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为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市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干快上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卫生健康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高质量完成了“十四五”核心指标,全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51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44%。,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O,公共卫生主要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顺应了人民群众健康新期待,为“十五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克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统筹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在区人民医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和医院章程修订。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持续推动医院内涵发展。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十二项医改便民服务措施。建立起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覆盖全区34个基层医疗机构的2个医疗联合体,成功探索IO个单病种乡镇版临床管理路径,落实66种常见病基层首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o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保持在95%以上,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筑牢传染病防控屏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成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目标任务。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明显加强,成功创建4个健康企业和1个尘肺病康复站。免疫规划稳步推进,适龄儿童八苗全程接种率达97.18%,全区建成33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慢性病综合防控卓有成效,高血压、糖尿病、重精、结核病管理率等主要指标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市级三方评估结果位居渝东北前列,成功创建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爰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成功创建6个市级卫生乡镇,30个市级卫生(优秀)单位,18个市级卫生(健康)村;145个区级卫生(红旗、先进)单位,204个区级生态卫生村。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无烟党政机关覆盖率达30%o厕所革命助力“乡村振兴"改建农村户厕10521户、公厕66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0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统筹发展。医疗资源总量和结构持续扩容优化。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增加到6.17张,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2.23人,注册护士数增加到2.93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达4.74人。区人民医院与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共建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院(区肿瘤医院)。建成胸痛、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和覆盖全区医疗机构的区域医学影像中心、远程培训中心和区域检验中心。建成1所市级美丽医院,3所区级美丽医院。创建国家级特色专科2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9个。加强人才强卫,累计引进博士3人、硕士37人,培育学科带头人47名,培养高级职称人才128人,聘用基层紧缺实用人才86人。坚持中西医并重,建成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3个。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建设特色中医馆,屏锦、袁驿成功创建市级精品中医馆。拥有市级名中医1名、区级名中医16名,中医类别学科带头人10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医师34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45人(占执业医师总数23.3%)。完成24名中医药“师带徒”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累计投入20亿元,迁建投用区人民医院、区妇女儿童医院、后J新医院(一期)、区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改造33套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基层卫生机构全覆盖配置DR、彩超、生化等数字化设备。“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初见成效,成功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家、乙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家,四星级村卫生室65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积极效应持续显现,“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出生3.61万人,其中二孩占44.24%o落实公共场所、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建成公共场所标准化母婴室及用人单位母婴设施10处。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2018年成功创建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持续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三项制度”,“十四五”期间发放奖(特)扶资金12.79万人次1.95亿元。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规范签约合作33对。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胜利。坚持生命至上,用不到一个月实现新确诊病例零增长,4例确诊、住院病例“双清零”。3批43名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驰援湖北、万州。严格“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收官。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便民措施,严格落实“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七重保障,惠及贫困患者I1.1.IO人次。大病集中救治率、慢病签约服务率、重病兜底保障率均为100%o专栏1市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1.”指标实现情况指标“十四五”规划目标值2020年值是否实现指标属性-健康状况1人均预期寿命(岁)78.577.51否预期性2婴儿死亡率(%0)<72.44是约束性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5.37是约束性4孕产妇死亡率(/10万)<16O是约束性公共卫生6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280223.71是预期性7适龄儿童八苗全程接种率(%)>95.597.18是约束性8糖尿病规范管理率>6066.35是约束性9高血压规范管理率>6066.93是约束性1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093.5是约束性11结核病规范管理率8092是约束性1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100是预期性13常住人口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9092.73是预期性15国家卫生城市1O否约束性三卫生资源20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276.17是预期性22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82.23是预期性数(人)23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32.93是预期性25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师数(人)24.74是预期性四医疗服务26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天)<8.58.29是预期性27县域内就诊比例(%)>9091是约束性28新建市级临床重点(特色)专科59是预期性五人口和计划生育29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o)<5.51.4是约束性30出生人口性别比<108104.7是约束性31出生符合政策率(%)>9697.05是约束性(二)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决策部署,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带来了新机遇。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格局对建设医防协同、平急转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新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公共卫生领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公共安全未知风险增大的复杂局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健康中国建设赋予了新使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丰富了健康中国内涵,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转变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成为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的新使命。科技创新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蓬勃发展为高效率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质量、释放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同、提升群众健康服务体验等注入了发展新动能。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健康中国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系整合为路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以信息化为支撑,坚持医防融合、优质资源扩容下沉、中西医并重,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融入全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努力构建起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市“一区两群”发展相协调,与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区、现代田园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协同整合的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连续可及、综合协调、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优质卫生健康服务。预防为主,医防融合。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重大疾病救治等相关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整体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努力构建医防融合新格局。深化改革,统筹发展。深学笃用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整合型医共体建设,强化改革系统联动,坚定不移推动医改走深走实,为实现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推动形成有序就医格局,贡献方案。中西医并重,协调发展。发扬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建设与中医药特点相匹配的服务体系、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促进中西医协调发展。科技赋能,创新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促进“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医疗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卫生资源数字化,智慧应用多元化,为老百姓提供便捷智能、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服务。(三)规划思路“十五五”时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1234”规划思路,深入实施健康建设。“1”:坚持“党建领航"发展卫健家园。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公立医疗机构革故鼎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