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docx
第一章发展基础1第一节取得成绩1第二节发展机遇3第三节面临挑战5第二章"十五五”时期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6第一节指导思想6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主要目标8第三章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9第一节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10第二节培育发展新兴消费品工业11第三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11第四章加快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产业12第一节推动传统建筑材料产业稳定发展13第二节培育壮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13第五章转型发展矿产及金属冶炼产业14第一节促进钢矿产业转型14第二节转型发展铁合金系列产品15第三节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发展16第六章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17第一节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17第二节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18第三节加强智慧园区建设18第四节提高园区服务功能和质量19第七章引育壮大市场主体19第一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9第二节精准推进招商引资20第三节培育优质市场主体20第八章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21第一节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1第二节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22第九章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进程23第一节"一个平台"赋能智慧23第二节"三大体系"支撑智慧24第三节"五类应用”全面推进智慧25第十章保障措施25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5第二节完善规划体系26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26第四节强化安全生产27县新型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送审稿)第一章发展基础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不断夯实消费品工业、新型绿色建材业发展基础,探索绿色工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第一节取得成绩“十四五”以来,县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协调调度,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大力培育消费品工业、绿色建材产业,产业布局逐步从以镒银为主导转变为以消费品、绿色建材和镒锁加工共同支撑发展格局。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6.2%。其中,消费品工业4.9亿元,占比27%;绿色建材产业3.2亿元,占比17.8%;镒锁产业3.8亿元,占比21.1%。消费品产业产值占比由7%提高到27%,镒银加工和建筑材料产业产值由2015年43.8%调整为2020年的38%,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园区建设日渐成熟。优化“一区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完成“六通一平”建设,拥有IIOKV变电站3座,120万方电解金属锌专业渣场1座,60万方程废渣处置场1座,建成庙坝组团、巴山组团污水处理厂,总日处理能力达0.13万立方米,建成园区污水管网6.8千米,实现巴山、庙坝组团污水管网全覆盖。完善园区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园区云平台和智慧园区建设。二是工业电力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新建、改造HOkV线路长度75.2千米,增加变电容量63兆伏安,投资1.09亿元;新建、改造35kV线路长度128.56千米,增加变电容量22.30兆伏安,投资0.86亿元;新建、改造IOkV线路长度982.64千米,增加配变容量21.42兆伏安,1OkV及以下电网累计投资4.44亿元。三是燃气配套建设逐渐完善。培育发展燃气企业7家,完成200立方米储备站建设和庙坝、高燕、巴山的燃气管网敷设以及投运通气。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3.78亿元,实施了“宽带中国光网”工程,建成光纤网络6892皮长公里,实现了光纤网络县域内全覆盖,县成为市首个全光网区县,光纤宽带网络用户增至6.1万户。建成移动通讯基站1893个,每万人拥有4G基站达到47个,排位市第一;建成5G基站112个,建设进度市排名第四,实现了通信网络信号行政村覆盖率100%,实现了城区双向数字化网络覆盖率100%,互联网普及率达85%。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6.9万户,有线网络电视用户达到2.5万户。同时,在脱贫攻坚期间,积极争取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共解决全县脱贫攻坚领域存在信号盲区、自然村信号弱、取电困难、交通不便等5大类103个问题。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编制并发布了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战略方案(2018-2020年)县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全面推行“云长制”工作的通知。持续推进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同时与“数字云平台”对接上“云”,全力打通“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启动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完成政务数据资源“三清单”制度、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和政务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全面提升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农业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实施了“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数字医疗”以及“数字城管”项目。第二节发展机遇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双循环”格局加快内需释放,消费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将全面升级,内需和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为县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塑造“味道”“工艺”的消费品产业符号提供难得机遇。国家在“两新一重”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加快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为工业发展赋能。从全市来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靠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要素集聚和产成品输出具有天然便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启动,将极大促进国内两大制造业基地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区域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这为探索与毗邻地区合作共赢、推进区域绿色工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从来看,“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城(口)宣(汉)万(源)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将极大提振县域新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市场预期、社会预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有利于不断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打造生态工业强县创造了良好条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出境大通道加快建设,秦巴山区交通枢纽逐步形成,将更加凸显连接长江三峡腹地贯通大西北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第三节面临挑战工业结构层级不高。全县现有精矿生产企业和钢矿生产企业均为矿石开采和初加工,绿色建材产品均为初级加工或混合料,消费品工业多为食品初级加工。集聚要素的能力不足,产业布局密度低、链条不完整、关联度低等现象客观存在,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家庭式作坊多、竞争能力不强。工业要素保障不足。全县制造业在用能、用地、物流等方面均受到制约。目前工业综合电价在0.6元/度左右,与陕西、四川等地O3-O5元/度的电价相比,无成本优势。工业用气价格为4.2元/n?左右,与宣汉1.88元/m3的工业用气价格相差一倍多;用地方面,境内有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工业用地极为有限。物流方面,因其独特区位,远离大江大河无水路运输,无铁路运输,全部依靠公路运输,导致物流成本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县仅有12家规上企业,无大型企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基础薄弱,产实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渝快办”“渝快政”效能,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强化信用信息开放共享,落实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保护市场主体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对侵害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第二节精准推进招商引资围绕全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策划一批带动性强,链条效应明显的招商项目。优化招商力量,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对口帮扶等资源平台,按照定点、定向、定人、定任务“四定”要求,采取划片驻点招商、重点项目专班招商、乡镇(街道)部门任务招商、中介机构委托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优质工业项目落地。坚持招商引资和稳商增资并重互促,支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通过以商招商引进大型企业和先进技术带动工业发展。第三节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消费品、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制造业发展。培育规模企业,通过入库培育、运行监测、精准服务、政策扶持、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针对县域内有发展潜力的规下企业和近年退库企业建立“规上企业培育库”,全力扶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消费品、材料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业、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市企业,通过培训辅导、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引导企业上市。第八章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装上新引擎。第一节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基础设施为着力点,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全面消除信号盲区,新建光纤800皮公里,实现行政外网、5G网络和光纤覆盖全面延伸至乡镇和村社;新建5G基站500个,实现县城区及各乡镇场镇的5G网络规模化商用部署;完成网络IPv6和电子政务外网全面升级改造,以及前端物联网感知设备的全面部署。建成县域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中心和山地鸡、老腊肉、中药材、食用菌等重点产业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基层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加快形成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氛围,提升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第二节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促进互联互通,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大力拓展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以信息化助推产业现代化。依托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种植行业、畜牧行业、渔业渔政、质量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监测等实现数字化集成与管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发展方向,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引导重点企业基于工业云平台构建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法律等益民服务,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推广“智慧+政务”服务,建立人口、信用、法人、基础区情、政务服务、空间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推进各重点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着力推进跨部门并联审批。建设卫生综合管理、医政、药政、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依托“雪亮工程”推进平安城市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实现重点防控区域全覆盖。专栏5: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500个,新建光纤网络800皮公里。数字乡村建设。建成县域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中心和山地鸡、老腊肉、中药材、食用菌等重点产业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第九章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进程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促发展,按照县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架构思路,以“135”总体架构推进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节"一个平台"赋能智慧加快推进数字“云平台”、县大数据资源中心和县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