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docx
-
资源ID:1794419
资源大小:34.27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docx
“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第一节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32第二节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36第三节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布局39第四节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41第五节深化多元消费帮扶机制44第七章促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46第一节促进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46第二节建设乡村高素质人才队伍48第三节着力汇聚乡村人气51第八章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53第一节推动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53第二节做好搬迁群众后续就业帮扶54第三节完善安置点主要设施配套55第四节打造开放融合的安置社区56第九章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8第一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58第二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9第三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61第四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63第五节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64第十章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66第一节建强乡村党组织关键核心66第二节深化村民自治实践67第三节推进乡村法治建设68第四节提升乡村德治水平69第十一章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72第一节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并确权登记72第二节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护运营73第三节规范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使用74第四节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75第十二章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完善帮扶合作机制76第一节完善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制77第二节完善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和市级集团帮扶机制78第三节完善川渝协作和社会协同帮扶机制79第四节构建多样化类型国际合作机制80第十三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80第一节促进城乡间要素自由流动81第二节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81第三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82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8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83第二节做好资金保障84第三节强化人才供给84第四节完善监督评估85-X.B=H刖三县曾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市脱贫任务最重的区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指引下,尽锐出战,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县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安排,根据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结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指引各项工作有效有序开展。本规划基期为2021年,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新建改造、自建与代建、政府补助与邻亲互助四个结合",累计实施csD级危房改造8719户,易地扶贫搬迁5726户20178人、土坯房改造2277户、农房修缮加固8052户,动态实现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一村一品,百业竞发。县开展农业产业攻坚三年以来,实施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覆盖村村户户,村村都有了主导产业,并把贫困户也全部纳入产业链中天生区域公共品牌深入人心。柑橘、中药材、牛羊作为县三大骨干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和大多数家庭,共建成柑橘园区30.5万亩,中药材基地9万亩,牛羊饲养量142万头。在网络助农、直播带货的新兴业态下,让山货变身网货,柑橘"菊花”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畅销海内外,累计助销农特产品22.8亿元,并成功入选2017、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000万。打造“三峡农耕园""水果产业基地"等产业,为县带来不菲收入的同时,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实现贫困户多渠道增收,让农户足不出户、足不出村摘去了贫困的帽子。改换天地,山乡擅变。改新建农村公路4886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3318公里。硬化村级公路1324公里,组级公路878公里,新修通达公路581公里,新修机耕道308公里、人行便道1272公里,实现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运率均达100%,村民小组通达率99.8%、通畅率95.4%。高速横贯东西南北,"一小时,半小时高速”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其次,乡村饮水工程累计投入近5亿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7座整治病险山坪塘6401口,新建和改扩建饮水工程2500余处,安装供水管道1.7万余公里,解决和巩固提升了74.8万人的饮水安全,全县集中供水率91.98%,自来水普及率84%,供水保障率93.93%,家家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乡村用电更有保障。新建(改造)农村通电线路826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变压器509台,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升级,农村用电质量大幅提升,村村通上动力电。全县共建成4G通信基站2868个,农村光纤宽带用户达14万户,全县所有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覆盖率达到100%;"三归三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持续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实现乡镇(含场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扶志扶智,精神蝶变。内生动力有效激发,坚持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思想上斩断穷根。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文明卫生、优生优育、理性消费、邻里和谐、崇尚科学、尽孝尽责、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八大理念"。围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广泛开展“中华文明讲堂",围绕时事、科普法律、创业就业等内容开设"十八类"梦想课堂。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自尊教育"五大教育,不断激发脱贫自身动力。创建评选县级文明家庭12570户、乡镇级3.6万户、村社级7.1万户,评选"八好之星家庭2.9万余户,广泛开展"立家训、重家教、传家风”活动,宣传展示各类县级榜样家庭2000余户,订立家训3.9万余条。编辑出版同奔小康路一脱贫(扶贫)故事集2辑,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人物100余个,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正向荣誉激励机制,为3.7万余户脱贫户颁发同奔小康荣誉证,营造示范作用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针对违反村规民约、违背公序良俗的人和事以"黑榜"曝光警示,引导村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整治行动,明确红白喜事范畴、办席标准等,从制度上约束"大操大办"行为。第二节形势环境一、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2018年,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县145个贫困村、13.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坚决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中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安排。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指导性纲领文件。县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更是为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同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三有"机制,围绕产业、政策、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衔接重点领域,着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优化重点帮扶村庄、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健全乡村治理”等任务,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同时,县在三峡城市核心区的支撑作用全面凸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战略节点,县持续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强大的保障支撑。此外,当前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这必将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吸引资金、人才和产业,为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更多契机。二、发展环境"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仍需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期间,贫困群众的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是2014年的4倍,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第三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脱贫地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优化完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增加寄宿学位,实施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脱贫地区中小学校,支持脱贫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继续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把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渠道加强音体美和外语教师配备,实施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对接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强化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加强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为县脱贫地区公费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探索"互联网+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思路,发展"互联网+教育""智能+教学"乡村教育新模式,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持续改善乡村学校网络接入条件,升级改造乡村学校基础网络,注重解决乡村学校网络性能不稳定、安全体系差、出口带宽低等问题,深化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县教育云应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县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到2025年,90%的行政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持续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借助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养老中心等,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加强村庄文化建设。强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统筹利用空闲地、边角地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文化娱乐、养老、教育等其他资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县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和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新模式等,培育智慧养老托育新业态。第四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巩固完善"厕所革命"。分类分区有序推进"厕所革命",引导乡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确保卫生厕所质量,完善厕所粪污水处理规划,提高卫生厕所使用率,到2025年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o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强污染监督指导能力和综合防治能力建设。整治清理村容村貌。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采取政府兜底与差异化补专栏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项目宜机化改造:按照地块小改大、零并整、梯改缓、短并长、弯变直等措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3万亩,大幅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围绕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目标,建成高标准农田30万亩,建成12个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