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详细版).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现结合工作实际,浅谈几点心得体会:一、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扩大华莱士产业园建设规模,结合“产业发展+吸纳就业+群众致富”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以“互联网+华莱士”、农超、农企对接等模式拓宽销售渠道。结合创新型高新技术,延伸农特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华莱士产业园变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紧盯农牧民生活品质改善提升,以“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为目标,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项目,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清脏、治乱、增绿行动中,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二、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镇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一是要实现宣传教育入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矩阵”、“村村响”大喇叭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二是要实现主题教育入脑。广泛开展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通过集中学习、政策解读、专题宣讲推动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三是要实现传统文化入心。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为载体,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万家”、“书法绘画作品展”、“讲红色故事”等文艺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三、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镇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过程中,一是要凝聚合力筑牢安全稳定屏障。持续深化“党建+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依托信访代办(站)点,紧盯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为凝聚民族团结同心力量,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夯实基础。二是要优化便民服务提档升级。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动员辖区内党员干部先行,主动参与到各类民生服务、就业培训、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全力做好各项民生服务工作O三是要推动志愿服务走深走实O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石榴籽志愿者暖心服务队、村嫂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作用,紧紧围绕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入人心。我将以此次培训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全力以赴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落实,在推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实践中贡献*镇智慧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感悟。个人认为,只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进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才是践行“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才是对学校安全稳定的最大贡献。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顾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身份意识,没有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一个深刻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校作为一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师生占全校师生总数三分之一的高校,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学校事业处于历史发展上的最好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更加需要各族师生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向着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不断前进。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前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多元”指的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56个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一体”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我们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繁荣、进步。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在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识、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氛围。一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摆在理论学习的首要位置,扎实组织开展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全覆盖式学习,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增强全校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二是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培训I、教育、践行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构建各族师生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师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志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开放包容,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文化认同是深蕴在全体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工作和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意识归属。面向未来,要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推动中华文化融合发展,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文化力量。一、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认同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精神等的认可与赞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生成发展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涵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面向未来,要矢志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以共有中华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实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民族在五千多年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民族实体,“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相伴相生、相互促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繁荣的精神源泉。面向新征程,坚定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推进中华民族进入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中华民族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指引中华民族廨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涧。古代王朝国家,无论是汉族统治者抑或是少数民族政权渚B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秦朝“书同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都彰显了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的强烈认同。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但中华文明并未中新,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带领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始终高度重视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能量。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论断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阔步向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二)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强大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繁荣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因此,要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着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中华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是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情感纽带。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内生于中华文化传承之中,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壤”。回望历史发展,“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重要时刻都能发挥其强大的引领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立足当代,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认同是引领中华儿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