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开元煤矿1.5Mta新井设计.docx
一般部分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1.井田概况11.1.1 交通位比11.1.2 地舫地貌I1.1.3 气象21.1.4 地震21.1.5 电源条件21.1.6 水文怙况21.1.7 水漉条件21.1.8 矿区工农业生产慨况21.2 地质特征21.2.1 地层21.2.2 地质构造41.2.3 水文地质61.3 煤层特征71.3.1 各可采屎层分还如下:7132煤质81.3.3 瓦斯、煤尘及煤自燃和地温82井田境界和储量92.1 井田境界92.2 井田勘探92.2.1 井田勘探工作92.2.2 怙孔测量工作102.3 矿井各类储应的计算122.3.1 矿井地质资通禽量的计算122.3.2 矿井的工业资源/禽量计算132.3.3 矿井设计资骨/储量13234原层矿井设计可采资源/储量14235分采区计算可采储量16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3.1 矿井工作制度183.2 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183.2.1 确定依据183.2.2 确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83.2.3 矿井服务年限183.2.4 井型校核194井田开拓21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14.1.1 定井筒形式、致目、位置.及坐标214.1.2 工业场地的位置224.1.3 开泉水平的确定及采区的划分224.1.4 井底车场的布更234.1.5 矿井开拓延伸方案及阶段划分234.2 矿井基本巷道274.2.1 井筒274.2.2 井底车场304.2.3 主要开拓巷道325准备方式TR区巷道布置355.1 煤层地质特征355.1.1 米区位员及范围355.1.2 采区煤层特征355.1.3 地质构造355.1.4 项底板特性355.1.5 水文地质355.2 采区管道布宜及生产系统355.2.1 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35522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365.2.3 煤柱尺寸的确定365.2.4 米区上、下山布I1.365.2.5 区段平巷的布置375.2.6 采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375.2.7 采区通风、运输及其它系统37528采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385.2.9 采区生产能力385.2.10 采区采出率395.3 采区车场及主要阴空415.3.1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415.3.2 采区中部车场选型415.3.3 采区下部车场边型425.3.4 采区主要碉室426采煤方法446.1 采煤工艺方式446.1.1 采区律反特征及地质条件442矿井概况及矿井瓦斯基讹参数测定1.1 矿井概况1.2 瓦斯抽放系统1.2.1 瓦斯抽放1.2.2 矿井瓦斯储量及可抽放量1.2.3 抽放瓦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2.4 抽放瓦斯方法1.2.5 抽放管路方法3 .钻爆抽一体化技术3.1 煤与瓦作用爆生裂隙形成机理分析3.1.1 爆炸应力波作用3.1.2 爆生气体作用及贯通裂隙舫成的条件3.1.3 原层瓦斯压力作用3.2 钻爆抽一体化技术3.2.1 钻爆一体化技术荷介3.2.2 爆破孔与控制孔间距1.的数值模拟及分析3.2.3 瓦斯抽放砧孔密封材料3.3 现场试验应用及分析3.4 结论4 .结论参考文献翻译部分英文原文1 .Ana1.ysisoftheconditionofcuttingthesca1.e2 Thedeve1.opmentaboutcuttingsca1.eMachine2.1 MachinestructureOfcuttingsca1.emachine2.2 Actionprocess3 Ana1.ysisaboutthecuttingprincip1.e3.1 Ana1.ysisaboutthecuttingprincip1.eoftoo1.s3.2 Ana1.ysisabou1.critica1.cuttingspeedandabrasivecoefficient4 Conc1.usions中文译文I分析去除水垢的条件5 水垢切割机的发展2.1 水垢切削机床的机械结构2.2 动作过程02020202()40809m161616161717171718182020202223242425262627283031323233333浅析切削原理3.1 分析切削工具的原理1333.2 分析临界切削速度和耐磨系数1344结论135致谢137般部分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交通位置开元煤矿现矿井工业广场东距寿阳县城约14km,井田中部有寿阳段王运煤铁路专用线,井田南部有右太铁路线,经寿阳东站可达全国。寿阳站通往全国各大城市里程见表1-1。*1-1寿阳站通往全国各大城市里程表地名石家庄北京秦皇岛连云港上海郑州西安Mkm铁路1504338319881416562732公路16048575013501750570307国道从井田中部通过,太(原)-Ir1.(关)高速公路从井田南部通过,交通十分方便。交通位置图见图1-1»图1-1交通位置图1.1.2 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寿阳、阳泉构造堆积盆地区的西北部,属黄土丘陵地貌,梁、即比较发育且平坦,沟谷多呈“U”字形宽谷、井IH内大面枳为第四系黄上及第三系红土所覆蛊,冲沟中有基岩出露,为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地层。井田地势总的趋势为西海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在井田西南的寺儿沟,标育为1247.3m:最低点在井田东南的寺庄,标高为1062.7m,最大高差为1846m,一般相对高差多在4O1(X)m之间。1.1.3 气象井田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变化大,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为505.41min,降水多集中在a9月,7、8两个月最多,多为暴雨常夹冰窗:蒸发量:平均年蒸发量为1754.16mm.年最高达2265.0mm,年最低为1483.8mm:气温:年平均气温为7.60C,一月份最冷,平均-88(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1.60C:风向:风向夏季为东南、冬季为西北:风速:年平均风速为2.48ms,最大月平均为39ms,最小月平均为1.0m/s:霜期:初霜期9月中旬,终霜期为次年的4月中旬,长达7个月之久,全年无霜期为148天:冻土深度:最大冻土深度为1.IOm。1.1.4 地H按山西省城市(县城)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区属七级基本地震烈度区。1.15电源条件现犷井工业场地建有35kV变电所,双回35kV电源引自新元煤矿1IOkV降压站。风井工业场地两回6kV供电电源,均引自开元矿35kV变电所的6kV不同母线段。当其中任一回路发生故障时,另一回能担负风井全部负荷用电。1.1.6 水文情况矿区内的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较大的河为龙门河,自北西向南东流经井田中部,为季节性河流。龙门河在白家庄与人字河汇合,向南东至寿阳县折向南西入潇河,向西注入汾河。1.1.7 水源条件2000年在矿井工业场地内己打一眼深井,通过抽水试哙,各项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活及工业用水标准。风井工业场地供水水源为水车送水或打浅井及利用矿井井卜排水。1.1.8 矿区工农业生产概况该区以农业为生,农作物以玉米、谷子、豆类为主,此外种植些经济作物,如蔬菜、瓜果等。工业主要以是采矿、治炼及建材为主。1.2地质特征1.2.1 地层井田位r沁水煤田西北隅,新生界地以广泛分布,基岩零星出露于沟谷之内。地必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中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第三系:第四系。1.2.1.1 奥陶系(O)1)中统上马家沟组(02S)厚度为I80.0032500m,平均厚度为298.32m°由浅灰、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含泥岩,角砾状泥灰岩等组成,灰岩质纯致密,普遍具有不均匀岩化现象。2)中统峰峰组O2f)厚度为122.59238.30m,平均厚度为I6653m,由灰、黑、浅灰色白云质灰岩,花斑灰岩等组成,下部含石哥条带,局部含星状黄铁犷。1.2.1.2 石炭系(C)I)中统本溪组(C2b)厚度为29.94Y8.62m,平均厚度为47.97m。主要由浅灰、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及2-4层石灰岩组成,夹浅灰色细粒砂岩及23层煤线。底部为透镜状分布的山西式铁矿及G层铝土矿,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2)上统太原组C3t)厚度为104.11-134.21m,平均度度为120.78m.以K1.砂岩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石灰岩一般有4层,臼下而上依次为K2下、K2、K3及K4石灰岩。含煤I1.层,编号依次为8、9上、9、11、12.13、13下、15、15下、16、17号,其中8、9、15、15下号4所可采。1.2.1.3 二变系(P)I)下统山西组(PIs)厚度为48.2270.00m,平均厚度为60m。由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燥层组成。底部以K7砂岩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本组含煤6层,编号依次为1、2、3、4、5、6号,其中3、6二层可采。2)下统下石盒子组(PIx)厚度为1.1.1.60133.14m,平均厚度为122.60m.以底部K8砂岩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卜部为灰黄、灰绿、灰黑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等。组成K8砂岩为灰、灰白色粗-细粒砂岩。上部为灰、灰绿色、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砂脑泥岩、泥岩。顶部为1-2乂铝质泥岩或含铝质泥岩,富含菱铁脂前粒,风化后呈鲜艳的紫红色斑块,俗称“桃花泥岩”,可作为辅助标志层,与顶部的上石盒子组分界。3)上统土有盒子组(P2s)厚度为235.00438.45m,平均厚度为345.00m,以KI2(狮脑峰砂岩)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P2C自K1.o砂岩底至K12砂岩底.下部以黄绿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黄褐、黄绿、紫褐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上部以灰褐、暗紫等杂色砂质泥岩为主,夹黄绿色中细粒砂岩。上段(P2s2)自K12砂岩底至KI3砂岩底。K12砂岩为灰白色序层状含砾中粗砂岩、泥质、硅质、硅质胶结。共上为黄绿色、暗紫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暗紫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互层。1.2.1.4 第三、第四系(R+Q)I)上第三系上新统(N2)厚度为O25m,由鲜红、暗紫色粘土,紫红色细砂岩,浅灰色砾岩组成,不整介覆干各不同时代基岩之上。2)下更新统(Q1.)厚度为57Om,下部为黄匕淡红色细-粉砂土。中部为灰褐,黄灰色粘土夹泥灰岩薄层。上部主橙红、深红色粘土、亚粘土、夹多层古土壤层。3)中更新统(Q2)度为为30m,淡红、褐黄色亚粘土、粘上,夹古土填层及1-3层钙质结核,底部为淡红色砂砾石层4)上更新统(Q3)厚度为0-15m,井田内广泛分布,为淡灰黄、土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含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5)全新统Q4)厚度为020m,分布丁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