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肠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

    • 资源ID:153867       资源大小:152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肠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

    肠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一、概述 1、肠道传染病的定义 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包括中华人民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中的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伤寒和副伤寒、痢疾、脊髓灰质炎、甲/戊肝,丙类传染病传染病中的手足口病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一、概述 2.流行病学传染源:可来源于环境水体、被污染的食品以及被感染动物排泄物污染的外环境等。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包括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昆虫或其他媒介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一旦感染发病,其症状更为严重。一、概述3.主要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的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等,有时引起脱水、毒血症等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有大便性状呈黄稀水样便、米泔水样便等特征!4.治疗原则肠道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 继续进食、合理用药。5.诊断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病原体大量繁殖并排出体外)2.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根据监测信息,确定暴发流行的影响范围和波及人群,有利于发现感染来源,从而确定疫点和疫区。 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到实处”。 二、肠道传染病防控措施3.疫点、疫区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各项措施应做到迅速、彻底、全面。尤其是饮用水消毒、传染病隔离治疗,医源检索等必须做到“同步进行,一次到位”。切忌零打碎敲。要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毒液配制要正确,投放要科学;病家消毒应遵守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的原则。三、开展应急监测 在疫情暴发地区和流行期间,建立应急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动态,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常见肠道传染病 霍乱 手足口病 细菌性痢疾 其他感染性腹泻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是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也将其列为检疫传染病。霍乱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为主,主要经水、食品、日常接触以及苍蝇等生物媒介传播。经水和食品会造成暴发和流行。日常接触以及苍蝇等媒介传播造成散发病例。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霍乱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霍乱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或传真等)向属地县区级疾控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单位同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发现1例确诊病例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手足口病定义: 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手足口病病原学病原学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多种(型型) 柯萨奇病毒A组(CoxA)16、4、5、7、9、10型 柯萨奇病毒B组(CoxB)2、5型 埃可病毒(ECHO) 肠道病毒71型(EV71)常见病毒:常见病毒: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型和肠道病毒71型型手足口病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家畜、宠物等不感染,也不传播此病播此病) 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传染源 隐形感染者与显性感染者之比约为100 1 成年人以隐形感染为主,儿童以显性感染为主 患者急性期咽部、疱疹液排毒,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患者咽部排出病毒持续12周周 病后数周,仍可在粪便中排毒,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粪便排出病毒持续约35周周 发病前数天(发病前数天(2-3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具有传染性,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其传染性可持续至症状和体征消失后数周。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空气飞沫传播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 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播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院内感染院内感染 门诊交叉感染门诊交叉感染 病孩病孩-医护人员手(手套)医护人员手(手套)-其他小孩其他小孩 口腔等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口腔等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手足口病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可反复感染发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可反复感染发病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每隔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或高发一次年在人群中可流行或高发一次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口腔粘膜疹出现较早, 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手、足、臀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手、足、口、臀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我国手足口病疫情特点 4-7月为发病主高峰,9月为次高峰,2011年10月中旬至11月出现病例异常增高现象。 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地区。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2009年以2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而2010年和2011年1-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婴幼儿病死率、重症比例、重症病死率最高。 随着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EV71构成比增加。死亡病例中EV 71构成比最高(92%左右),其次为重症病例(80%左右),轻症病例最低(为40-50%) 手足口病发病存在连续2年高发、隔1年或隔2年出现较大规模暴发的情况;而EV71感染高发存在着隔2年一高发的特点防控工作重点 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早期发现和识别,及时规范地救治,努力降低病死率 做好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婴幼儿等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工作,减少暴发疫情发生并控制疫情的规模 加强实验室检测工作,及时采集标本,明确流行毒株及特点 加强对公众宣传教育,提高防病意识,避免群众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环境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水平的提高,减少发病个人预防措施个人预防措施 1.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细菌性痢疾 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等)及局部的痢疾三联症;便次多、粘液血或脓血便,痉挛性腹痛及里急后重。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人是痢疾的唯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致。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水、食物、苍蝇等媒介传播,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且不稳定。细菌性痢疾 预防1.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隔离、早治疗,彻底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传染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3.保护易感人群:近年来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其他感染性腹泻 定义: 是一组多病源多因素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较多,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老年人患者较少。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细菌、病毒、寄生虫流行病学特征:感染性腹泻呈全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传播具有多样性。水型和食物型常常导致暴发疫情。肠道传染病 预防控制1.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准备,及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2.各级疾控机构做好应对暴发疫情的准备和疫情监测;3.乡镇及其以上医疗机构及时按照要求开设腹泻病门诊。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按要求每周报告腹泻病就诊情况。肠道传染病 预防控制 及时报告、严格隔离 报告:霍乱报告是立即(2小时)电话报告县疾控中心,其他肠道传染病应明确诊断后及时规范上网报告。肠道传染病 各项措施落实要“早、小、严、实”,而且要“同步进行,一次到位”。 确保饮食饮水安全 三管一灭 健康教育 搞好环境卫生 医疗机构应做到对腹泻病例“逢泻必登,逢疑必检”!

    注意事项

    本文(肠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ppt)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