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docx
儿童社会性发展名词说明1. 观点来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依据当前或从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精确推断的实力。(每小题3分)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超3分)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看法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时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化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化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与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许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与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主动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劝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头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干脆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建/一种唤醒状态和打算状态.(每小题3分)四、简答题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牛态学模型。(共5分)答:布明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干脆体的若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2)中间系统,指儿童干脆参加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干脆参加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2. 简述友情关系的功能。(共5分)答:U)友情可为儿童供应情感支持。(2)友情为儿童供应更多的交往和消遣的机会。(3)友情为儿童双方供应参照榜样.(4)友情可为儿童供应社会支持和牢靠同盟.(5)友情可为儿童供应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6)友情可提高儿童的自理。3. 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共5分)(1)前依恋期(02个月)。婴儿最初表现为哭泣、微笑、咿呀语等信号行为和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可以接受来自生疏人的关注与爱惜。(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熟人较生疏人更易引起剧烈的依恋反应,但仍旧无区分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了分别焦虑与生疏人的逆慎或恐惊。(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己能理解父母的须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4. 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有哪些?(共5分)答:(1)主体特点.(2)家庭因素。(3)同伴关系。(4)老牌。(5)学业成就.(6)限制源。5. 简述几种代表性的性别角色发展理论。(共5分)答:(1)生物学的说明(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发展理论。(4)性别图式理论。(5)群体社会化理论。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视察学习的过程。(共5分)答:(1)第一个子过程是留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留意。(2)其次个子过程是保持过程。留意过的榜样事务必需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视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3)第三个了过程是动作表征过程。儿童在精确重现椅样行为之前常常要进行一些尝试错误性的行为。(4)第四个子过程是动机过程。这一子过程包括相应刺激的出现,以引发儿童视察过的榜样行为。2. 简述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儿种理论模型。(共5分)答:(1)先天形成说(2)后天塑造说(3)冲突模型(4)互动模型3. 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有哪些?(共5分)答:(1)行为特征(2)认知实力(3)身体吸引力(4)名字(5)老&的影响4. 简述道奇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共5分)答:U)对输入信息的译码(解码过程)(2)说明过程(3)找寻反应过程(4)确定反应过程(5)执行自己选择的反应阶段(编码过程)。5. 自我概念发展的般趋势?(共5分)答:(1)从简洁到分化(2)儿童一般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改变的(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困难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五、论述题(共25分。)(若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得分)1. 联系实际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育方法。(10分)答: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2)移情(3社会学习培育方法:(I)角色扮演法(2)移情训练法(3)榜样示范法2. 论述依恋的类型、表现形式与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5分)答:类型和表现形式:(1)平安型儿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平安的总体特征。(2)回避型儿童的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3)拒绝型儿童表现出相互冲突的依恋行为,在生疏情境中显得困惑和诬慎,对生疏情境不能很好地适应。(4)无组织或无定向里依恋儿童缺乏对待生疏环境的一样策略,行为组织性很差,过于任性。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平安依恋的儿童相时于担心全依恋的儿童具有某种现实发展的优势。这种平安依恋关系的平安性使儿童生活的环境具备了心理意义上的平安保证,即保证了活动的平安性,驱动儿童自由的探窕和交往。而担心全依恋的儿童平安感的缺乏反而增加了其寻求平安的须要。在这种须要得到适当的满意之前对自我环境的探究和对社会环境的开拓都很雄有效进行。(2)“性向假设”与早期依恋痂量的长久影响“性向假设”(TheCompetenceHypothesis),认为儿童早期依恋质量的个体差异可以预料以后行为的差异,在1岁被划分为平安型依恋的儿也较担心全型儿童更在以后社会实力与认知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这种假设的核心在于强调平安依恋的儿童在将来发展中的相对优势。主要表现为:在特性特征方面,与担心全型儿童相比,平安型儿童在以后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和实力:在媾戏和社会交往中,平安型儿童也显得更成熟,表现出良好的特性特征和社会认知实力:在特定问题情境中,平安型儿童也表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实力与良好坚持性与挫折容忍力。(3)也有人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平安型依恋可能会使儿童在肯定时间范围内较好的适应生活的挑战。但不能由此断定早期依恋关系干脆确定儿童以后问题解决的成败,也就是说早期依恋性质与版量的影响有忖定的限度。1. 鳍姆令特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为哪三类?各有什么特点?30分)答:向姆令特依据父母行为的限制和温情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I)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有较多的温情、较明确的要求和较为一样的反应,能够在亲子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2)专制型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但对儿童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忱,用较为肯定的标准来塑造、限制和评价儿童的行为,强调儿童要无条件听从.(3)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既不期望儿童的成熟行为出现,也不提出要求,他们激励孩子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忱,不主动指导孩子的行为。2. 论述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共15分)答:(1)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第1阶段:惩处和听从的取向。第2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2)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i年级起先,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3阶段:好男孩一一好女孩的取向。第4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3)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起先,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第5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6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