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工作报告.docx
一、工作整体开展情况(一)坚持自查自纠,即知即改。一是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常态化督导情况汇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制定整改方案和清单,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完成时限。针对个别单位办公用房存在超标问题,建立一房一策台账,积极引导相关单位做好清理整改。二是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聚焦应景造势、做表面文章等5个方面19项内容,对照自查重点,深入查摆问题,逐项列出清单,细化整改措施,做到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区农业农村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围绕农贸市场环境卫生、餐饮油烟污染、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处。三是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结合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和群众信访举报线索,成立多个督查组,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个。(二)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靠前指挥、亲自过问,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作风整顿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高位推动落实。区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带领班子成员认真查摆、主动认领,逐项抓好落实。二是强化协同配合。区委”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及时向区委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协调各部门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区纪委监委建立专门工作机制,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采取“室组地”联合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区委组织部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干部作风整顿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重点内容,从严从实加大考核力度;区委政法委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深化排查整治“十大领域”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解决突出问题。三是普遍开展督导。区作风办通过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开展多轮督导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个。区直各部门、各单位也纷纷开展专项检查,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三)坚持标本兼治,提升实效。一是高质量做好专项整治“后半篇”文章。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把专项整治作为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减存量、遏增量”的重要举措和契机,把整治成果转化为改进作风、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全区共梳理汇总制度性文件*份,已完成修订*份,新建*份。二是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通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个,完成民生工程*件;扎实开展“双千”活动,走访群众*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条,已整改到位*条;扎实推进“擦亮小城镇”行动,实施项目*个;聚焦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场次,提供岗位*余个;积极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培训技能人才*余人次,带动就业创业*余人次。二、工作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一)少数单位对整治形式主义仍然认识不足。一些单位对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待专项整治政治站位不高、思想重视不够,行动较慢、落实不力;有的部门对上级的决策部署没有结合本部门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思考,就文件落实文件,不能做到创造性的执行。(二)一些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在贯彻落实中仍然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效果差等现象;一些党员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漠视群众利益的情况;一些干部担当精神不足,面对矛盾问题不敢不愿较真碰硬;个别干部律己不严、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三)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单位制度意识不强,制度执行不严;部分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制度落实过程中还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空架子”和“橡皮筋”现象。三、下一步工作计划安排(一)抓住“关键少数”,持续发力、形成震慑。强化纪律规矩,确保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监督检查,针对“四风”问题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进行跟踪督办。强化刚性约束,严查违规违纪行为,防止问题复发,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婚丧喜庆报备制度,发挥监督作用,注重家风建设,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二)直面群众关切,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群众满意度为工作标准。首先,深入调研,结合问题和目标导向,分析问题根源。鼓励党员干部进行实地调研。其次,落实“四敢”要求,激发斗争精神,坚决处理重大案件和线索,整治民生领域问题,积极解决群众难题。最后,建立办结反馈制度,优化办理流程,规范答复,提升满意度,并建立紧急事项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及时解决群众问题。(三)完善长效机制,建章立制、推进治理坚持构建长效机制,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纪执法和组织生活,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基层减负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督查问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其次,确保督查落实,关注形式主义问题整治,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化线索移送,定期监督指导,曝光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最后,强化源头和综合治理,总结实践经验,推广党的创新理论。今年以来,县委坚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积极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与期盼,紧扣“减、力口、严”,动真碰硬清理基层组织“牌子乱象”问题,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促进基层“轻车壮马”、减负增效。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措施(一)在“减”上动真格,为基层干部“松绑”。在深化基层治理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基层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摘牌”行动为突破口,对基层单位的挂牌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规范。通过深入调研和排查,对村(社区)办公场所的挂牌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并组织召开了“牌子乱象”清理规范调度会,对挂牌的必要性、范围和审批流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协商。明确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区级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挂牌的清理整治工作,县、乡镇(街道)两级负责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确保费用保障到位,而村(社区)则具体负责执行“摘牌”任务。(二)在“加”上出实招,为基层工作“赋能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注重在“加”字上下功夫。首先,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通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经验交流会和在线学习平台,使基层干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其次,加大基层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基层组织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确保基层工作经费得到合理保障。此外,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社区建设,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三)在“严”上见成效,为基层治理“立规”。为了确保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取得实效,坚持严格规范管理,强化制度约束。首先,严格执行基层工作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确保基层干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落实。其次,严格规范文件和会议管理,减少文件数量和会议次数,提高文件和会议质量。对于确需召开的会议,推行“无纸化”会议,减少基层干部的会议负担。此外,严格规范检查评比活动,对各类检查评比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确保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四)在“督”上求突破,为基层减负“护航为了确保整治形式主义工作落到实处,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首先,建立基层减负专项督查机制,定期对基层减负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其次,畅通基层干部反映问题的渠道,设立投诉举报平台,鼓励基层干部积极反映形式主义问题,及时解决基层干部的合理诉求。此外,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曝光等形式,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公开批评,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使各级部门和干部自觉抵制形式主义。二、下步工作打算通过以上措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工作负担有所减轻,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加强。接下来,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工作,为基层减负增效,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在“实”上求突破,确保工作落实。将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每一项减负措施都能落到实处。通过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对减负工作进行跟踪督办,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将加强与基层干部的沟通交流,了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二)在“新”上求创新,激发基层活力。将鼓励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探索更多高效、务实的工作方法。通过开展创新竞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激发基层干部的创新热情,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基层服务工作,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三)在“联”上求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将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安排各项任务,避免基层干部重复劳动。将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基层减负提供有力保障。(四)在“评”上求公正,完善考核机制。将进一步优化基层工作考核机制,确保考核更加科学、公正、合理。通过建立动态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基层工作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考核内容,减少对基层干部的不合理压力。将加强考核结果的应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基层干部积极投身工作,为基层减负提供有力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