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docx
十五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前言1第一章发展形势4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4二、主要问题5三、有利条件6第二章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目标任务10四、建设布局12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2一、建设标准12二、建设内容13第四章建设分区和建设任务19一、建设分区19二、任务安排28三、重点项目31第五章效益分析34一、经济效益34二、社会效益35第六章建设管理和后续管护36一、强化质量管理37二、统一上图入库38三、规范竣工验收39四、加强后续管护40五、严格保护利用42第七章保障措施43一、强化组织领导43二、强化规划引领45三、强化资金保障46四、严格监督考核47附件1县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安排表49附件2县县级“七化”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554刖三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全国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装中国粮;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李克强总理对发展粮食生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此,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中力量推动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12.99万亩高标准农田,在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2021年中央1号文件“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阶段性任务”的要求,按照国务院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根据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快编制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通知(渝农发2021125号)要求,区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重点从优化建设布局、谋划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库、落实落细重点举措四个方面进行修改完善。据此编制了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以来各乡镇实践为基础,对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相关规划研究编制。规划根据“三县一城一枢纽”发展定位、农业生产资源条件、地形地貌等,研究提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分区、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建设监管和后期管护等,是今后推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性规划,是指导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依据和基础。规划范围为县全部行政区域的土地,包括2个街道10个镇13个乡,规划年度为2021年-2030年,共10年。第一章发展形势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一)在耕地保护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整治同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81个,其中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实施项目60个,县财政局和县农业农村委实施项目21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总面积12.99万亩。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有效解决耕地零散分布、农田基础设施短缺、质量较低等问题,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等级为基本符合,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粮食产能10%,后续利用方面农业种植情况良好,对保证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二)在生态环保方面。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根据山区地势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内容,保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田园行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94平方公里。县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村庄规划相结合,在项目规划布局上坚持项目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证田间灌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对村组内现有古树古屋、老路老桥进行保护,实现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在脱贫攻坚方面。通过道路修建、沟渠衬砌等措施提高生产生活便利性,受益群众逾万人;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均包括项目所在乡镇的贫困村,且贫困村的投入资金不低于总投资的40%,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亩均增收150元以上,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11596户4471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百年来困扰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二、主要问题(一)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偏低。县地少坡陡,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不完善、工程措施不配套,难以达到地方标准。经上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县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潜力有限,规划期主要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县地处山区,待建地块和改造提升地块均存在建设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的问题,亟需提高建设投入标准。(二)成果发挥作用不显著,农田改造提升任务艰巨。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由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分别推动建设,建设选址缺乏整体的规划,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各有侧重点,部门之间沟通对接不通畅,出现了项目成果发挥效益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作用不显著。经评估,已建高标准农田质量等级不高,农田改造提升任务艰巨。(三)地形地貌复杂,耕地质量差,耕作条件落后。地处大巴山腹地,受地形地貌限制,以地少、坡陡、土薄为特征,全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面积17.7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o季节性雨水冲刷导致耕地土层薄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较差。由于地势高,热量条件差,导致耕地复种指数低,耕地利用率较低,规模性经营难度大,耕作条件落后,经济效益差,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已迫在眉睫。(四)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易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严重,地面侵蚀和生物灾害频繁,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田灾毁水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五)绿色发展需进一步加强。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侧重产能提升而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等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有利条件()中央和市级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通过出台政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工作符合国家的需求,符合人民的需要,正当其时。“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利好,作为全市与川东北的重要联结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增强区域生态区位优势,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县、渝川陕毗邻区县综合交通枢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的大巴山生态康养城的建设。(二)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项政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的投入约占农田建设总投资的90%,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县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多措并举、强力推进,通过实践探索,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资金筹措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探索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统筹、部门协同,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等机制,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更加规范高效。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原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分别管理的农田建设项目统一整合到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工作管理新体系,开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和资金、评价激励、竣工验收、建后管护等管理办法,构建完善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的管理新体制,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全县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具备。县是向北重要交通节点、川渝交界桥头堡、渝川陕西毗邻区县综合交通枢纽,积极融入“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借助60公里的快速通道运输,可融入全国综合交通网络。县已实现公路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4400公里。县正在实施以“构建东西南北四面畅通、铁公空立体交通体系,形成循环渝东北、快捷大巴山、畅通渝川陕、连接大网络的秦巴山区交通枢纽”为总体目标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五高四铁一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区域交通条件持续跃升。(五)农业产业发展机遇难得。县作为全市最后一批摘掉“贫困帽”的区县之一,也是全市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抢抓“双高”机遇(高速、高铁),全力推动“四谷”建设(大巴山硒谷、大巴山药谷、大巴山碳谷、中国亢谷),加快建设“三县一城一枢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构建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盘活各类生态资源,促进山地生态农业、生态康养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转化机制完善,加快绿色生态向绿色经济转变。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县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等“七化”为主线,聚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县无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科学布局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和数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良田粮用,保障全县粮食安全。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依法依规,科学有序。以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对高标准农田的部署安排,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明确规模和范围、重点项目和相关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二)坚持统筹兼顾、确保产能。着眼于提高粮食综合产能,以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重点,实施整村整镇建设,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