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中国农业史”考点汇总.docx
【常识枳累】“中国农业史”考点汇总一、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中国古代的农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社公主要是石器,所以我们称之为石器时代:奴隶社会主要是青铜器,我们称之为青铜器时代;封建社会主要是铁罂,春秋时期最早出现了铁农具。常考的农具有:1.耒相:传说中母古老的工具,是一种翻土农具,由神农氏发明。2 .铜铲:铲土除草用的农具,出现于商代,青铜制品。3 .牛耕:一种脚踏播种工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标志着农耕社会达到新的高度。4 .锄:一种翻土农具,出现于西周时期。5 .铁犁:耕翻农具,始于战国,标志着人类发展的新时期,人类改造自然斗争进入新阶段。另外,汉初使用犁壁,铁犁牛耕得到推广。6 .楼车:播种工具,汉初最先产生。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促进农业发展。7 .耦犁:二牛三人组耕地农具,出现于西汉。8 .铁锹:一种耕地、铲土的农具。出现于西汉.9 .水排:东汉时期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10 .翻乍:一种农业灌溉工具,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瞥魏“11 .筒车:一种以水力驱动并由轮缘上的小筒将低处河水送到高处水槽的提水工具,发明于隋唐时期。12 .俯辕犁:一种翻上农具,最早出现T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也称江东犁.它是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二、中国古代农业著作1 .管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后人托管仲之名集体撰写的论文集,是古代第一部粮食经济著作,主张粮食是国家物防财富的立足点,强调粮食的特殊地位,主张由国家控制粮食流通,提倡根食积储。名言有“仓旗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 .一胜之书作者是西汉氾胜之,是中国现存圾早的一部农书,总结了当时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r耕作原则和作物裁培技术“【拓展】6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3 .齐民耍术作者是北魏贾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填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4 .王祯农书作者是元代王祯,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5 .农政全书作者是明代徐光启,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牛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而,而其中乂贯穿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6 .陈敷农书作者是宋代陈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拓展】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又称为五大农书。7 .四民月令作者是东汉崔定,是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四民是指土、农、工、商,月令是种文章体裁。最先记述中国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方法。8 .农桑辑要作者是元代司农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农书,在维承前代农书的基础上,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和栽桑养蚕技术有所提高和发展.9,耒裕经作者是唐代陆龟蒙,是中国有史以来独无二的专门论述农具的古农书经典著作,对唐代曲辕犁记述得最准确最详细。三、中国农业税发展史古代的税收制度,简单来说,是向老百姓征收三种税.一是“徭役”,就是征用体力,去建宫殿、挖运河、修城池。二是“赋”,就是花钱、花装备支持军队:三是“税”,即在农作物上收农业税。其总体发展趋势是从“人头税”转向“财产税”:从“实物税''转向“货而税”。1 .熨商周时期贡赋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主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2 .春秋时期(1)相地而衰征:是管仲提出的按照土地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的财政思想.C2)初税亩:是鲁国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3 .两汉时期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黄、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H一一载入户籍,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福役、兵役。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租调制:以定额由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2 .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一:种.5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6,唐朝时期(1)相所调制: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役制度。(2)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兑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7 .宋朝时期方田均税法: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8 .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斌、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9 .清朝时期摊入亩:雍正时期开始实行,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银并入田斌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废除了农业税。四、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史1 .原始社会时期半坡遗址发现了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栗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葱原产于中国,最早主要牛.长于气候比较寒冷的北方各地,无论做任何菜肴的时候都会放葱。所以葱又有“和事草”之称。姜原产于中国,最早用来调味或者入药,论语曾有“每食木撤姜”的说法。枣原产下中国,和桃、李、梅、杏合称为“五果”,被誉为“百果之王”,被民间视为“铁杆庄稼”,更被医家作为食疗养生之佳品。柑橘原产于中国,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白菜原产于中国,古时称“法”,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一个陶罐里有白菜籽,有6000多年的历史。大豆原产于中国,古称“菽”,在中国栽培已有5000年历史.2 .商朝时期主要有黍、稷、麦、稻、桑、麻。人们所说的“五谷”有两种说法:种指稻、泰、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黍,又称糜子,果实去壳后叫黄米,比小米略大,颜色偏淡。稷,即粟,小米,又说为高疑。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主奉稷为谷神,社稷代指国家。3 .秦汉时期张寒从西域带回了葡囱、核桃、石榴、黄瓜、蒜、蚕豆、芝麻、早芹、苜蒂、香菜等。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茄子、扁豆自外国引入。5 .隋唐时期无花果、菠菜、寓袒、开心果自外国引入。6 .两宋时期西瓜、丝瓜自外国引入.7,明朝时期番薯/红薯、南瓜、甜菜、番石榴、胡椒、马铃薯、花生、辣椒、玉米、向日葵、腰果、烟草、菠萝、苦瓜臼外国引入。8,清朝时期木瓜、草莓,生菜、菜花、洋葱、苹果、西葫芦、泮白菜自外国引入.五、二十四节气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古人又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7 .历史进程(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2)更至、冬至是最早出现的节气,春秋战国时期产生.(3)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熨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表示出年四季的转换。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4)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r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5)2016年11月30日,联介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8 .二十四节气内容存季:立春、雨水、惊蛰、存分、清明、谷雨更季:立更、小满、芒种、夏至、小露大号秋季:立秋、处罟、白露、秋分、寒露、需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9 .节气歌存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反普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0 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r.惊蛰:即上天以打笛惊醒起居动物的日子,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唯一以动物昆虫习性命名的节气。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沽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拓展】清明、秋分和冬至,急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又称踏吉节、行消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冬至,乂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若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梅瓜点豆的最佳时节。立更:是更大的开始.小满:熨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芒种:乂称“忙种”,有谚语“芒种争时”,意思是大麦、小麦等作物已经成熟,抢收十分紧迫.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合晚稻到谷类作物种植。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夏至后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小罟: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大罟:“小暑大粉,上蒸卜煮”,大暑为一年最热节气,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立秋:秋天开始之意。处暑:处屠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秋分:日光直射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霜降: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拓展】霜大都在晴天形成,古人有谚语“浓霜猛太阳: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为“早霜”或“初密”,春季第一次带称为“晚霜”或“终箱立冬:冬季来临。小雪:气温下降,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盘不大。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降水量增多。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高度最小,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11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现象表示寒来居往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熨、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署、大暑、处崭、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发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