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膏、天青石、硅藻土》(报批稿).docx
-
资源ID:1793958
资源大小:58.0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7《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膏、天青石、硅藻土》(报批稿).docx
ICS73.020;73.080CCSD13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325202X代替DZ/T03252018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石膏、天青石、硅藻土Specificationsforgypsum,ce1.estine,anddiatomiteminera1.exp1.oration(报批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14. 1勘查目的15. 2勘查阶段15勘查工作程度26. 1勘查控制基本要求25.1.1勘查类型25. 2普查阶段要求36. 3详查阶段要求45.4勘探阶段要求56勘查工作及其质量77. 1勘查测量77.2 地质填图和勘查线地质剖面测量77.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76.4物探工作76.5 探矿工程76.6 样品的采集、加工与测试86. 7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研究116.8 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样品的采集与试验116.9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116. 10绿色勘查117可行性评价127. 1基本要求127.2概略研究127. 3预可行性研究127. 4可行性研究128矿产资源量估算128. 1工业指标129. 2估算要求139.8 资源量类型确定139.9 估算结果13附录A(资料性)勘查类型划分及基本勘查工程间距14附录B(资料性)矿石类型和矿床成因类型17附录C(资料性)产品质量24附录D(资料性)矿物质量分数计算26附录E(资料性)一般工业指标29附录F(资料性)资源量规模划分31参考文献32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Z/T03252018石膏、天青石、硅藻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一一对章条安排进行了调整;修订了勘查目的、勘查阶段划分及各阶段任务(见4.1、4.2.2);将勘查研究程度和勘查控制程度合并为勘查工作程度,并修订了勘查工程间距要求(见5.1.2); 补充了勘查深度内容,修订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内容(见5.1.4、5.1.5); 根据普查、详查、勘探阶段要求,修订了矿石特征内容(见5.2.3、5.3.3、5.4.3);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要求,修订了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要求(见5.2.4、5.3.4、5.4.4);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要求,修订了开采技术条件要求(见5.2.5、5.3.5、5.4.5); 增加了不同阶段的资源量要求(见5.2.6、5.3.6、5.4.6); 将原6.2地形测量、工程测量修订为勘查测量,将原6.4地质测量和勘探线地质剖面测量修订为地质填图和勘查线地质剖面测量(见6.1、6.2); 删除了原6.3区域地质调查内容;将原6.7.2探槽、浅井调整为浅表工程,修订了钻探、坑探内容(见6.5.1、6.5.2、6.5.3); 增加了样品采集、内外检等的基本要求(见6.6.1); 将光谱全分析样调为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样,并修订了相关内容(见6.6.2.2); 增加了基本分析样品长度的相关要求,修订了石膏基本分析样品长度,修订了组合分析内容,及单个组合分析样品重量(见6.6.2.4、6.6.2.5); 修订了样品质量检查内容(见6.6.3.2); 对主要矿石类型或品级的小体重(小体积质量)样品数量进行了调整,调整了大体重(大体积质量)样品重量(见6.8.1); 修订了原4.1.1区域地质内容并入了勘查工作及质量内容(见6.9.2); 删除了原6.8.5.2内容; 增加了绿色勘查要求(见6.10),并将原6.1内容修订后放入6.10; 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基本要求,修订了相关内容(见7.1);增加了不同勘查阶段工业指标要求及矿体圈定的原则要求(见8.1.1、8.1.2、8.1.3、8.2.3、8. 2.4、8.2.5、8.2.6、8.2.7);修订了附录A、附录B内容,并将附录B拆分为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辽宁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宁夏总队、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西总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吉林省地质资料馆、山东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院、长春工程学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5地质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建芬、陈正国、刘小楼、李忠水、宋哈、张晓光、梁利东、杨云亭、马艳平、高利民、李明、陈军元、李范、宋俊峰、邹本利、李傲竹、万会、刘义明、张明燕、王桂雪、芦文泉、钟长林、修艳敏、任建超、王珏、姚舜、刘雷、李建。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2002年首次发布DZ/T02072002;2018年第一次修订DZ/T02072002中的石膏内容,并形成DZ/T03252018;本次石膏修订为第二次修订、天青石和硅藻土修订为第一次修订。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石膏、天青石、硅藻土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石膏、天青石、硅藻土矿产勘查的目的及勘查阶段、勘查工作程度、勘查工作及其质量、可行性评价、矿产资源量估算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石膏、天青石、硅藻土各勘查阶段的地质勘查及其勘查成果评价等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DZ/T003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079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41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75岩矿鉴定技术规范DZ/T0336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DZ/T0338固体矿产资源量估算规程DZ/T0339矿床工业指标论证技术要求DZ/T0374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DZ/T038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勘查目的及勘查阶段4.1 勘查目的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为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以降低矿床勘查开发的投资风险,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4.2 勘查阶段4.2.1 勘查阶段划分勘查工作按GB/T17766、GB/T13908划分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勘查工作一般按勘查阶段顺次进行。合并或者跨阶段提交勘查成果时,也宜按勘查阶段要求分步实施。4.2.2.1普查阶段在区域地质调查、综合分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寻找、检查、验证、追索矿化线索,发现矿(化)体,并通过槽探、浅井、钻探等稀疏的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初步查明矿床(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初步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做出是否有必要转入详查的评价,并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4.2.2.2详查阶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系统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试验研究,基本查明矿床(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出是否有必要转入勘探的评价,为矿区规划、勘探区确定等提供地质依据。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必要时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4.2.2.3勘探阶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勘查手段,加密取样工程控制和测试、深入试验研究,详细查明矿床(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加工选矿技术性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建设设计及矿山总体布置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开展概略研究,估算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量、探明资源量;必要时也可开展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5勘查工作程度5.1 勘查控制基本要求5.1.1 勘查类型5.1.1.1根据矿体规模、矿体形态规则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构造、岩浆岩、岩溶对矿体影响程度将勘查类型划分为I、n、In类型(参见附录A)。某一矿体确定为某种勘查类型(III类型除外),应能以相应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连续布置三条及以上勘查线且每条线上连续有两个及以上工程见矿。5.1.1.2矿床勘查类型应据主要矿体(即作为未来矿山主要开采对象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的特征确定。一般根据矿体的资源量规模确定主要矿体,将资源量从大到小累计不低于勘查区总资源量60%的一个或多个矿体确定为主要矿体。5.1,1.3对于不同地段勘查难易程度相差较大的矿床(体),可分段(区)确定勘查类型。5.1.1.4由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勘查类型存在。5.1.2勘查工程间距5.1.2.1普查阶段,不具备类比条件的,可根据稀疏的取样工程,初步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具备类比条件的,可根据类比确定勘查工程间距。详查阶段可根据类比或论证确定的勘查类型合理选择勘查工程间距。勘探阶段验证所确定的勘查类型及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并视情况调整。5.1,2.2圈定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为该勘查类型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参见附录A)。详查及勘探阶段,圈定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放稀1倍,圈定探明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1倍,但不限于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工作程度要求为准则。5.1.2.3勘查工程间距应适应矿体走向、倾向的变化情况;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勘查工程间距宜适当加密指导深部勘查。5.1.3勘查工程部署5.1.3.1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5.1.3.2根据主要矿体特征和最大程度兼顾未来矿山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选择适当、有效、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勘查方法和手段,按相应勘查工程间距部署工程。5.1.3.3部署勘查工程时,应注意控制勘查区内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对出露地表的矿体,矿体边界应有工程控制;对破坏矿体和影响开采的构造、岩脉、岩溶等的产状、规模应有工程控制;对能随主矿体同时开采的其他矿体应适当控制。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应重点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对主要盲矿体,应注意控制其顶部边界。对拟露天开采的矿床应系统控制矿体四周边界、采矿场底部矿体的边界、覆盖层的厚度及分布。5.1.3.4本着一工程多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