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docx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说实话,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但并非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因为它们通常枯燥乏味。这次,若非学校将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我可能依然不会打开它。然而,一旦翻开,我却被深深吸引。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感悟和自我警醒。其中有些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一句话,就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吸引了我。这本书提出,教师首先是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也应该享受生活这种观点将教师从“圣人''的高位拉了下来。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扇心扉,仿佛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我促膝谈心,没有故作高深的说教,而是时而会心一笑,掩卷沉思,留下余香,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深有感触:一、教师要保持宁静教师需要保持宁静。这意味着要静心备课,静心批改作业,静心与学生对话,静心研究学问,静心阅读书籍,静心总结规律,静心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心细细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刻,体味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宁静是指在拒绝匠气、俗气和躁气之后,能够静心感悟生活,专注工作。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只有在孤独时才能理清思绪,只有平静下来才能清晰地思考,才能沉淀情感和思绪。如果没有平静的心态,没有稳定的情绪,就无法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也就无法做好教育工作。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教师需要踏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日复一日的耕耘,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保持宁静可以平心,平心则生活和工作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静心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周围的每个人,最终受益的是自己。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只是每个人追求的方式和目标不同。有些人追求物质生活,而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然而,物质生活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需要付出代价。如果物质生活成为唯一目标,人们将迷失自我。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已经有所保障,我们常常抱怨的是工作压力而不是经济困难。如今,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也变得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获得幸福感,暂时忘却烦恼。实际上,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艺术眼光和心灵,还应将教书看作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如同沙漠,而精神生活则是沙漠中的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1500字给教师的建议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亳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枳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宜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r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救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共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给教师的百条建议读书笔记1500字站在这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已有八年有余,工作中遇到种种问题有些可以很快解决,但有些却因着心的浮躁被遗弃在尘埃里了。生活的挤压、人心的躁动、社会的评价,读书似春雨般珍贵。而立之年的我慢慢的学会自我调整,安静的看书是最好的心灵慰藉。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早在秦校长列出的书目中的一个,曾经的初读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拜读,醍醐灌顶。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本给教师的百条建议*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现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整理如下:I、”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是啊,没人可以否认教师工作时间安排的紧张,早7晚7点,老师也是人,需要自己的家庭生活,一直以来,我也曾为此困惑烦恼,可文中那位历史老师的话会让我受益终生,”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对,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