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
-
资源ID:1533934
资源大小:12.2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docx
关于全面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及对、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提供坚实气象支撑。(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合理、功能先进、保障有力、高效安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实现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成为珠江口西岸和沿海经济带气象服务的典范。到2035年,建成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二、主要任务(一)推进现代气象科技创新。开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精细化预报、强对流智能预警等技术攻关。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多源资料融合的短临客观预报技术研发。加强针对海洋经济、交通、旅游、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气象风险预报预警阈值研究。将气象科技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建立气象科技稳定投入机制。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机制。加强珠澳气象部门创新协同发展,做强做优珠澳气象创新与应用研究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成果转化与学术交流中心在落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1+N”科技创新平台间的人才轮动和资源成果共享,促进澳珠一极气象科技融合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城市气候创新实验室。(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创新局,责任单位:市委台港澳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二)强化气象基础能力提升。加快完善海洋气象精密监测,建设垂直梯度观测,健全生态气象监测、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强化观测与预报服务协同机制。统筹建设面向需求的基情景式、分行业的气象观测网。开展人类活动仿真场景气象监测。大力发展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城市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加快本地化雷电监测网建设和雷电分级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加大雷电活动规律、致灾机理和防灾技术研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模型,建立智能协同高效的综合预报分析业务平台。深化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构建智能研判、情景互动、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防灾应急体系和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研发高价值气象数据集,健全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制度,深度融入“数字政府”。强化气象核心业务备份系统,健全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体系。(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三)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平安工程。构建气象、水文、海洋监测预报预警综合体系,强化市三防预报预警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加强新技术、新媒体在信息发布中的应用。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支持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考核范畴。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新模式,推动管理资源和服务下沉,强化镇街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设。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发展分级、分类、分行业、分区域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接机制,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完善递进式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机制。助力基于气象指数的巨灾保险、农业政策性保险等灾害风险转移制度。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推进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全覆盖。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工作局,各区政府(管委会)(四)实施气象赋能生产富民工程。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全链条气象服务能力。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探索建设水产养殖、特色水果园和休闲农业产业园等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围绕发展海洋经济的实际需求,完善精细化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和智能化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提升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牧场生产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气象保障能力。开展针对交通高影响天气的基于位置、协同互动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形成服务于机场、港口、高速公路、海上航运、轨道交通和跨海大桥的气象保障体系。完善港珠澳大桥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动的气象服务机制。基于行业需求,建立“气象+行业”精细化气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气象融入各行各业生产和流通等环节。提升气象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能力,构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探索珠澳气象在科研联合攻关、数据交换共享、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更多合作共享模式,深化双方气象互利共享合作。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大桥办,各区政府(管委会)(五)优化气象服务惠民利民行动。逐步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质均衡的民生气象保障体系。创新气象融媒体传播渠道建设,整合提升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探索发展惠民利民的气象数字经济。发展基于个性化定制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推出分众化、基于位置和场景、在线互动、情景体验的智慧气象服务。开展针对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气象服务。提升大型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和全民健身气象服务水平。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农村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助推镇村两级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应对体系。助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减灾增效。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区政府(管委会)(六)强化气象守护生态文明支撑。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实践,加强海洋保护区、生态廊道等生态气候站建设,探索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完善和优化温室气体监测网,发布温室气体监测评估报告,探索开展碳源汇评估。构建气候承载力评价体系,推动将气候承载力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工作,开展海上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气候风险评估论证,提高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精度,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等规划、建设、运行、调度以及能源生产、输送、消纳全链条提供精细气象服务,推动风能、太阳能规范有序开发利用。探索建立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状况的贡献率指标体系和影响指标体系。挖掘特色农业气候资源,加强探索农业气候及生态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各区政府(管委会)(七)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支持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申报纳入市、区人才工程及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参与省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用好“英才计划”,加大气象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毕业生引进培养的力度,建设珠江口西岸气象人才高地。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链条。建立访问进修机制,设立访问、客座岗位,加强与省一级、大湾区各城市.气象业务人员交流。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省和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细化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动解决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气象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牵头单位: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政府(管委会)(二)加强投入保障。建立健全气象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机制,各区及相关部门要在政策、项目、科研、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大对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基层气象管理机构,建立稳定的基层气象机构财政保障机制。制定配套行动计划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完善气象保障制度体系,健全气象标准化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各区政府(管委会)(三)加强开放合作。促进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参与气象领域跨境合作、国际合作,支持深化珠澳、珠港气象合作,推动更多跨境气象合作项目落地实施。(牵头单位:市气象局、市委台港澳办,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