把奶瓶取回来。所以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坚持用心学习,学进去了自然就乐在其中,读进去了自然就甘甜在心。而今年逾古稀,读书学习于我而言仍然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今时代,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情操,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涉世未深的孩童、学富五车的才子、满腹经纶的老者,都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凡事贵在专心,贵在坚持,学习更是如此。倘若把读书学习当作兴趣、享受和快乐,潜心读书、用心学习,会更容易在迷茫的前途中看到曙光,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舒畅。“专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品质,是融入骨子里的生活方式。正如真正用心赏花之人,能听到花瓣打开的声音;真正用心赏雪之人,能听到雪花落地的声音;真正用心品读之人,能发现书中的精髓和奥妙;真正热爱生活之人,能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乐趣。读书的习惯和爱好要始终珍惜和保持,不能轻易改掉和放弃。人的一生,总会感到已知的边界不断延展,而未知空间愈发辽阔。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像圣人那样先觉先知,但若能够通过研读经典、品味哲思而后觉后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人到暮年,我奉行少读精读,尤其先贤名家挥洒汗水、呕心沥血创作出的经典名著,更要专心品读、用心感悟,因为这些都是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走进它、读懂它会让人终身受益。读书学习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读书必须安下心来,多读广学,精读深知。这与当下在一些人中所盛行的功利性选读、浅层次浮读、快餐化速读、应付式假读、表演型装读,是完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体验。对经典著作的沉浸式阅读,精深化阅读,是一场与古圣先贤的亲切会晤,是一次古今思想的交流对话,是一条碰撞思考的求知通道,是一番洗涤心灵的学习修炼。这种阅读方式既要求深度的沉浸,也要求超然的感悟。对于书本特别是经典,尊重可也,推崇可也,同情理解可也,如此并不意味着丧失独立的思考。相反,经典激发出来的应该是强大的思想力、旺盛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最后才有可能在传承和发扬前贤往圣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绽放灿烂芳香的花朵。读书学习是要讲究持之以恒的。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永远只是一个小学生,真正以读书学习为伴,就会有兴趣和乐趣,就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就没有失落感。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学习的境界大致可分为学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四个层次,其中乐之者可以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而不厌、学中得乐,必定是因为嗅到醉人的书香,尝到学习的美味,真会像着魔般专注,真能够废寝忘食,真不知老之将至,哪里有空去感叹厌倦、烦闷和不快呢?四库全书中收录有四时读书乐一诗,其中的八句至今印象深刻:”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不知昼夜之往来、寒暑之交替,但有自由自在的盎然情趣,还有炎炎夏日中的清凉世界,这就是读书学习的乐境。图片读书学习是要讲究勤奋刻苦的。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人对读书学习的苦乐相伴都有着基本的精神体验,追随圣贤脚步、发现世界奥秘、收获真善美是乐,拓展知识广度、挖掘精神深度、探寻真理高度的过程有苦。宋代大儒张哉“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尝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形象地说明了读书既苦又乐的状态,可以说苦中有乐、苦中作乐、苦中享乐。我在读书时常常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仿佛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有历史的倾诉之声,有现实的呐喊之声,激荡碰撞,极具穿透力。记得到云南省建水县考察时,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滇南小城居然拥有闻名全国的文庙。据了解,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总体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这让我不由地心生赞叹。图片建水文庙内有现今最大的泮池,池北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单檐四角攒尖的亭子,名为“思乐亭”,又称“钓鳌亭”。此亭取诗经“思乐泮水,薄采芹藻”之意,以勉励生员发奋苦读,日后高中榜首,犹如钓得海中大鳌,乐在其中。在建水清风流云、古韵悠然的儒雅氛围中,仿佛处处都流淌着读书学习乃是苦中有乐、苦中思乐的深刻道理。伴随人生的前行步履,读书亦可划分为不同阶段。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谈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古稀之年,不敢以“台上玩月”自居,但应该能体悟到读书的些许真谛,快乐总在用心勤学后吧。图片博学多识积累提升“外物之味,久则生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可以说,学习是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重要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是学农出身,中专毕业,学历不高。所以我平时比较注意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学习,积累知识,边干边学,边学边思,以学促干。我深深感到,知无止境,学无止境,行无止境,博学方可多识,积累才能提升。博学是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基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博学积累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古代学者常以博览群书、厚积所学为大,以开拓视野、融会贯通为豪,以通晓古今、兼综百家为乐。文心雕龙里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际上读书学习也是如此。纵观历史长河,凡古今中外集大成者,都是览群书而后会学,为学之先,必在于博,广泛涉猎效、扎实积累,多读才能会学;为学之乐,必启于博,闻古今,见事类、知然否,体味百家之精粹,感知通晓之乐。为此,我们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读书,由浅入深,由近及远;要有效率、有比较地读书,精读经典,泛读其他。博与专是辩证统一的。为学当如群山峙,一峰突起群峰环。当今时下,学科分类越来越多,对知识专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博学”似乎越来越难了。但仔细琢磨,知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现在学科方向也开始“交融”,学科结构也开始“重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密切相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休戚与共,理性思维与浪漫思维共融相通。只有通览古今,兼收中外,博采众长,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借力他山之石打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把学习和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促使自己学的更精。只有专一门学问,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才更容易将规律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才能触类旁通,在相互启发中相互促进,在融会新知走向博学的道路上左右逢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应如此。既要广泛涉猎,泛读百家,做知识渊博的“杂家”,更要精读专业,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为工作领域内的“专家”,既要避免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更要避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事实上,正是在博与专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中,观察力才越来越敏锐,想象力才越来越丰富,思考力才越来越深邃,思想的火花、工作的灵感才得以不断迸发出来。一峰壮秀而群峰褪色,其中乐趣自是妙不可言。博学也是修身,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启迪心志,锤炼意志,完善人格。千峰竞秀,百谷争幽。泛猎诸子百家,通读古今中外,是一个执着求知、上下求索的过程,既要付出百般的辛苦,凝聚诸多的智慧,更要秉承持之以恒的学心。在这一过程中,极需注意的是要耐住“杂”的寂寞、“杂”的无奈、“杂”的困扰。须知,“杂”是迈向博学的必经阶段。陶渊明自况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泛读群书的要旨,就是注重领会精神,不刻意咬文嚼字,让许多困惑不解在广泛地学习积累、实践打磨中,慢慢消解、释然。在“杂”的基础上有积累、总结、勤思考,懂吸取,进而才能蜕变为“博”。博学“功夫在诗外二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本来已经捉襟见肘,何况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速,时间日益碎片化。这就必须拿出鲁迅所说的“挤海绵”的精神,争分夺秒地读、见缝插针地学、夜以继日地思。在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差距,主要决定于如何科学高效地用好八小时之外。曾国藩规定自己从早到晚要做十三门功课,即使天天打仗也照做不已,“颠沛流离必于是"。这些功课大都是工作之余的自我学习,都在八小时之外。他被一些人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圣人”,并非徒有虚名。时至今日,曾国藩家书、文集仍然十分畅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抓紧八小时之外的学习,集零为整,日积月累,则聚沙成塔,积土成山,眼界和思维等自然就会“远超群侪”。博学的要义在积累。这不仅是指多读书,更重要的在实践中积累。要时刻向身边的人学习,向基层群众请教,向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求知。我们既要广泛读有字之书,也要认真读无字之书,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大学里,真心以众人为师,努力学他人之长,不断积累提升和自我修养,这也应该是人生的定位。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工作时间一长,读的书多了、走的地方多了、看的听的多了,积累的书中所学、实践所悟和他人所点就会逐渐融汇、慢慢贯通,知识就活了,思路也日益开阔。通身是眼、遍地是师。朱熹说得好:“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我们党之所以能超越各种政治力量走出一条新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学习和注重实践,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后来,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如此。现在我们要战胜挑战、走向未来,还得依靠老老实实地向人民学、全心全意向实践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博学积累是终身的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眼底尽收大片芳草地的萋萋之美,饱览湖光山色的画卷之美,远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群峰延绵之美,这才是天地之美、人间至乐。图片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凡优秀的读书人、教育家和实践家,都善于温故知新。朱熹讲:“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J精读原典原著,从古代圣贤之书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都熟其言、明其文、晓其意、知其理,即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博学多识之乐,是追寻无边学涯的振奋与畅快淋漓,那么温故知新之乐,就是深耕细作方寸土地、反复咀嚼收获果实的怡然自得与沁人心脾。温故乃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善温故者,皆为善学者。善学者,皆为善为者。人类智慧超群之处,重要一点懂得通过温故来知新。温故,是思维再追溯,是知识再消化,是未知再求索,是历史回头看。温故可有“四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