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清水绿岸实施评估技术指南.docx
-
资源ID:1592572
资源大小:134.79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清水绿岸实施评估技术指南.docx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清水绿岸实施效果评估指南XXX城乡建设委员会二。XX年XX月I总则11.1 使用范困及使用说明11.2 评估原则113评估技术流程22评估指标体系42.1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42.2 径污比(选测指标)52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选测指标)52.4 水质优劣程度52.5 河流纵向连通指数62.6 河道固化指数62.7 河流底质质量62.8 河道蜿蜒度62.9 河道生境多样性72.10 河岸带宽度指数72.11 河岸带固化指数72.12 河岸带稔定性72.13 河岸植被带宽度指数72.14 河岸带植被连续性82.15 河岸带违规开发利用指数82.16 防洪达标率(选测指标)82.17 河岸植物多样性82.18 河岸鸟类多样性92.19 公众满意度93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方法IO3.1 调查范围与监测点位IO3.1.1 评估河流河段划分103.1.2 监测断面与点位设置IO3.2 指标评估方法I1.3.2.1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I1.3.2.2 径污比12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123.2.4 水质优劣程度133.2.5 河流纵向连通性133.2.6 河道固化程度143.2.7 河流底质质量143.2.8 河道蜿如度153.2.9 河道生境多样性153.2.10 河岸带宽度指数163.2.11 河岸带固化指数163.2.12 河岸带稳定性173.2.13 河岸植被带宽度指数193.2.14 河岸植被连续性193.2.15 河岸带违规开发利用指数203.2.16 防洪达标率213.2.17 河岸植物多样性223.2.18 河岸鸟类多样性233.2.19 公众满意:度244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结果分析254.1 评估赋分254.1.1 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赋分权重254.1.2 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赋分计算方法264.2 评估分类标准及综合评估265优化策略与管理对策28附录I:规范性引用文件29附录II:术语和定义30附录川:资料性附录32附录1XXX市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野外调查记录套表32附录2XXX市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37附录3XXX市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报告编制提纲401总则1.1 使用范围及使用说明木指南规定了XN市城镇乡村河流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评估流程、评估内容、指标体系、评估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评估结果分析等,本指南适用丁xxx市域范闱内城镇乡村河流清水绿岸匚程实施效果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XZ市城侬乡村河流清水绿岸提出优化策堵和管理时策,本指南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第一至第九项指标为清水系统建设成效评估指标,第I至第卜八项指标为生态绿岸建设成效评估指标.其中“径污比”、“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防洪达标率”三顼指标为选测指标,其余为必测指标。各M(县)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本指南中的相关指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其适用于具有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区(县).本指南可作为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城镇乡村河流清水绿岸建设成效的参考依树,也可以为相关部门进步开展清水绿岸合理规划及长治久清机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1.2 评估原则(0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设置合理,评价方法、程序正确,基础数据来源客观、真实.评价结果准确反映河流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2)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城镇乡村河流的水情与河流管理实际情况,评价成果能够精助公众了解城镇乡村河流的真实修复状况,有效服务于其河长制工作,为相关主管部门履行河流管理保护职员和进一步优化提升修发工程提供参考。(3)可操作性原则评估指标概念明确,所需基础数据应易获取、可监测,数据便于统计和计算.有足够的数据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开放性,既可以时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也可以对其中的指标进行单项评价: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考虑方法学和技术能力上的可行性,也要保证人力、物力上的可行性。(4)规范化原则城镇乡村河流生态修史效果坪估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必须具有评价标准、参照体系,以及加史、现状和横向的可比性.因此,所采用的指标,内容和方法都必须做到统一和规范,不仅能对某一流域系统进行评价,而I1.要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流域系统间的比较.1.3 评估技术流程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包括技术准备、野外调查、成效评估和报告编制四方面,评估技术流程如图I-I所示。(I)技术准备收集城镇乡村河流本底资料及相关内内容,根据河流清水绿岸工程规划实施情况及木指南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山评价指标调查与评估方案,形成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大纲.(2)野外调查组织开展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的外业调查,从清水系统建设情况、生态绿岸建设情况等方面的评估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3)成效评估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结合相关调杳数据,而清水绿岸:程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4)报告编IW根据清水绿岸工程实施前后城镇乡村河流系统调查与评价结果,综介评价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成效,针对实际情况对河流清水绿岸工程实施后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优化对策和建议,最终形成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报告。*9M)IH实A效果牯XWKikttK anx mtH½a a*4H4*i*U tssRBdrMMHBV<ta tMva图1-1评估技术流程图2评估指标体系清水绿岸工程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各指标内容如下。图2-1清水绿岸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2.1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河道生态需水量,是指维持水生生物正常生长及保护特种生物、珍稀物种生存所需要的水量.河道最小生态需水敷是指为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生态功能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或小水量,其理论上由河流的基流组成。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所要满足的生态功能主要是维持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自然情况下,河流流量具有季节性丰枯变化,但由于水电开发、筑坝等人类开发活动.人为控制因素对河道流量的影响加大,有些河道流量在一年中的变化不再遵循自然规律,有时流量很大,有时几乎断流。此时,通过年的平均流量很难评价河流流量的真实变化状况,因此提出最小生态需水盘淌足度指标,通过一年中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天数来衡量,与河道生态需水量略有差别,河道环境需水量是指为保护和改善河流水体水质,为维持河流水沙平衡、水盐平衡及阿1.1.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维系和保护河流的最基本环境功罪不受破坏,所必须在河道内保留的最小水晶;其理论上由河流的基流组成。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应当是常年流动的最小水量,它所要涧足的环境功能主要是保持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稀择能力。TCnnant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因此本指南中河道基本环境流量的计算采用Tennain法以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确定。2.2 径污比(选测指标)径污比是指在河道内流动的径流届与接纳的污水埴的比例.即径流量为污水量的倍数.污水形式包含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其中点源污染包括污水处理厂(站)尾水之派、污水直排污染负荷、污水海流污染负荷:面源污染则包括城镇乡村面源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径污比的临界值表示径流量应为污水量的录低倍数。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河道就能保持自净和稀伴功能:低于临界值,河道就不能保持自净和稀糅功能,径污比的临界值与河流水功能区的划分、应达到的地表水环境战最标准、天然径流的水质等级、排入河道的污水状况等因素有关。根据河流径污比的相关研究表明.当径污比大于IO时,河流的天然自净能力将得到有效发挥:当径污比小于10时,河流的自净能力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流牛.态系统出现失衡。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选测指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流域或区域用水址占水资源总量的比率,体现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率是30%,极限开发利用率是40%,超过40%.就会出现生态或环境问题构成对河流健康的威胁。2.4 水质优劣程度水质是直观反映河流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可以利用水旗污染化学指标对其进行准确评价,但往往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或由具有水环境监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水化学实验。利用感官指标衡量水质状况,很难准确定房地反映出水质差别及水污染程度,但可以直观快捷的对水施状况进行简单判断。水质污染的感官指标主要包括:臭味、温度、色度、透明度等。本评估指标选取感官指标的清澈度、气味以及垃圾数卡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2.5 河流纵向连通指数根据单位河K内影响河流连通性的建筑物或设施数嵬评价,河道连通性是评判河道区域空间连续性的依据,高度连通性的河流对物侦、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动植物的运动等作常重要,河道连通性可通过每百公里闸坝数址来衡量。水坝的分类方式较多,木指南按筑坝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石坝、砌石坝、混凝土坝、株胶坝等,其中有生态流量或生态水量保障,有过鱼设施且能正常运行、涉水跳蹬石等不在统计范囹内.2.6 河道固化指数河道固化在取得防洪、流滋、发电等效益的同时,使得河流断面形态规则化,导致了生境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改变,从而诱发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以通过河道固化率定量:评价河道固化程度.固化率越高,得分越低.2.7 河流底质质量河流的底质中包含砂砾、上壤、污泥、卵石以及树叶等腐殖质.能为底栖生物、固着型藻类和各类代谢细菌提供栖息地,是大型水牛.生物如鱼类的庇护所底质的稳定性和异质性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影峋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而城镇乡村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底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底质的异质性,而由于沙粒易受水流影响,也使得底质缺乏趋定性。2.8 河道蜿蜒度白然河流一般具有更高的蜿蜒度,蜿蜒曲折的河道增加r水域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并为水生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和庇护所,也能更好地应对洪涝时期的水位和流量变化,保护河道免受过度的冲刷和侵蚀.根据研究,河道蜿蜒度使河流的实际长度增加到其直线距离的2-3倍时,意味若河流的健康程度较高。2.9 河道生境多样性河流生境与河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直接相关,因此对河流生境的评价能够反映河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状况。河流生境包括河道生境与河岸生境,其中河道生境多样性指数由河道中生境单元类型数量和生境单元数量决定,是对河道中栖息地或杂性的表征。栖息地构成越发杂,则意味著为生物提供最适宜生存环境的可能性越大,还可以降低物种对生存空间的竞争程度,从而能够维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2.10 河岸带宽度指数河岸带是水域与陆域系统间的过渡区域,是河流系统的保护屏障,河岸带宽度通常取临水边界线与外缘边界线之间的宽度(临水边界线与外缘边界线确定方法参考水利部2019年印发的£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适宜的左、右岸河岸宽度一般均应大于平水期河流水面宽度的O4倍,这一要求可以通过河岸带宽度指数来反映,2.11 河岸带固化指数在取得防洪、潴溉、发电等效益的同时,河岸固化会时河流形态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河岸固化率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