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一节-透镜随堂练习题.docx

    • 资源ID:1754799       资源大小:62.9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一节-透镜随堂练习题.docx

    透镜(一)一.根底调练I.透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厚薄的,叫做镜,它能使光税.所以又叫做透镜:另一类是薄厚的.叫做钺,它能使光燃,所以又叫做透段.2.老花眼镜(远视眼钺)是镜,近视眼钺是烧.3.凸透钺有个焦点.4 .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光路的可逆行原理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馁折射后通过: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其方向: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羟过凸透镜折射后.5 .小华用透镜会聚太阳光,在处可以点数火柴:把光源放在凸透统的处,通过凸透道后成为束平行光线.6 .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甲和乙,甲的焦距大于乙的.侬乐那么对光的倒折旎力较强的是.7 .一束光线羟过凸透镜折射后,那么()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C一定是发敌光束D.一定你原来靠近主光轴8 .“用冰取火”时,首先要把冰块磨成()A.凸透tB.凹透转C平而悔D,凸而较9 .完成图34-8所示光路图图3-1-8二.能力训练10 .一天,小雨在仃优商店机发现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他非篱感找趣.这种手电筒的灯泡做成如卜图3-1-9的形状,它的前端相当于一个,使用这种灯泡可以省去一般手电筒中的一个零件即,灯纯应处于.11 .夏令营活动中,小华和他的同伴们”M的心小刚走进园内,一1.ng出示牌出现在他们眼前,“为了防止森林火灾,请不要随地无育透明的饮W图3-1-9元思了片刻,立即明白了:一旦雨水进入饮料核后,对光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对太阳光有作用,可能会导致身燃物着火.12 .关于透镜,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H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钺有实焦点B.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会聚于性,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D凹透憧对光有发放作用,因此通过凹透镜的光束一定是发散光荣13.如下图3-1.I0.某同学将凸透镜正太阳光,将一张臼纸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逐渐远离透镜,看到的现象是()A.白纸上有缩小的光斑(小亮点),光斑的大小不变B.白纸上的光斑先变大,再变小C.白纸上的光斑先变小,再变大D.以上说法都不对14 .如卜图34-:图3-1-1。决组成的棚顶下堆放莉一堆干?图3-1.-1.I后,阳光穿过薄脱上的枳水,照射到干草上,对于以下讨论,正确的说法是()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平凸透钺,如果其烬点恰好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B.透帔都是同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镒作用C.起凸透慎作用的应该是电料薄膜D.水和缎料薄媵共同起凸透镜作用15 .如下图3II2中的方框内只有一个光学元件,方框外单漪头、双箭头光战分别相互对应,表示了射入方椎和射出方根的光线,试划断方框内所用的是什么元件,并填到适当的位冏上,完成光路图.S3-1-1216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粗略地泅fit个凸透镜的焦距?写出你所需要的器材和实验探咒的步骤.三.应用创新17 .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在就岛上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他们身边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怎么办?小明灵机一动,利用近视眼镜的烧片取火,你知道这其中的遒理吗?一、»«(二)一、填空题1 .透钺有两类:中央咫边绿溥的叫.又叫透钺,因为它对光线有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又叫透镜,因为它对光线有作用.2 .对光起发散作用的光学元件有和.二、i&M3 .如下图.一束光税射向。处的光学元件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S点,取模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点,那么该镜一定是OA.凸镜B.凹镜C.凸透镜D.凹透镜4 .如下图,一束光通过放在O处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搭方向.那么。处的光学元件().只能是平面镜B.只能是凸透镜C.只能是凹透镜1) .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椰有可能5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不管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B.不管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他们的光学性质都是由于光线透过时,在两蒯外表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的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践一定相交于一点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敞开的三、作BBM6 .在以下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7 .话出图中光的大致传播方向,(水面与凸透镰主轴盅合)8、图5中两个凸透镜的焦点重合在一起,作出入射光线AB通过两个凸透镜的光路图.四、简答题9,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粗略地测玳一个凸透键的焦距?透镜作图题I.完成下面光路图,2.完成以下关于透镜路,饯用台中椰彳f一个焦距足电合的,请画出线过两透镜的光路.5.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的适当位置,境入符合要求的面位或透饿.参考答案(一)1.中间边缘凸透会聚会聚中间边缘凹透发敌发股2.凸透IU1.透3.2实4.点不变平行干主光轴5.凸焦点焦点6.乙7.D8.A9.略10.凸透情凹镜焦点上II.凸透镜会聚12.A13.C14.A、D15.略16.器材:凸透镜刻度尺白纸太阳光或其他平行光源步骤:(1)在阳光下固定一个凸透钺,让直到白纸上得到一个公小的亮点为阳光垂直照射凸透镜(2)在凸透钺后面放一张抵.用后移动白纸,止,固定门纸位置(3)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和白纸之间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17.把近视的眼瞄的镜片装装水,变成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取火黑(二)一、I.凸透镜.会聚.会聚:凹透设,发散,发散:2.凸面镜、凹透镜二、3.答:D点拨:由题图可知.会聚点S和S都在元件0的同侧,由此可知.此元件为透镜,故应排除面镜X和区有元件时,会聚于S点,无元件时,会聚于W且os>os.由此可知,无元件时,原光战的“会里程度”大,这说明元件对光起了发散作用(只是没有发放开),由此可知.此元件是发放透镜,应是凹透镜.4.答:D三、5.点拨: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是一种功能.而会聚光束和发放光束是一种结果.会聚作用和发依作用郴是相对入射光束而言的.会聚作用指后来的光线相对原来的光规“靠拢些”,即在入射光线延长线的内恻:发放作用指后来的光城相对原来的光线“发散”些,即在入射光线延长线的外(W.图甲中的折射光线虽会聚干一点,但较入射光线的“会聚程度”小一些,说明此方框中元件对光起了发敌作用(只是没有发放开),应埴凹透镜,图乙中的折射光我虽是发放的,但“发放程度”不如原来大.元件对光起会聚作用.应埴凸透镜.同理丙埴凸透境,丁图埴凹透镜.答:如下图.6 .答;如下图a四'=三r7 .答:(I)在阳光下固定一4'一_V.'1_*2)在凸透镜后面放一白纸,前后移动白纸,直到在白纸上得到一个35、而定点W1.赢白标或(3)用刻度尺测出凸透境和白纸的距肉即是凸透镜的焦矩.透镜作图题答案略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一节-透镜随堂练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