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彝族自治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docx
石林彝族自治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专家评审稿)石林彝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二。二一年三月总则1一、规划编制依据2二、规划实施期3三、现状与形势3(一)基本概况3(二)石林县“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效5(三)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8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0(一)指导思想10(二)基本原则11五、工作目标12(一)总体目标12(二)分项目标12六、主要任务14(一)建立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综合统计指标体系14(二)落实属地管理体制15(三)建立综合减灾体制15(四)完善灾前预防机制16(五)完善应急处置机制19(六)健全灾害救助工作机制20()健全恢复重建工作机制21(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22(九)健全工程防灾减灾治理机制23(+)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4(十一)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25(十二)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25(十三)规范灾情管理工作25七、重点项目26八、保障措施32(一)强化法治保障32(二)加大资金投入32(三)加强人才培养33(四)强化组织实施33(五)加快科技创新34(六)加强宣传教育34附件石林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重点项目36总贝U“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高质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为主线,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实施自然灾害防治9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建立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落实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要求,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强化灾害应急准备,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和物资保障能力。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理论和实践的升华,是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工作的行动指南,深刻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和重点任务,为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进一步提高全县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全县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平安幸福、和谐美满的石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昆明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指导意见,以石林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为基础,结合全县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总结以往防灾减灾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和对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制定全县“十四五”防灾减灾规划。一、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6、地质灾害防治条例7、地震监测管理条例8、地震预报管理条例9、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0、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1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1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2019版)的通知(安委办(2019)16号)13、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安委(2019)5号)14、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15、石林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16、昆明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7、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19年11月28日)18、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制度的实施意见(云应急(2019)45号)19、昆明市应急管理局昆明市民政局昆明市财政局转发关于加强全国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昆应急(2020)16号)二、规划实施期本规划实施期为:20212025年三、现状与形势(一)基本概况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滇中高原心腹地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10'-103°41',北纬24°30'-25°03,之间。东北部与曲靖市的陆良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宜良县相连,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州的泸西、弥勒两县毗邻。全县东西宽51.3km,南北长58.5km,全县土地总面积1719k11,是昆明市的远郊县,距昆明城区78km。石林县辖有3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1个乡: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长湖镇、西街口镇、圭山镇、大可乡。1 .自然气候石林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平均海拔1737米,年平均气温15.6°C,年平均降雨量987毫米,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年均日照2193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5.6CC左右、平均降水量952.5毫米,年径流量3.18亿立方米,共有大小天然湖泊83个。2 .地貌特征石林县地处云南省高原之滇东喀斯特南部,往西为滇中红色高原,往东、往南过盘江进入滇东南峰丛洼地喀斯特区。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高西低。石林东南部为圭山山脉,其主峰老圭山海拔2601米,是境内最高点。西部为北北东-南南西延伸的大佛山山脉,山脉长达60余千米,北起南盘江畔的尖山(石林分布点),南至竹山,上段为山神庙峰(巴江源头区),中段为大山坡,下段为竹山。3 .区域地质石林县位于师宗-弥勒断裂和小江断裂西支之间,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喀斯特高原向北部湾丘陵平原的过渡带。区内主要有西部的九乡-石城口断层、中部的维则断层与东部的圭山断层,三者均是多条小型平行断层构成的断层组,走向为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受三组断裂和巴江侵蚀基准面控制,县域地貌分为东西两侧的构造侵蚀溶蚀中山、圭山和九蟠山断裂之间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和西南的河谷盆地、石林斜坡。县域地层岩石复杂多样,北部为宸旦系硅质白云岩夹板岩,西部以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泥质灰岩夹粉砂岩为主;泥盆系、石炭系和三叠系以白云岩及灰质白云岩为主,岩层节理裂隙发育,集中分布于九蟠山以东至圭山一带;中二叠统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于路南盆地至九蟠山的斜坡带,是大型洼地与地下暗河主要分布区,也是世界著名的石林喀斯特分布区。4 .自然灾害特点根据云南减灾年鉴记录的2010年至2018年间石林县自然灾害数据统计显示:石林县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风雹、洪涝、低温雨雪等气象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其中以气象灾害相对较严重,直接经济损失和导致受灾人数以干旱、风雹和洪涝等气象灾害占比例最大。(二)石林县“十三五”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部门、各行业大力加强减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将防灾减灾作为实现石林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全县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有了明显下降。1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防灾减灾指挥系统,加强了防灾减灾应急队伍的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抗震、消防、防洪、气象、地质、农业、林业、环境灾害防治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日益完善,减灾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2 .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对气象、水利、地质、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项目的投入,新建项目多数已经建成和使用,灾害预警信息网系统建设日趋完善,有效提高了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能力。加强了地宸预测预报设施建设,完成了石林县地宸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完成了测点台站升级改造任务,为区域地宸监测、预报和应急救援提供有效组织保障。3 .防灾减灾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防汛抗旱、防宸减灾、地质灾害、林业、农业、水利等防灾减灾设防项目。先后完成灾害监测网工程、灾害综合防御工程、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地震台监测站、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防火阻隔系统、城市防洪河道治理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治等多项重点防灾减灾设防建设工作。建设工程抗宸设防管理已纳入基本城乡建设管理程序,新建工程均进行规划选址并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和施工,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了重点区域和城市的防灾减灾设防水平。4 .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应对了干旱、风危和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期间,石林县按照全面整合、统筹规划、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为支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县自然灾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了县应急指挥中心与省市应急平台、各街道办事处现场人员的音视频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石林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建成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储备粮中心库储备各类救灾应急物资;建成覆盖县、乡镇的公路桥梁应急抢通工程分队,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公路桥梁突发事件抢通能力;建成石林县融媒体中心系统、应急智慧广播平台标志着石林县建成县乡村三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成多处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自然灾害应对能力。5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参与程度显著提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通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部门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通过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等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发放各类应急知识手册、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普及应急知识。提高了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成效显著。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增强。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积极投身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6 .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不断壮大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兼结合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防汛抗旱、抗宸、气象和地质灾害、森林防火、消防救援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三)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1 .抵御灾害的基础和能力依然薄弱能力建设存在短板,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然滞后,抵御灾害能力薄弱。乡村建筑设防标准普遍偏低,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问题突出;应急避难场所不足,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点群众的避让搬迁工作量较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任务繁重。部分江河防洪能力不足,洪涝问题严峻。救灾物资投送、伤员转运能力建设亟待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重救灾轻减灾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仍然薄弱,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