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篇)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精选.docx
-
资源ID:1716276
资源大小:27.1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1篇)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精选.docx
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共11篇)目录篇一'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3篇二、2024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言材料6篇三、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13篇四、2024年度在关于深化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的研讨交流材料15篇五'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18篇六、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20篇七'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心得体会研讨交流发言22篇八、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地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25篇九'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27篇十'2024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传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28篇十一、2024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研讨发言汇报31篇一、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将体会研讨发育近日,中办、国办通知要求“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这是对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位置的充分肯定。百尺芋头,浙江如何更进一步?关键在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结合大花园建设,不断深化“千万工程“传统村落”与“美丽乡村”和谐共荣,营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传统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往往也是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短板、最好的抓手和最亮的样板。要通过科学规划,加强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坚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惯”原则,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统一规划、保护和建设,处理好“老人”与“新人”,即原住民和新居民;“老房”与“新房”,即古建筑和新建筑;“老村”与“新村”,即传统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这三对关系。结合“多规合一”,统筹考虑村镇区划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各类农房改造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并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和统一,对古树名木进行全面普查、挂牌保护,对河流水系、生态湿地、水利设施进行优化提升,开展标志性入口、街区景观建设等,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融入我省大花园建设和美丽乡村发展之中。同时,崇尚居敬行简的生活方式,结合“一村万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造地、庭院地等“见插绿”,深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和“垃圾革命”营造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氛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发展“亮点纷呈”的美丽经济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努力把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富民强村的现实生产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美丽乡村为底本、以生态环境为支惮、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植入生态高效农业、民宿休闱度假、乡村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等业态,通过产销直供、消费体验和个人定制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互促共进的新机制。同时,重视乡土景观资源与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掘各地的陶亮、布艺、木艺等乡村艺术文化,推出农事体验、茶文化、手工业作坊、民俗风情、影视基地等乡村椒游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工商资本带来的创新理念、信息资源、先进文化,促进文创产业、教研基地、影视基地、医养结合等一些新业态在乡村的蓬勃兴起。支持景宁、苍南等地少数民族特色乡村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在开化、淳安、遂昌等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适宜养生养老的村落,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养生、康复护理等健康养老服务小镇。“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和衷共济,激活“乡愁文化”的要素基因把文化为魂的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始终,既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又注重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鼓励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和村镇生态文明建设,聚焦浙江文化主题及地域特色文化,对传统艺术、地方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字、图画、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记录整理、建档立库。结合微信、电商等新的传播、销售手段,积极引导优质工商费本介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依托乡土特色、田园风光和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文化建筑,建立传统文化研究示范点或科研教学基地。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区位条件好、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试点“共享农庄”,使美丽乡村既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也成为市民养生养老的幸福乐园,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格局。积极鼓励“资本下乡”,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购买服务、PPP,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投资“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政策设计与宣传,鼓励规划师、摄影师、美术家、文化创意者等专业人士与原住村民、修复工匠等的加强沟通,共同传播“乡愁文化”,共塑传统村落新的文化记忆和地方精神,构建新“乡村共同体“村规民约”与“现代治理”同频共振,建设“和谐文明”的善治乡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构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挥祖训家规、乡规民约、家风门风的教化作用,结合牌匾楹联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的道路、公园、河岸的建设之中。依法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将美丽乡村建设事宜纳入村规民约。积极构建村民、村两委、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的议事机构,强化协商治理。加快推进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立法工作,对传统村落建筑、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规范,明确传统村落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划定保护职责分工。结合农村数字化转型,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动态监测数据系统,对村镇规划建设实施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搭建乡贤参事会、乡贤智囊团、乡贤慈善基金会等多种平台,鼓励引导外出创业的企业家、知识分子、海外华侨和退休领导干部等返乡创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志愿者参与机制,将部分传统村落作为志愿者服务的试点基地,鼓励社会大众积极投身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部分村镇率先探索自然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将林地、水域、湿地等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相关考核体系。结合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理顺横向工作机制,把乡镇一级的交通管理、市场监管职能向农村延伸,建设服务臻美的善治乡村。篇二、2024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言材料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至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唯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媒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16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淅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坂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婀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遢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盘,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皆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潞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o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低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阡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嬴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干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1.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工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J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