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工程热力学教案.docx
也考化工余教案课程名称:工程热力学总学时数:72箜St讲授时数:72包实践(实殴、技能、上机等)时数:O学时授课班级:主讲教师:使用教材:大连理工大里I工程慈力堂里!树.工程热力学课程教案费*教学章节或主题):结论,第一章基本概念授课学时4授果时间授果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内容纲要及时间分配:结论,2学时1-1热力系统,0。5学时;1-2热力状态,I学时:1-3热力过程,0,5学时.数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和掌提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思、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2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3深刻理解热力系统、外界、热力平衡状态、准峥态过程、可逆过程、热力循环的慨会4掌握温度、压力、比容的物理意义5掌握状态参数的特点:点与难点:1,取热力系统,对工质状态的描述2、状态与状态参数的关系,状态参数,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可逆过程.思才题讨论题、作业等:思考题.附后.作业,1-2、1-4、1-5介才贵料(含叁考书、文献等):M工程热力学学习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毕明树编M化工热力学化学工业出版社,陈新志,蔡振云,胡里明编著.化工热力学h化学工业出版社.陈忠秀,喊&燕,胡里明编若,说明:1、授课类型:指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技能课,习题课等;2、教学方法:指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3、教学手段:指板书、多媒体、网络、模型、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4、首次开课的青年教师的教案应由导师审核;5、耕福内容附后。绪论(2学时)一、成本知识1 .什么受工程热力学从工农技术现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池利用热能的途径.电能一一机械能锅炉一一烟气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五便利用)供热锅炉一一姻三一一水一一水蒸三一一汽轮机一一(间接利用)发电冰箝一-(耗能)制冷2 .能源的越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柱的主要问题3 .热能及其利用(1) ,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2) .来淞: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海.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3) .利用彩式:近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近拄加热物体.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优,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1.1. 能动力带铁裳,的工作过程5 .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料属性过杈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法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即做功能力)注和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提斯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6 .本课程的研究对机及主要内容研究对象: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利用与转换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1) .研究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即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2) .研究工虞的基本热力性质.(3) .研究各科热工设备中的工作过根。<4).研究与热工设备工作过程近接有关的一些化学和物理化学问题.7.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验点(1)宏现方法:唯现象、总结娓律,称经典热力学。优点:简单、明确、可立、普遇。抉点:不能解决热现象的本质.(2)微现方法:从物质的出观结构与微现运动出发,统计的方法总露规律,称统计热力学。优点:可解决热现象的本质.缺点:复杂,不克观.主要特点:三多一广,内容多、桃念多、公式多.联系工程实际面广.条理清袋,推理严格.二、我国能源现状介绍通过对我国能双及其利用现状的介绍,增强学生对我国能源问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诙识,激发学生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邈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通过热能利用在整个能源利用中地位的阐述,使学生认识研究热能利用和学习工程热力学的也要性,向学生渗透爱课程、爱专业教育三、练习与讨论讨论邈:能源与环境、节能的变要性、电筑节能、疥证思维学习方法:物理概念必须才是,记住一般公式,注意问题结果的应用.第1章基本概念(2学时)1.1热力系统一、热力系统系统:用界面从周围的环境中分割出来的研究对象,或空间内物体的总和.外界: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环境。界面:假想的,实际的、固定的、运动的、变形的0依据:系统与外界的关系,系统与外界的作用:热交换、功交换'成交换.二、闭口系统和开口系统按系统与外界有无物质交换)闭口系统:系统内外无物质交换,称控制质量。开口系统:系统内外有物质交换,称控制体积.三、纶程系统与孤立系统绝热系统:系统内外无热量交换(系统传递的热量可忽略不计时,可认为绝热)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既无能量传递也无物质交换=系统+相关外界=各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之和=一切热力系统连同相互作用的外界四、根据系统内部状况划分可压缩系统:由可压缩流体组成的系统。简雎可压缩系统:与外界只有热量及准静态容积变化均匀系统:内部各部分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均匀一致的系统,是由单相组成的.非均匀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所组成的系统.单元系统:一种均匀的和化学成分不变的物质组成的系统.多元系统: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系统.单相系:系统中工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均匀一致的系统称为单相系.更相系:由两个相以上组成的系统称为复相系,如固、液、气组成的三相系统。注意:系统的选取方法仅影响解决问题的繁星程度,与研究问题的结果无关。思考题:孤立系统一定是闭口系统吗.反之怎样。孤立系统一定不是开口的吗.孤立系统是否一定绝热.I.2工质的热力状态与状态弁数一、状态与状态IHft状态;热力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性的各种状态的宏观物理量。如:温度(T),压力(P)、比容(U)或密度(p)、内能(“)、恰).、自由能5、自由自(g)等.状态IHft的数学特性:1.表明:状态的路径积分仅与初、终状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2. =O表明:状态参数的循环积分为零基本状态参数:可直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比容或密度1 .温度:宏观上,是描述系统热力平衡状况时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强烈程度的量度式中分子平移运动的动能,其中,”是一个分子的质量,是分子平移运动的均方根速度:B-比例常数:丁一气体的热力学温度.热力学第零定律:如两个物体分别和第:个物体处热平衡,则它们彼此之间也必然处于热平衡。摄氏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换算:2 .压力:垂直作用于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也称压强。式中:6整个容港壁受到的力,单位为牛顿(N):f容器壁的总面积(11).微观上: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垂直作用于容港壁上单位面枳的力。式中:P一单位面积上的绝对压力;-分子浓度,即单位容积内含有气体的分子数,其中N为容积V包含的气体分子总数。压力测量依据:力平衡原理压力单位:MPa相对压力:相对于大气环境所测得的压力.工程上常用测压仪表测定的压力.以大气压力为计算起点,也称表压力。(P>)(P(B)式中B-当地大气压力PF一高:当地大气压力时的相对压力,称表压力:H一低于当地大气压力时的相对压力,称为真空值.注意:只有绝对压力才能代表工质的状态参数3 .比容:比容:单位历量工质所具有的容积.密度:单位容积的工质所具有的质量.mVkg关系:式中:一工质的密度kgm,一工质的比容mikg例:表压力或真空度为什么不能当作工质的压力?工质的压力不变化,测量它的压力表或真空表的读数是否会变化?解:作为工质状态参数的压力是绝对压力,测得的表压力或真空度都是工质的绝对压力与大气压力的相对值,因此不能作为工质的压力:因为测得的是工质绝对压力与大气压力的相对值,即使工质的压力不变,当大气压力改变时也会引起压力表或真空表读数的变化.三、强度性弁效与广遂性参数强度性IHk系统中单元体的参数值与整个系统的参数值相同,与质量多少无关,没有可加性.在热力过程中,强度性参数起着推动力作用,称为广义力或势.如温度、压力等。广延性弁It系统中各单元体该广延性参数值之和,在热力过程中,广延性参数的变化起着类似力学中位移的作用.称为广义位移。如系统的容积、内能、培、燧等.1.3平衡状态、状态公理及状态方程(热力过程)一、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3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的和力的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简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的充要条件;热平衡(温度平衡)力平衡(压力平衡)化学势平衡(包括相平衡和化学平衡)注意:平衡必稳定,反之稳定未必平衡。平衡与均匀也是不同的概念,均匀是相对于空间,平衡是相对于时间。平衡不一定均匀。状态公理:确定纯物质系统平衡状态的独立参数=n+1.式中n表示传递可逆功的形式,而加1表示能量传递中的热量传递.例如:对除热量传递外只有膨胀功(容枳功)传递的荷单可压缩系统,n=1.,F是确定系统平衡状态的独立参数为1十1=2所有状态参数都可表示为任意两个独立参数的函数。状态方程:反映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基本状态参数的制约关系“纯物质简单可压缩系统的状态方程:F(RV,T)=O1. 4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热力过程:系统状态的连续变化称系统经历了个热力过程.一、准净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注意:准静态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实际过程只能接近准睁态过程。二、可逆过程:系统经历一个过程后.如令过程逆行而使系统与外界同时恢现到初始状态,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则此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实现可逆过程的条件:1 .过程无势差(传热无温差,作功无力差)2 .过程无耗散效应。三、可逆过程的膨胀功(容积功)系统容枳发生变化而通过界面向外传递的机械功。JZkg规定:系统对外做功为正,外界对系统作功为负。问题:比较不可逆过程的膨胀功与可逆过程膨胀功四、可逆过程的热量:系统与外界之间依靠温差传递的能量称为热疥。可逆过程传热量:qJ/kg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1. 5热力循环:定义:工质从某一初态开始,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最后由回史到初态的过程,一、正循环正循环中的热转换功的经济性指标用循环热效率:式中S工质从热源吸热:染一工质向冷源放热:MK循环所作的净功。二、逆循环以获取制冷量为目的。致冷系数:式中M.工质向热源放出热量:染一工质从冷源吸取热量:Hw循环所作的净功。供熊系数:式中:力一工质向热源放出热量,.一工质从冷源吸取热量,Mi-循环所作的净功本章应注意的问题1 .热力系统概念,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 .引入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的必要性,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时的条件.3 .系统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与任务,随边界而定,具有随意性。选取不当将不便于分析。选定系统后需耍精心确定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能量的变化,否则很难获得正确的结论。4 .稔定状态与平衡状态的区分:;稳定状态时状态参数虽然不随时间改变,但是辕外界影响来的。平衡状态是系统不受外界影响时,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二者既有所区别,又有联系。平衡必稳定,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