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docx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化。2 .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 .深化领悟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2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爱好。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多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志向,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华蜜的今日。我们国家不会遗忘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遗忘他们的。今日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二)时代背景简介。1 .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2 .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根据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依次,分为四大段。(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四)老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状况,并留意订正错误读音。1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被难日(nàn)2 .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3 .课堂探讨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探讨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留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留意、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本”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才”。“男”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方法记住它。(五)理解词语。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说明是凭借权势造成特别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老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消遣场”。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消遣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欢乐的活动场所。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猛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条子表示桌子猛烈地晃动。2 .出示重点词语,探讨学习。书籍:书的总称。慈爱:亲善、安祥。偏僻:偏僻、宁静。牵强:使人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严峻:严厉、肃穆。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很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无趣: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方义,是学问见解浅薄,缺乏阅历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方义。轻易:随随意便。会意:领悟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恐怖:惊惶、胆怯。镇静:冷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1 .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2 .小组二人探讨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3 .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1)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2)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改变。(3) “他的心被一种宏大的力气占据着。这个力气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念。”老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七)作业。1 .熟读课文。2 .抄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其次课时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第一、二段,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二)从一、二段中找出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有感情地读一、二段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1 .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2 .通过重点句深化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三、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分段。1 .默读课文思索:按事情的发展依次给课文分成叮段。被捕以前:(17自然段)被捕经过:(818自然段)在法庭上:(1929自然段)被害以后:(3033自然段)2 .假如按时间分段,找出表示时间改变的词来。找出“那年春天”,“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结:段落的划分可以按事情的发展依次分;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表示时间改变的词语。分清段落后逐段学习。(二)学习第一段。1 .让学生小声自读第一段。思索: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知道出了什么事?边画边思索。学生自由读,边画边练说。“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可以体会出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埋头”指工作很用心,体会出李大钊在家里也在惊惶的工作,看出局势越来越严峻,怕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之手。表明他忠于党的事业。2 .你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找出来。(1)“被难日”指什么意思?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2)为什么平常慈爱的父亲这一次却模糊地回答我的问题。作者惊奇地问父亲为什么把书和有字的纸片烧掉时,平常对儿女总是那样“慈爱”、“耐性”的李大钊,竟“模糊”地回答作者的问题,这件事突出地说明李大钊在这一阶段中工作惊惶的程度,同时也怕泄露了党的机密。工友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焦急呢?“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地镇压革命,共产党人境况特别危急。3.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这里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写了两层意思:(1) “我哪儿能离开呢?”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明他坚持究竟,忠于党。(2) “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境况很危急,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高度的革命贲任感,舍身为党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三)指导朗读。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四)学习其次段。1.“可怕的一天果实来了”指什么?指李大钊被捕的那天,4月6日早晨。1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你读懂了什么?说明他对敌人早有准备,镇定自若。用画出描写敌人的词句,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出什么?“沉重的皮鞋声”和“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满脸横肉”、“冷笑”、“搜了一遍”可以体会出敌人的凶恶残暴,从反面衬托出李大钊镇蜉、机灵、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也反映出李大钊对敌人的极度的蔑视。2 .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及对李大钊的临危不惧的钦佩感情读这一段。3 .思索:这一段写敌人逮捕李大钊时,干嘛带来了工友阎振三呢?事实上敌人为了要从阎振三口中得到李大钊的状况。但是,敌人的准备落空了。阎振三同志身受酷刑,可是仍摇头表示不相识李大争J,说明共产党人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4 .“阎振三”在这一段出现,与上一段有什么联系?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其次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局里去了。5 .打出两组句子分别让学生读。这叫什么句子呢?(这叫前后照应的句子。)6 .反复读这两个句子。(1)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觉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体会前后照应的句子好处在哪?使文章结构严谨,使读者对内容不致产生无头绪之感。7 .练习。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照应的句子。(1)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开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2)“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二)相识开头结尾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读第三段,思索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决、镇静、毫不畏惧。(二)老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法官怒气冲天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探讨)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用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三)分析重点句:1 .他的心被一种宏大的力气占据着。(宏大的力气指什么?)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念。2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宏大精神。3 .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安静而慈爱的脸。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安静而慈爱的脸。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熬煎,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恶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照旧安静而慈爱,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决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看法。4 .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四)学习第四段:1 .默读最终一段,讲了什么意思?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哀思。2 .指导朗读。(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老师范读。跟读,体会感情。(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3 .思索课文最终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探讨问题。发言总结。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五)练习设计:1 .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1)1927年4月28日,我恒久忘不了那一天。(2)4月6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漫步了。答案:(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望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2 .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讲了四件事。第一,李大钊在局势特别紧急时刻,仍旧在北京坚持革命工作;其次,李大钊被捕经过;第三,李大钊在法庭上所表现的坚决与镇耕的意志品质;第四,全家得知李大钊被害消息后,无比哀思的情形。3 .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