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施行《“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1705817
资源大小:9.6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施行《“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心得体会.docx
学习施行“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心得体会近日,科技部办公厅印发了“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全国试行版),提出将“创新积分制”适用范围从国家高新区扩展到全国试行。这标志着该制度日渐成熟,并将助力各地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所谓“创新积分制”,就是利用客观、可信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数据,对企业进行“打分”,并按照分数量化评价结果,将其作为识别挖掘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参考。与一般企业不同,科技型企业技术含量高,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仅凭感觉难以准确把握各个领域企业的潜力及价值。通过创新积分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量化评价,可以将抽象的企业创新能力转化为易懂的经营数据指标,有利于各部门依据不同发展情况精准施策。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主体持续扩容的大背景下,这对于提升企业培育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量化标准助力地方助企育商,已渐成发展趋势。数据显示,自2020年在13个国家高新区试点实行“创新积分制”以来,截至2023年底,实施“创新积分制”的试点高新区已达133个,覆盖25个省份。当然,“创新积分制”不能止步于用得上,还需用得好。做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分类分层分级管理,主动靠前服务打好政策“组合拳”至关重要。精准画像是支撑。让数据指标精准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加速发现、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一方面,聚焦行业特性、企业特点,优化调整各类数据指标;另一方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对指标进行自主完善。例如,安徽合肥高新区采用“基础指标+特色指标”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全面评价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发展水平。协同配合是关键。积分结果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精准量化反映,广泛用于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土地资源、人才落户、保障住房等多种政策。因此,可通过搭建政企数字化信息平台等方法,主动协调地方各部门政务系统,打通信息共享渠道,以积分为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做好支持政策有机衔接,精准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有效集聚。“创新积分制”贵在精准,重在应用。创新事关企业生存发展,事关提升产业竞争力,需善用积分制,让更多“好苗子”脱颖而出。如何有效施行,需要着力如下几个方面:践行共享开放的创新理念,制定科学有效的创新战略。一方面,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要树立共享开放的创新思维,切实践行共享、包容、开放、高效的创新理念,营造共享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与合作方共同推进“共创价值、共享成长”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企业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共享开放创新战略,建立健全共享开放创新机制。企业可依据自身特点和所处行业特征,通过与创新生态中各利益主体紧密互动,进一步拓宽共享开放合作渠道,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得到更多创新发展机会。在全面的资源互补和完善的制度架构设计中,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搭建共享开放的创新平台,高效配置内外部创新资源。利用互联网搭建共享开放的创新平台,更加高效地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降低企业创新资源获取的成本和难度。企业应树立合作共赢的创新意识,积极探寻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知识源头,通过信息沟通增加创新合作机会。在发现外部创新源后,企业要依据自身实力来评估合作的可能性与合作方式。在决定参与共创共享合作后,企业要积极整合和高效配置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创新资源,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获得更大利润空间。建立公平的利益共享机制,维持稳定的创新合作关系。企业要审时度势,牢牢抓住共享开放的创新合作机会,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精准定位潜在合作伙伴、明确共同利益,科学合理地制定利益共享方案。加强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的沟通与交流,完善利益反馈机制,及时沟通交流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摩擦。从长远角度考虑合作双方的收益分配,保持长期共享开放的创新合作关系,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共享。聚焦科技创新的独有特征。科创企业大多具有创新驱动、技术密集、培育期长、研发投入大、成长性高、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针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和短板,金融机构要敢于突破创新,打造符合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金融监管部门也应不断加强统筹规划,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风险管控机制建设,积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强化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功能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对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