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事故预防会讲话部署提纲.docx
交通安全事故预防会讲话部署提纲2024年以来,全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亡人事故X起、亡X人,事故主要集中在*,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同比下降2.38%、8.89%,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占年度控制目标的X%、X%。其中发生道路运输死亡事故X起死亡X人,事故起数与去年同比持平;死亡人数减少1人下降X%。虽然今年以来发生的道路交通亡人事故较去年稳中有降,但交通安全事故预防决不能放松。一、要严查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一是严查交通违法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瞄准酒后驾车、超员超载、疲劳驾驶、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动态分析事故中交通违法情况,深化警种融合机制,联动打击组团涉牌涉证、闯红灯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二是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区公安交通支队、城管委、交通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委等部门要固化日常联合执法、监管机制,加强信息通报流转。亡人交通事故实行“一案三通报”(通报区安委会办公室、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加大联合惩处力度。三是严查非法载客载货车辆。区公安交通支队、交通局、城管委、住建委、园林绿化局、公路分局等相关行业部门要深入摸排集中用工项目,逐一核查运输人员车辆、驾驶人,建立台账,开展专项监管;深入务工人员集散地日常管理,严查非法载客、超员、疲劳驾驶、涉牌涉证等违法行为。四是严管大货车渣土车。区城管委、交通局、住建委、公安交通支队等部门要依托专业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及时预警超速、闯红灯、疲劳驾驶等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行为,并严格依法从严查处。二、要集中治理各类交通安全隐患一是重点整治快递外卖车辆。区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邮政怀柔区分公司、公安交通支队等部门要加强外卖快递、即时配送等行业监管,要推动外卖平台企业落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二是集中治理遒路安全隐患。区公路分局、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各属地政府、道路产权部门要以大排查大整治为抓手,全面摸排辖区道路安全隐患,对事故多发路段逐路制定整治方案,针对性采取工程改造、加装警示标志信号、减速带等方式,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除患。三是提升农村道路安全保障水平。对农村地区重点道路、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点位要逐一推进治理;强化农村道路公交车站安全保障;加强施工场地、劳务市场、集市等违规占遒情况巡检,及时发现整改。三、要全面落实管理部门主体责任一是坚决压实行业监管责任。区公安交通支队、交通局、城管委、卫健委、商务局等部门,要按照市政府“6+4”一体化综合监管要求,按分工督导检查客货运、渣土运输、公交出租、医疗救护、外卖快递等行业企业履行交通安全责任情况。二是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区公安交通支队、交通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等部门,以及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严格落实大排查大整治、交通安全专项整治的工作部署,定期开展企业交通领域安全生产检查,督促执行安全生产、道路交通运输和遒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要组织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车辆管理制度规范,督导高风险企业动态排查整改交通安全隐患。四、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区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融媒体中心、交通局、公安分局交通支队、属地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要持续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相关主题宣传活动;协调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严管严控酒驾、超载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对违法、事故突出企业进行曝光,提升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全区电动两轮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等非机动车群体宣传。如何深化偏远乡镇农村改革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思考偏远乡镇往往距离城区较远,交通、信息、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工商业不发达。然而,偏远乡镇经济的发展,却关系到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市场能否繁荣。偏远乡镇如何发展成为乡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要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把握农村发展现状,尤其是偏远乡镇的发展现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偏远乡镇的发展现状(一)地理位置偏,自然条件差偏远乡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不管是农产品的运出还是城里商品的运入,运输费用都很高,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利润,也增加了农民的采购成本,经济发展的难度很大。同时,乡镇财政困难,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滞后于发达地区,农业抗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也较差。(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设施条件落后或不配套,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造成招商引资困难,资金缺乏尤为突出,特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有效开发,特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滞后更带来当地人才大量外流,偏远乡镇80%的年轻劳动力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少有大学生回到家乡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三)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偏远乡镇三大产业布局中,农业比值最大,工业几乎没有。第一产业中,低效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根、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另一方面,偏远乡镇的科技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科技基础不足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四)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整体素质较低现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量的农村后备劳动力不到高中毕业即开始就业,富有思想、有激情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后,留守在家的多是老的一辈,他们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守旧,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影响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这些状况不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着其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偏远乡镇经济发展对策分析(一)要借力市场求发展要促进经济发展,必然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则,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必须转换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则,为市场微观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引导经济真正与市场对接。因此,一方面,要强化服务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顺应市场经济规则对公共部门的职能、管理法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进行合理改革,有效解决“该管的无人管,不该管的多头管”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行政的公正度,加强依法行政、监政,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法制政府,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县域经济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场,从实际出发,立足经济的资源禀赋条件,一镇一策,根据市场调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对产业发展、生产布局进行指导,通过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二)要借力科技求发展偏远乡镇要坚持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拓宽经济与科技结合的途径,以科技进步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偏远乡镇科技人员较少,产品档次较低,因此,依托科技提升竞争力是当务之急。拓宽经济与科技结合的渠道,一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当今发展经济,不再只是靠吃苦耐劳和敢打敢冲,经济要提升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强身健体”。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只有依靠科技和信息的运用,才能形成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不间断地学习、宣传和研讨活动,使“科技意识”成为“全民意识”。二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开展产学研的洽谈与合作,是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偏远乡镇虽然科技力量薄弱,但多有丰富的特色资源,科研院校有科研力量,但缺实践基地,如能在经济的平台上建立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当可为经济发展借得强劲“东风”。三是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培养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关键在自己,要借项目带动进行科技示范,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利用科技带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建立名优品牌,利用品牌的龙头功能,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三)要向特色要效益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资源优势。因此,要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主要立足于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经济的原则,努力发掘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创造自己的特色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色产业是指立足自身优势,着眼市场需求,经过不断培育而形成的具有合理规模,较高效益,明显特色的行业,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偏远乡镇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以特色经济为方向来主导地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什么都想搞,往往是什么都搞不好,只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作为。当然,有了特色,还要形成优势。只有在市场竞争中确立优势地位,特色经济才有生命力。一个范围内,总能找到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有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农林资源独特,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有的人口密集,传承手工艺市场潜力较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总是可以交换的,利用自身优势生产要素换取短缺生产要素,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的功效。要坚定不移地打造特色产业,重视对特色产业的培育,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还要做好“守旧创新”的工作。“守旧”就是对原来的特色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保持原有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创新”就是不断挖掘新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特色支柱型产业,为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偏远乡镇来说,无论是“守旧”还是“创新”,都必须围绕一个基本的要求来进行,这个基本的要求就是“五个一”,即一个产业,一个详细规划,一套激励措施,一个领导班子,一批产业龙头。这样就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规划设计、政策鼓励、组织领导、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