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x
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2第一节发展基础2第二节发展形势5第二章总体思路8第一节指导思想8第二节发展目标9第三章重点领域10第一节集聚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10第二节壮大发展三大支撑性产业14第三节培育发展三大成长性产业22第四章五大行动28第一节创新引领行动28第二节企业培育行动31第三节平台提升行动34第四节融合发展行动36第五节开放合作行动38第六章保障措施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0第二节夯实土地保障41第三.节加大金融支持41第四节实施考核评估42“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总结区“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谋划“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重点与布局、重大行动计划等,描绘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赶超式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区大力实施''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市工业转型升级“1365”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中向好,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十三五”期间,区扎实开展“两转一保”工作,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希望工程”、“小巨人”培育工程,着力推动战新产业体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战新产业产值达36.27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市19.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各区县中排2名第二。在库战新企业达33家,相较“十二五”末净增15家。富乐德TFT、龙峰新材料等一批成长性和示范带动性的战新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并发挥效益。二、主导产业提质扩量以“3+4”产业体系为核心,发展具有特色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食品四大战新主导产业。新材料产业坚持走特色高端、绿色循环之路,实现产值13.58亿元,在战新产业总产值中占比达37.4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紧围绕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底,集中发力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富乐德科技成为全市首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紧紧围绕“智造”,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装备“双名片”,实现产值11.48亿元,在战新产业总产值占比达31.65%。绿色食品产业以食品科技为基底,基本形成以白姜、牡丹为特色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三、创新能级持续提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度融入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I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个,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5.17件提至2020年20.3件。荣获“省第二批知识产权示范区”称号,区经开区入列“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圆梦“国字号”,入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预备队。百舸争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省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实现区企业股改上市零突破。四'“双招双引”活力迸发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高位推动“双招双引坚持招商引资“首位工程”不动摇,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试水“飞地”式招商,与淅江海盐、慈溪签订区域合作协议,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1个,实际到位内资584.4亿元,成功签约富乐德长江半导体产业园、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心里程区域总部经济等一批20亿级产业项目,其中,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获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称号。招才引智量质并举,成功引入江南大学O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魏兆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通过省级评审,累计柔性引才42名。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暖企行动”、民营经济提升工程,配套制定市区园区新建项目产业扶持若干政策、关于开展2019年度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等“1+7”政策体系,实现重点企业帮扶全覆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难题,设立“过桥资金”,提供“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累计解决企业续贷资金64.8亿元,撬动金融机构贷款16亿元,减免缓抵各类税费23.6亿元,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成功引进耀安伯翰等基金公司4家,到位资金8.6亿元。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富乐德模式”刷新项目建设“新速度”。区开发区荣获“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称号。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战新产业发展依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期、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期、产业规模扩大的振荡期、产业质量提升的爬坡期,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战新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虽然2020年区战新产业产值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靠前,但仅为铜官区的二分之一,战新产业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二是产业布局有待集聚。区33家战新主要企业分布在四个乡镇、两个园区及新桥办等地,其中经开区集聚企业25家,其余企业零星分布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乡镇,不利于发挥产业间协同作用和集聚效应,产业空间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龙头企业有待引培。33家战新企业中,亿元以下企业数量占比达78.79%,110亿级企业仅有7家,IO亿级企业暂无,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仍是战新产业下一步发展关注重点O第二节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中部崛起战略建设全面推进。但同时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瓶颈仍需突破,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一、发展机遇(一)“两新一重”建设带来的产业提质机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有利于区加快发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提升战新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带动投资、创新和产业等要素集聚;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区提升战新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产业合作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产业转移和协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进程加快,为区承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转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作提供便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推进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一体化,为区建立承接长三角创新、产业等资源转移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有利于区与沪苏淅等地重点城市加强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三)合肥都市圈建设带来的动能提升机遇合肥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后,合肥都市圈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蜡强,2021年6月25日,合肥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在合肥市组织召开市加入合肥都市圈可行性研究报告,有望加入合肥都市圈,有利于承接合肥创新、人才和产业等资源辐射,实现与合肥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发展,释放战新产业发展新动能。二、面临挑战(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挑战与周边长三角城市区县相比,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层次、能级及产业承载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完全融入长三角高端产业体系。区在争夺高端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激烈的区域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区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二)产业配套不足带来的挑战完善的配套体系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开发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公共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及高端人才服务等配套不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制约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入驻企业和产业人口增多,现有教育、医疗、居住、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中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需求,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三)大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在产业基础、创新实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虹吸效应”较为明显,推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不断聚集,合肥、芜湖等省内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市内铜官区发展也不断加速,使得区在高层次人才、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引进方面面临更多考验,战新产业发展、优质项目招商引资、高端人才引留也面临更多压力。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贯彻省第十一届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系统性思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链协同化、供应链适配化、资金链多元化、人才链自主化为主线,着力打造“133”产业体系,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协调联动合作,加快协同创新产业8体系共建共赢,奋力构筑省战新产业发展新高地,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脉和主力军。第二节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战新产业产值达105亿元,年均增速24%左右,战新产业产值在规模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30%,战新企业数量翻一番,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的新跃升。产业能级实现新跨越。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精准发力,力争“十四五”末,打造形成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响''智造”新名片,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新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力争“十四五”末,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占比达40%,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双倍增,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放水平取得新提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引进战新企业和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数量进一步攀升,与更多长三角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12个优质合作共建园区;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水平和开放水平实现“双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第三章重点领域坚持产业强区战略,立足区产业基础,按照“133”战新产业体系,提质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撑性产业,培育发展绿色食品、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三大成长性产业,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核心,构建具有特色的战新产业发展新格局。第一节集聚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一、发展思路和目标抢抓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和省打造新型“铜墙铁壁”的重大机遇,以精细化、高端化为中心,大力推进以铜基新材料为主导,铁基新材料和铝基新材料为支撑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