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宣城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1764249       资源大小:18.75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宣城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

    宣城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前言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根据安徽省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宣城市气象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了宣城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加快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意见,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提供坚强气象保障。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征求了省局有关处室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意见。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宣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形势第一节“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进展与成效过去五年,全市气象部门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水平,聚力做好防汛抗洪救灾、粮食生产安全、绿色发展、脱贫攻坚等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全市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气象防灾臧灾在省政府的考核中名列第三;2021年1月,宣城市气象局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汛救灾先进集体”;全市气象部门省级以上文明单位6个,其中宣城市气象局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气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成高质高效气象基础通信网络,市-县气象专网带宽达70M,高标准构建气象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区域气象站248个,其中四要素114个,六要素42个,站网间距达7公里;发展智能观测业务,完成国家站自动化改造和装备升级,实现日照、视程障碍现象、地面凝结现象等要素自动观测或综合判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正式运行;国家布点SA多普勒天气雷达及信息接收处理中心建设完成,于2020年1月1日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效益进一步显现;预报预测业务体系逐步完善,制定监测分析、预报制作、预警发布、会商联防和检验评估业务流程,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自动制作未来7天逐日和逐时的温度、降水产品,并能生成时序图和平面图,通过新媒体对公众进行发布。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基层综合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修订重大气象灾害“叫应”制度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创成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利用“宣城气象”微信公众号、“宣城气象”新浪微博、“安徽宣城预警发布“抖音号,对接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预报、预警信息通过新媒体向公众用户发布;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系统平台2021年将建设完成;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水平,挂牌成立安徽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宣城分中心,利用高分三号卫星影像数据开展水域提取和时空变化监测,编制水阳江流域、南漪湖流域洪涝灾害水域动态变化专题服务材料;开展春运、春播、午收、中(高)考、秋收秋种等重大气象服务工作,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升。近五年累计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730期、各类预警1790余次、决策服务短信1050余万人次。气象服务水平长足进步。五年来,市气象局将6000多个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服务对象库,累计发布农业气象服务材料500余期;围绕茶叶气象服务分别在敬亭山茶场、敬亭山管委会和杨柳农业科创园建设茶叶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五个主要区域春茶关键期气象服务和开采期预报服务;围绕大田作物气象服务分别在洪林农业气象基地、杨柳双季稻观测田、烟草观测田布设作物长势观测系统;在宣州区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了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建设,完成21f试验田的大田整治,开展一季稻水稻试验、大棚气象要素观测等;利用高分卫星资料开展作物面积提取;开展香植物候期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将全市贫困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及村“两委”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定时发布预报产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取得新突破。开展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开展城市下垫面、森林下垫面、水体附近负氧离子观测;皖南山区森林防火人影作业基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内装备火箭发射装置34套、地面烟炉21套(其中宣城市火箭发射装置19套、地面烟炉15套),人工增雨作业常态化开展,五年来我市共组织开展209次人工增雨作业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和抗旱减灾;积极开发气候资源,与市文旅局联合开展首届“宣城市十佳气候宜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首届十佳优质气候农产品”评选活动;创成“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10余家、“中国天然氧吧”县(市)2个。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五年来,市气象局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宣城市气象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岗位竞聘中发挥重要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学术交流年会,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10余篇论文获奖;修订市局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每两年开展一次评比,激励和促进了研究性业务的发展;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4篇,2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局科技成果证书,2个系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2项科技成果入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汇编,获全国推广;在第十三届安徽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十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三届全国气象行业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气象科学管理成效显著。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立足本地实际,着力深化气象改革,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全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防雷、气球管理纳入宣城市信用体系,印发年度行政执法检杳计划,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动态调整市气象局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中介服务清单,适时更新宣城市防雷安全监管重点单位清单;组织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和升放气球资质挂靠行为专项整顿;与市应急局联合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江淮行”活动;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意见,组织召开年度气象现代化暨防宦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及防控气象服务工作,市气象学会被市科协表彰为“疫情科普及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市气象局“亲情气象”志愿服务队获市最佳战“疫”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党的领导和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不断增强。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获地方党(工)委表彰的先进集体20余个(次)、先进个人30多人(次),1人获全国气象部门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全国先进水平和我市安全与发展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一是气象监测能力仍显不足。重点流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仍然不能满足服务要求,部分山区仍存在监测盲区,相比沪苏浙,监测设备数量偏少,装备保障能力不足,中小尺度强天气系统垂直探测能力较弱。二是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性仍需提高。局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评估技术存在短板。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护基础薄弱。三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面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气象服务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专业化、智能化服务技术亟待加强和提升,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亟待建立和完善。四是气候趋利作用和气候变化应对有待加强。生态监测评估能力需要加强;我市丰富、多样的特色气候资源和独天得厚的气象旅游资源亟待保护和挖掘;生态建设与治理气象保障服务、生态环境评估技术需要强化。五是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成果对气象业务支撑仍然不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气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第二节“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宣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面推动数字化发展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推动数字化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数字宣城的战略部署。气象部门需要主动对标对表,找准气象服务着力点,坚持创新发展,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努力在生态气象、农业气象、旅游康养气象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在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进展,更好地服务于宣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宣城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对“一地六县”合作区一体化气象保障能力提出新需求。气象部门要坚持把“一地六县”合作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围绕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的战略定位,一体化开展面向示范区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区域生态、旅游度假、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的气象服务,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气象服务示范区和气象保障体制机制的试脸区。宣城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全面建设更具幸福感城市,对气象趋利避害提出更高要求。天气气候作为驱动生态系统最活跃、最直接的因子,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等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关键。面对新要求,气象部门需要持续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预警能力和评估能力。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坚定不移把宣城气象事业融入市委市政府战略定位,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宣城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灾示范社区作用,联合应急、地震等部门,提升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在防灾减灾中的影响力;开发有宣城特色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研发情况,并通过业务准入。04农村雷电灾害综合治理升级原有二维闪电定位站点为三维定位仪;选取若干地处珏区、山区和丘陵地区的美丽乡村,充分结合不同地形、不同建筑结构材质的雷电防御需求,建设若干个防雷长廊,完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直接雷防护和雷电感应防护装置;建设野外雷电防护应急避雷亭和区域性防护设施,形成农村雷电综合立体防护工程。在宣城市各地现有科技馆或者气象科普馆内增加具有观赏和体验功能的雷电知识科普宣传设备;结合雷电高易发区及市级中心村示范点规划布局,建设农村防雷科普宣传长廊,并充分发挥电子显示屏、广播大喇叭以及雷电科普工作站作用;组织实施防雷科普教育培训工程,建立针对农村干部、安全员、农村电工和中小学生等不同对象的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培训机制。在南漪湖、港口湾水库、陈村水库以及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区、休闲康养基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推进生态气象观测站网球设,开展森林、湖泊、农田、城市、遥感生态监测;建设生态气象预警平台;建设静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提

    注意事项

    本文(宣城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