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中庸之乐.docx
大智中庸之乐对每个不同的人生和人生的每个不同阶段,快乐和幸福往往都是共同的追求和期盼。不同的国家、制度和不同的人的价值取向,对快乐和幸福又有着不同的理解、认同和感评。有些人在事业和生活中处于顺境时,能够愉悦恬淡,谨慎不苟;有些人在人生步入低谷时,依然心中充满欢乐,自由自在;有些人在生活遇到困难时,照样活得幸福美满,无忧无虑。可是,也有些人常常求荣却得辱,求快却得慢,求乐却得苦,求而不得、得而不知足却成为不少人的人生常态。是啊,人们总在持续地追问,乐从何来?我在不同的场合曾多次说过,在人的一生当中,能使自己快乐是聪明,能使周围的人也快乐是智慧,能使更多的人包括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都快乐则是睿智,是真聪明,是大智慧。快乐和幸福需要智慧,追寻快乐和幸福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引。正像许多不同阶层的人士所共同认知的那样,中庸就是这样的一种博大智慧和思维方式,是影响价值取向的思想立场,是衡量世人品行的精神标尺,是支撑文化传承的人文纽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早已镌刻在世人道德人格的灵魂深处,成为人生处世理事的至高追求;伴随历史车轮铿锵前行,中庸也已渗透到人文领域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按照中庸的准则来处事,往往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象征,是一个人智慧的重要体现,往往带给我们发乎内心的本真快乐。图片图片中庸之源天下大本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细细研读中庸,颇多感触。为此,我总想梳理对中庸之道的些许感悟,在梳理中深化修养,在修养中升华认知。梳理工作一般总是从探源开始。中庸思想起源颇早。据尚书虞书记载,尧舜禹三帝人格正直、中正平和,安民惠民、柔近怀远,是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西周初年,周武王诚邀殷商遗臣箕子辅助国事,箕子向其提出的九章大法中即有中遒思想:“无偏无党,王遒荡荡J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继承发展了“中”“和”思想,首提“中庸”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中“中庸”仅现一次,但中庸之道却贯穿于字里行间。子思在中庸中记录孔子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将中庸之道视作长治之遒、君子之道、宇宙之道,称其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实乃中庸思想集大成者。到了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出现,中庸思想发展迎来了又一个“高峰期”。北宋大理学家程颐注解中庸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遒。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也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朱理学基于维护封建王权和伦理纲常所阐释的中庸理论,对中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世争论埋下了伏笔。中庸首章之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阐明了中庸之道产生的理论基础一一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尊重和顺应四季更迭、阴阳轮回的天时变化,追求和倡导相互依存、中和共生的天人关系。由此发展而来的中庸思想,提倡合乎自然与人性的情理与道德,推崇以至诚至善达到天人合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可以与天地参”,这就是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图片我在安徽工作期间,深为徽文化之精粹而倾倒。我认为,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可凝练为“和合”二字,其本质上与“中和”思想一脉相承,也是体现了天、地、人之大道。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和同事都很认可。中庸理论广博而精深,究其内涵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及权变时中。固化的教条和模式,而是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辩证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中和而不平庸”的智慧结晶。中庸反对折中主义、排斥麻木之道,赞成改革创新、接受文化自省。一些人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把中庸之道理解为折中主义。在哲学上,折中主义是没有独立观点的,是各种元素机械地拼凑,而中庸之道强调“允执厥中”,更多指向对立双方达成和谐统一的平衡。也有观点指出,中庸麻木不仁,造就了大批不分是非、伪善欺世的“乡愿”。实际上,中庸所崇尚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是要求谨慎行事,但反对隔岸观火;要求量力而行,但反对无所作为。还有人把“误国误民、遗毒遗害”的标签贴到了“中庸”身上,把它视作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文化根源。这是对中庸某大的误解。中庸历来赞成“通权达变、否极泰来”,它不反对登高冲顶,只是希望能够选择合理的路线攀上巅峰;它不限制迎接挑战,只是希望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接受考验;它不阻碍吐故纳新,只是希望能够采取适宜的方式冲破束缚。对封建社会大行其道且异化歪曲的“中庸思想”,确实要旗帜鲜明反对。朴素中庸思想就是希望世人洞察世界本源而达到知行一致,修养崇高品德而感化周围大众,磨练杰出才能而造福国家社会。图片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当我们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一路踉跄走来,每到艰难险阻关口,却总有中庸之道的明启与搀扶;每遇复杂多变时事,总有中庸之道的舒缓与化解。诚然,中庸之道不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亦非臻于化境、没有瑕疵,在事物发展运行上也会力有不逮、力不从心,但这并不妨碍对中庸之道的延续继承与发扬光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中庸思想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庸之道,开展理性思辨,促成文化自省,使这一经典思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推陈出新,始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品悟中庸之道,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感觉一样,既为之欣喜,又为之纠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其境界是至高至深的,有时难免让人感到缥缈玄奥、晦涩难懂。朱自清先生指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为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J现在看来,集中体现中庸思想的传统文化典籍篇幅不长,但正所谓“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人们往往能抓住中庸的形态,却很难触及中庸的灵魂。所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难,在于难以长久秉持和坚守。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我们个人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活的宽度;我们个人无法管控别人的言行,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品行;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晴朗,但是可以掌握自己心情的好坏;我们个人不能准确预测明天,但是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我们个人不能事事要求结果,但是可以认真掌握过程;我们个人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力。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怀揣至诚之心办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天道渺然,自有规矩;一饮一啄,因果相循。如果刻意违背规律、打破平衡,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人看到幼蝶破茧时的痛苦挣扎,于心不忍,帮其脱困。幼蝶虽破茧而出,但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无法飞舞,不久便会死去。只有让幼蝶感知痛苦、历经磨难,才会完成华丽的蝶变。助蝶破茧与拔苗助长一样都因违背了天道之矩,而付出了代价。天道无言,但不可欺。中庸之道崇尚以天地化育之道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而反对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加以征服盘剥;倡导以至诚至性对待万事万物,忠诚做人、诚信做事,与他人、与社会、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而反对被外物所累及、被欲望所有时候,我们要审时度势选择退的路径,实事求是做出退的抉择,心悦诚服接受退的安排。处于矛盾和困难集中的风口浪尖,并不一定都要“进”,彼时“进”可能使矛盾激化而问题难解,相反适当的“退”可能会让矛盾缓和而问题化解。在一定条件下,退可以等待时机、再次出发,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进退无恒,不可绳也。”人生的态度,宜在进取和超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掌握一种适势、适度、适当。如果把握不好进与退的度,甚至在进退抉择中顾此失彼、惊慌失措,进入进退维谷、冰炭在怀的处境,则必然痛苦不堪。然而进退维谷并非绝望无助,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或许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如果说“进退维谷”还有挽回事态的余地,那么“进退失据”往往意味着一败涂地。进退得失之间,体现的是对大道和规律的遵循。可是,人生三难,即淡泊名利是最难有的修炼、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认知、实事求是是最难做的事情,而难中之难是知易行难。所以,“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人生在世,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既要从远处立愿,也要从近处起步。做到遵循规律,就要脚踏实地、拾级而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到进退有据,就要坚持原则、遵守道义、展现风格、顺其自然。践行中庸之遒,读懂人生、悟得真谛理当如此。图片图片情发于中以理度情“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J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古人云“道始于情”,“通情”方可“达理”,“薄情”必然“寡义”。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中庸之道既理性探讨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又重视表达人的自然与道德情感,将“理性”与“情感”通过内在张力有机统一起来,有一种“情发于中,言无所择”的意味。践行中庸之道,需要把握情与理的关系,做到以情悟理、以理度情。对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中庸思想认为,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古代先贤对“情”的认知纷纷纭纭、莫衷一是,虽然所说不一,但趋向略同,指的都是人由心所生发的诸种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人的思维和感受,来自人的认识和判断,来自人的素养和修炼,并通过言谈话语、肢体动作、文字声像、行为方式等表达出来。中医所说“七情伤身”:喜伤心、怒伤肝、忧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惊伤心胆,说的就是情的影响力。情,让人猜不透、想不清、看不明,有时剪不断、理还乱。然而不论如何想方设法回答情为何物,它最终体现的应是道德、精神、品格,着力追求的应是真实、善良、美好,渴望得到的应是幸福、信任、仁义。图片中华民族历来讲情重情,中庸之道亦是近情论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种自然情感,“发乎情,止乎礼”是一种伦理情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一种孝悌情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交友情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仁爱情感,“忠告而善道之”是一种和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无言的影响、无声的教诲、无形的力量。中庸认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天下通行的五种关系要达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要求,包含着处理人际关系的伦常原则和真挚情感。“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说的是上级要宽容仁爱,下级要真诚忠心,这是一种道义情感;“父母德高,子女良教”“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说的是父母要言传身教,儿女要恪守孝道,这是一种血脉情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夫妻好合,如鼓琴瑟”,说的是夫妻之间要鹘蝶情深、相敬如宾,这是一种濡沫情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说的是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兄良弟亲,这是一种手足情感;“同门日朋,同志日友”“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朋友之间要志同道合、互相帮助,这是一种相知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互动的,既要有情有义,又要亲疏有度。人生在世,皆有情有欲,积极合理正当的情和欲是进取之基、事业之梯、动力之源、生活之味,也是家庭之幸、自身之福;而非分的情与欲,是事业之敌、健康之害、人生之祸、生活之灾,也是家庭之弊、自身之痛。因此情还必须与理和礼相伴相生,三者彼此区别又互为依存。在现实世界中,理是躯干,情是血肉;理需要情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