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互联网个人知识管理经验.docx

    • 资源ID:1585544       资源大小:14.5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互联网个人知识管理经验.docx

    互联网个人学问管理阅历我自己原则,采纳最轻的模式,选择最少的工具。学问积累须要时间来沉淀,只须要找准一套方法,深化尝试必定有结果。勿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耗在了选择和尝试工具上,切忌.标题应当加个前提限制一一互联网产品设计师,但写出来很怪,所以读者F1.己心里明白就行。以下内容少数在UCD书友会上聊过,回来考虑了几天,共享的同时也算自我总结。设计网事第九章特地讲学问积累,并且结合职业生涯谈了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爱好的读者自己翻。我自己原则,采纳最轻的模式,选择最少的工具。学问积累须要时间来沉淀,只要找准一套方法,深化尝试必定有结果。勿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耗在了选择和尝试工具上,切忌。如何兼得上次及挚友探讨到IT从业者获得学问主要有三条路:网络、杂志、专业书,并且这三类人群的交集不大。我自从业以来,对专业学问的获得几乎全部来自网络。我买的第一本软件操作专业书是Wreamweaver3.0,最终一本也是。因为我发觉,书上内容免拊的互联网上基本都有,并且更全、更新、更有价值。网络来源接着细分,我对专业学问的获得超过一半来自民间个人网站和个人博客,另外有三分之一来臼社会化网络(SNS)共享平台,其他少量来自专业媒体。而获得的方式主要是固定RSS订阅,部分采纳全网搜寻引擎,极少数去SNS和专业媒体上搜寻。我指的SNS,不是FaCebook、Twitter.校内网、快乐网等等“纯关系”之类,这些我一概不上。我须要的是“以资源为载体”的SNS分享平台,比如FIiCkr,S1.ideshare,我不知道DeIiCiOUS是否也算,反正去的已经很少了。F1.iCkr上的图片带给我许多灵感,S1.ideshare上的演示教给了我许多写教案的技巧,都是我比较在乎的资源,其中高价值内容的比例同样不高,筛选须要技巧。除干脆“偷窥”别人的阅历,我们应当学会自己发觉阅历。比如我会不定期的视察分析全球做最好的几家网站或产品一一Goog1.e多个产品、Adobe官网、APP1.e官网、YahoO门户、CNN门户等等。深化揣摩人家的信息架构、交互模式、界面代码,井学习人家怎么改版。近几年趋势来看,一方面是市场的推动,另一方面的确大家的水平在提高。国内几大社也出了不少好书,虽然这个比例很低很低,个人也保存一些电子书,但看的不多,收获也不大。如何积累原则上讲,我很希望多在别人的基础上接着积累,这样不仅自己事半功倍,也有利于推动整个技术领域的提高。但事实是,一方面大家喜爱各自为战,不情愿共享自己的积累,另一方面大家也的确没什么值得共享的积累。当我进行到某个专业技术点探讨时.,我会在搜寻引擎里查找相关信息,尽量吸取更多已有的阅历。假如验证没有问题,我会在当前工作基础上接着探讨。假如在搜寻引擎里找不到相关信息,或者发觉已有的“阅历”亳无价值,我会选择自己市新起先,搭建学问框架。事实上,我做了大量类似的“重构”工作,在口志里都会有记录。我认为积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见识层面”对已有资源的积累,二是“理解层面”自我总结的积累。见识层面有截图、代码原型、案例流程图;理解层面有学问框架、共享教案。详细如卜.:1 .截图,保存为PNG无损格式。2 .代码原型,保存为HTM1.+CSS+JS的文件包。3 .案例流程图,用PPT源文件做,并另存为PDF格式。4 .学问框架,用MMAP源文件做,并另存为PDF格式。5 .共享教案,用PPT源文件做,并另存为PDF格式。看得出来,我对PDF格式的偏爱。年前,我还做过图形素材库、F1.aSh动画素材库的积累,现在已经不再涉足这些领域。留意,积累不是随随意便的保存。把数据堆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亳无意义,积累须要消耗心力去理解,须要付出心血去组织。举个例子,随着我们劝学问领域的深化理解,会不断的改动分类,或对分类接着细分。近年比较流行运用互联网产品做在线的积累,以Goog1.e产品线为代表,微软产品线正在发力。我对这种工具其实不太看好,N多事实告知我们,数据还是在自己硬盘上靠谱。比如,前段时间被封掉的Dropbox,还好我就没用过。如何好用大家口头上都懂的一个词一一学以致用,其实还有后半截一一用以促学。用和学相互促进,理论上学问越多越好,但也只有懂的越多才知道不懂的更多。只要想学,恒久有学不完的学问,因此我认为,学问应当选择性探讨,没有选择的积累只会让自一累趴卜,好用就是把自己枳累的学问转化为经济效益,因为积累的学问多,必定能体悟到其中的联系,设计师处理问题的精确率和效率才能越高,这是“高级”设计师的价值所在。详细案例没法阐述,这里主要讲讲关于工作的工具,干脆及大家的交付物有关。我目前的工作职能范畴比较专业,主要运用交付物的操作工具如卜丁1. dobeDreamweaver2. 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3. MicrosoftOfficeWord4. MicrosoftOfficeVisio5. MindjetMindManager工具比较主观,大家不必局限其中。比如线框图(WireI'ramcs)分别可以运用DreamWeaVer,Visio,HOrd,Axure,甚至PhOtOShop,i1.1.ustrator等等来做,假如只须要把事情说清晰,工具趁手即可。但假如要考虑上下游的工作连接,就应当以全局为重,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因此设计询问的交付物,我运用ViSio制作PDF线框图,须要灵.敏协作的交付物,我运用DreamWeaVer制作HTM1.线框图。AXUre我从来没用过,最近因工作关系刚下载了个准备试试。另外工具的版本我认为也不重要,我现在还运用Macromedia时代的DreamWeaVerMX2004,因为DreamWeaVer8.0留给我的印象太坏,到现在也懒得升级。如何共享聊到学问共享工具时,有挚友提到微博,比如全球流行的Twitter。个人认为微博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最多也就是些常识问题,而不是共享学问(信息W常识学问)。一方面及微博的产品定位有关系,另一方面140字的限制也局限了微博贡献内容的价值。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学问共享工具还是博客。2009年12月写过我为什么不用微博的嫁由,除少量及挚友的邮件通知、IM上沟通,我只做了阅读器(我运用GOog1.eReader)上的共享,和个人博客(我运用WordPreSS)上的共享。在内容组织的角度,我不希望自己的学问共享出口太多,因为付出的限制成本太大。基于以上的谈到的缘由,我认为绝大多数人把“共享”给狭义化理解了。不是说肯定要在自己是主角时才叫共享,其实参及别人共享也是种共享,比如“言之有物”的回复别人网志,这是中国b1.ogger普遍做较差的共性。大家或许是享受于在FI己地盘意气飞扬的潇泗,或许是顾忌在别人地盘上的数据没法聚合管理,或许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慎言”传播思想的影响。重申曾经的观点,建立个人网站是域好的共享方式。强调一下,个人网站不等于个人博客,我认为个人博客只是个人网站的一个系统,内容组织方式的选择之一。我设想最志向的状态,唯一域名的个人网站是我共享的唯一出口,之内我可以按系统共享我感爱好的方方面面。目前许多流行的在线工具都支持AP1.数据输出,并且我推断这是将来互联网产品的趋势,比如我始终用GoogieNotebook做摘抄笔记(现在已经纳入GOOg1.eDoCS体系)。包括国内的豆瓣,也可以把我们的看书记录放到个人网站上来。除了在线的共享,线下共享也不应当忽视。三五几个同行不定期的碰头,沟通看法和观点,我认为是对虚拟世界博客很好的补充。比如,UCD书友会正是秉承这样的初衷,作为组织者,几年运营下来也受益匪浅。结尾如上四个点其实有逻辑关系的,获得以后是积累,积累以后是好用,好用以后是共享。学问管理是个大话题,有此核心主题的专业书,个人认为还是应当自己实践总结。发觉F1.己现在写文革越来越得心应手,动“笔”就有写不完的话题,理不完的思路,我想这就是积累的力气。有种消极观点认为“喜爱在个人博客上共享的都是1.oSer。"我想告知诸位,只有1.OSer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没有实力去找到真正的共享,或者看懂真正的共享。©一叶千鸟

    注意事项

    本文(互联网个人知识管理经验.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