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1683293
资源大小:30.3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通渭县“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docx
通政办发(2023)32号通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渭县“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直及驻通有关单位:通渭县“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通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5月120通渭县“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为推进全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定政办发(2022)12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各乡镇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将社会治理重心落在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坚持党建引领,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等,构建了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一核多元”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基层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根基有效巩固。完成第九次、第十次村委会,第六次、第七次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比例100%,村(居)委会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村(居)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组织实施村委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村(居)委会自身能力、议事协商、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8个,城市社区服务站1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332个,实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等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完善协商指导目录和协商一般程序,342个村(社区)全覆盖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协商活动深入开展。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创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个。为“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照基层社会治理新任务和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期望,全县城乡社区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弱项,党建和城乡社区服务深度融合还不充分,社区服务精细化精准化程度不高,城乡社区发展不平衡,服务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服务的机制仍不健全,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应用相对滞后,社区服务人才支撑不足。因此,必须立足全县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和发展方位,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拓展势能、增添动能、挖掘潜能,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聚合力,不断满足城乡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全力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七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强化精准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强化多元共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强化协调推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分类指导,坚持数字赋能、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幸福家园。(二)主要目标。以服务全体居民为目标,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困难家庭为重点,以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志愿服务为依托,以加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和能力短板为抓手,综合运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方主体协调联动作用,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末,基本建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广覆盖、高水平、高质量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党建引领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专栏1“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0年基期值2025年目标值指标属性1农村社区踪合服务设施厦区率50%80S预期性2城市社区踪合服务设施厦区率100%100%预期性3社区商业和蛉合服务设施而枳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10%预期性4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粽合服务设施面积26平方米230平方米预期性5居民活动区域面枳占社区算合极务设施总建筑面积比例>60%预期性6城市社区政务通用自助极务覆盖率100%预期性7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5人18人预期性三、重点任务(一)构建城乡社区服务新格局1.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突出党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强化乡镇党委责任,建立健全由乡镇党委牵头、乡镇直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服务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强化村(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村(居)委会主导作用,突出村(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引导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乡镇直单位广泛参与,形成社区服务的整体合力。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在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的全面领导下,以群众关心的民生服务事项为重点,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形成协商有阵地、群众广参与、服务出成效的城乡社区协商新格局。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人心工作。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机制,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全覆盖。推动有物业服务的社区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能力、居民委员会指导能力、物业企业服务能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及时建立党组织,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主委员会成员,鼓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服从服务大局。落实村(居)务公开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强化规范约束作用。2.完善多元参与格局,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联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和机构,整合为民服务项目和资源,优化村(社区)服务功能布局,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提升村(社区)服务效能和品质,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完善并落实激励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努力提升社区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水平。推动物业服务企业为居民提供丰富便捷的生活服务。推动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服务,将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地等向社区居民开放。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培育服务品牌,形成适应群众需要的商业生态和经营模式。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广泛参与社区服务,积极开展自我服务。专栏2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工程1 .社区社会组税发展工银。大力培克发展社区社会组组,通过实施一批,出目计划和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健全制度,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更好发挥作用。2 .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工程。建立健全机关事也单位党Q干部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志点服务站(岗)住设,搭送志愚服务平台,以困难群体和留守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为空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志愿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社工站等,开展文明实戏志愿服务.以守里守望为主题,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到2025年底,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母合服务设施中的段总军达到80%o3 .社区社会工作发展工程。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舫式有序推进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极务设施建立社会工作室,推动形成村(社区)一乡镇一县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到2025年底,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实现全腹盖。(二)扩大城乡社区服务供给1.增强为民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升级。扩大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综合供给,拓展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管理职能,构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采取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方式,确保公共服务沉得下、立得住、推得开。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强化乡镇和村(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共建共享。加大社区养老、托幼、助残服务供给力度,引导专业化普惠托育、学前教育、普惠养老等服务机构进驻社区,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和困难群体为重点,开展关爱照护服务。推动在社区普遍建立青年之家和校外实践教育场所,在村(社区)推广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村(居)委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和儿童保健等工作,引导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鼓励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向村(社区)延伸,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扩大文化、体育、科普等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教育,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专业人才,面向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反家暴教育、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生活减压和社会支持等预防性专业服务。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邮政快递、金融、电信、供销、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服务水平。加强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和慈善、社会工作资源向其辐射延伸。2 .增强便民服务功能,打造社区便利生活圈。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统筹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数量、年龄等因素,科学布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维修家政、物流快递、餐饮零售、美容美发、再生资源回收、法律咨询、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支持相关企业在村(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在人员居住相对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固定服务设施和流动服务设施,确保服务时间和地点相对稳定,保障农村群众享受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对社区养老托育设施、卫生站(室)等服务频次高、服务对象活动能力弱的公共服务设施,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合理安排密度。支持并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建设一批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学龄儿童课后托管和寒暑假集中看护服务,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餐饮企业在农村开办老年餐桌。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