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设计+++.docx
标题下的简要说明,能够概括出论语的内容、膨响及作者的身份或地位,说出该书的篇章主要内容并给作者列一个年谓简表.2.通过阅读王学泰小论语是本纪念册一文,能够说出对论语的新知识和了解,并通过与先秦诸子的比较,说出论语一书的特殊性。导读过程:注:1 .课前先简单分组,也可以按平时班内的学习小组进行.2 .课上教师简单导入以后,给学生提供任务清单和学习资源,学生进入独立阅读状态,梳理批注,然后进入组内分享,最后总结阶段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分享.一、导入论语是一本历经了两千多年历史的薄薄的小册子。有学者研究论语一书的成书年代,说大约是在战国时期,即在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也有人说在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372年之间.另陷,从那时算起到今天,论语大约就有两千四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有学者对论语一书的字数还作过统计,如崔曙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论语本文到底是多少字说:"全书本文是15926字,连同标题是16018字的确切数字J薛兴臻在语文知识上发表文章论语到底多少字说:“共计15920字。这还不包括书名和篇名的字数,若都计算在内的话,共计15964字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是古代读书人必读、必考的书,也我们今天学生常读常考的书,而这其中就自有它"必读""必考”"常读常考”的道理了。最初拿到这样一本薄酒的小书,同学们最应该先读什么内容呢?或者说,最应该先了解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告诉我们"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而有读书经验的人说要先“总览"全书。同学们打算通过哪些途径,采用什么方法,去"总览”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呢?二、任务清单1 .阅读徐志刚论语通译的“导读”,请用"导读"中的一句话概括论语是怎样的一本书?2 .阅读徐志刚论语通译的"导读",请用导读”中的一段话概括论语一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阅读徐志刚论语通译的"前言",请用"前言"中的一句话概括孔子的身份或者地位.4 .阅读徐志刚论语通译的“前言",请依照"前言"内容给孔子列出一个年造简表(见表表I孔子年谱简浅H离“冬制K:十一”二十,为5 .阅读志刚论语通译的“目录",请计算论语f有多少"篇"和多少”章”?每一"篇"主要记录什么内容?6阅读王学泰论语是本纪念册一文,请谈谈你对论语这本书有哪些新的认识或了解?与先秦诸子的著作比较,你觉得论语的特殊性在哪里?三、学习资源1.徐志刚译注的论语通译的“导读""前言"和"目录",以及正文每一“篇”标题下的简要说明,如学而篇第一下面标明1共十六章r及"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下面标明1共二十四章及“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等.2.论语是本纪念册王学泰论语在过去是十三经之一,被视为是记载圣人行迹的经典。其实就论语的原始意义而言,它应该是本纪念册,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包括再传弟子)为追念恩师所编纂的恩禧行录.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伟大教师,他第一个把官学办到民间来.在他之前,教育基本上是被贵族垄断的官学,孔子则是"有教无类",只要你交得起一小束干肉条(束脩),就可以跟若他读书.传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许多弟子追随他数十年.那时的教学方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而是师生相对,论道授业,有如朋友,孔子又是一位性情温和、博学多旎、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师生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孔子去世后,许多弟子不原意承认这个事实。恰恰弟子有若外貌潞以孔子,“弟子相与公立为师,同学们请有若扮演孔子,来做他们的老师.这个现在看起来是彳艮犒笑的事情,在先秦却被视为平常。因为周代以来,在祭祀死去的先人时,因为没有画像,"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也就是说找一个与死者利以的人做尸祭祀时,“尸”做神主,向他祭拜.“尸"还常常是死者的孙子,也就是说儿子高高端坐在神位上,接受父亲的祭拜。后来,神主和画像流行后,用“尸”的习俗遂度。仅仅长相像孔子的有若毕竟缺少内在的力量,如果让他充当一时之"尸”还够格的话,长期"演"孔子则不行,弟子们把他赶下了老师的座位,从这个故事可见弟子对老师思慕之深.后来他们找到了追念老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编一本纪念册,把孔子与他们的谈话、对他们的教导记录下来,想念恩师时就可以看一看。弟田口的记录、回忆录编纂在一起,就有了论语这本书.我们读论语感受最深的恐怕是书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力量,虽然它不像孟子那样咄咄逼人,但书中的孔子如冬日之阳,其温煦的光芒烘得人暖洋洋的.为什么论语中的孔子是么有人情味,另叫亲切,好像在与每一个读者对话?即使记录批评孔子的话(如讥讽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类的话),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感受孔子人格的力量,因为孔子不仅不反唇相讥,反而带有敬意地说以他的人是“隐者也这种记录方式,反映了记录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必然在左右读者.由于"纪念册"中所记的多是孔子感人的一面,或说是“菩萨心肠"的一面,其为政时"霹笏手段"的一面则付诸"阙如"(如孔子为司寇时"诛少正卯",齐言两国会盟诛“侏儒”等,以及主张“治乱世,用重典”之类>因此,论语中的孔子不能说是全面的孔子,只是弟子们心目中的孔子。而且更多的是作为教师面目的孔子,而非政治家的孔子.认为论语为纪念册不仅仅是我的推测,自古以来也这样看待.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子弟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第,故谓论语.从这段话可知论语内容包括:孔子回答弟子之问.孔子回答当时人(言国君等)之问.弟子们互相传的孔夫子语言.弟子之间的语言.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论语卫熨公中记载子张问孔子出远门时应该怎样做,孔子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子张马上“书诸绅”,写在自己的衣带上,免得忘了,回家好照着做.这就是一例.孔子去世了,当时,孔子已经是被公认的哲人,是鲁国的大佬,告哀公在他悼念孔子的"诔文"中都表现出过度的哀痛。孔子弟子们悲恸更可以想见,这种感情我们在读论语可以时时感受到,当然,我们现在见到的论语不是孔子弟子最初编纂的原始本,孔子弟子众多,"纪念册”也不一定就是一种.后来经过多次筛选和编黑,现存本留下孔子再传弟子的痕迹.唐代柳宗元在论语辩中发现了这一点。他说论语中对孔子诸弟子皆称字,唯有说到曾参,有若称"曾子""有子",有若扮演过孔子,属于例外,而对曾参的特别尊重,说明它的编裂者有可能是曾子的弟子.我们从论语的字面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前从喻",而"前上面的"u.读作,集,意义相近,下面的"册",就是册.因此"俞"字就是将许多竹简集合在一起的意思.每个弟子都把自己的记忆写在若干竹简上,编为一册,把许多弟子的回忆,也就是许多"册"竹简编集在一起就是“仑”(俞),也即"论二汉代把这类有关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的书都称论语.汉书艺文志中著录论语流行本和孔子家语孔子三朝记(孔子朝见告哀公)孔子徒人图法(孔子弟子图像)之后说"凡论语十二家"云云.可见当时凡与孔子及弟子言行生平有关,对于孔子有纪念意义的都称为论语.认识到论语是众弟子、再传弟子为怀念师尊而编纂的,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孔子说的一些非常浅白的话也记了下来。如乡党篇中所说的:饭馁了,鱼肉臭了,就不再吃了"(食髓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颜色不对了,不吃"(色恶,不食);“食物有味了,不吃"(臭恶,不食);"饭没有煮熟,不吃"(失狂,不食)等.这些都是大白话,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记录者还是不厌其烦地记录着.论语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话,如一会儿说诗三百的特点是“思无邪";一会儿又说"郑声淫""放郑声批评郑诗中有过度柔磨声音,应该陶它远点.“郑风”是"诗三百”的一部分,它到底是“思无邪”还是"淫"?可能是孔子在不同时候针对不同问题说的,弟子各记各的,各有道理.孔子还说过单独看来不太高明的话.如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勿友不如己者),如果人人如此,世界上就没有朋友了.孔子谈此问题时,必有针对性,没记录具体环境,这成了一句傻话。从论语这些瑕疵也可见,这些记录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为记录而记录,其中必有感情的寄托.因为许多人都在记,而且人已去,音容不再,记录保留越多越好。因此这种记录就会显得芜杂,一些没必要的也留了下来;见闻异词的,两方的记录都保存了下来.这些流传到后世,给后人以“哥镌巴赫猜想”的机会,绞尽脑汁为孔子打圆场。后学们不知道弟子个个拿出自己的记录,更多是要从中温习老师和自己相处日子的温罂,并非要造神、造圣(这一点我不太同意李零的意见),因此不必尽选"高大全"的语录,而有什么就保留什么.另外,那时由于记载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动辄千百言,可以把话语的环境背景说得一清二楚,只要把老师所言记下来,弟子4门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就可以回到当时的乐围.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由于背景模糊,读论语则不免像盲人摸象一样地胡猜。现代读论语更多的是要体验,注释者的责任在于尽量详尽提供当时的背景资料,而不是依靠荒诞的、不能反映当时情势想象,用以补经文的不足.导读二:"从我者,其由与"非常师生故事导读说明:课时:4课时课型:读中导说明:本次课程主要采用“纵读法"即"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J项序,纵读论语M从子路切入,下在梳理探究,给学生提供一种读论语的新途径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继续梳理孔子的其他学生.这一环节采用“梳理”的阅读方法,如分类、统计、排序或者列表等。将孔门弟子出现次数由多到少逐一统计出来,是第一级分类;把出现最多的子路的具体次数统计出来,是第二级分类;重点关注子路的语言、表情、行为等,是第三级分类。“梳理”有助于发现文本现象背后的特点、寓意或内涵.导读内容:1 .论语中出现41次的仲由(子路)章节.2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 .网上评论中由(子路)的文章,如杨昱然的浅析论语中的子路,黄朴民的孔门的”另类”等.导读目标:1.对照徐志刚的论语通译,对有关仲由(子路)41章进行研读,要求读准字音,能够说出文句意思,概括其在为人和做事方面的特点.2.延伸阅读网上评论仲由(子路)的文章,说说你的的结论与这些作者探究的结论有哪些相同或不同.导读过程:一、导入读书应该有效,可如果能做到既有效又有趣,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刃够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做到既有效又有趣的读论语呢?我们可以参考北京大学教授李容提出的庖丁解牛,大卸八块”的读书法:一是纵读法,即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J耐,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穹1.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他人物二是横读法,即1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J质序,横读论语.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鹿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以概念、思想为线索进入的“横读法",难度较大,因为一开始阅读就是什么概念或思想,同学们会感觉少有趣味,所以建议这样的学习可放在后边进行;而以人物为线索进入的“纵读法”则切合论语一书人物鲜活的特点.可以人物为线索进入,是以孔子为线索进入,还是以孔门弟子为线索进入呢?论语一书以孔子为中心.没有孔子,不会有七十二门徒,但没有七十二门徒,又何尝有孔子?以孔子进入,容量会太大,难度也增加;以弟子进入,论语书中出现弟子人数只有29人,而且,师生互动、互相成就时的矛盾冲突又可谓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在论语书中,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出现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