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1521704
资源大小:40.63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阜阳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docx
阜阳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意见(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及阜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个扎实”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三地一区”“十个区域性强市”,充分发挥皖北龙头城市作用,奋力走出新时代阜阳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全省质量发展大局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二)总体目标质量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积极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标准,完善质量创新和治理机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实力阜阳大美阜阳提供质量支撑。到2025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人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显著下降。质量强县(区、镇)深入推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554”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优化,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质量强链工作深入推进,更好发挥质量要素在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上的支撑作用,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一一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全面推进,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企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质量强企工作深入推进,“大质量”资源优势充分统筹利用,企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高。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有效推进,“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的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和“食安安徽”品牌创建数量实现新突破,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一一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脸检测等质量要素协同度不断提升,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形成集成服务新机制、新模式。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筹建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推深做实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持续开展质量流动诊所“巡诊问诊”活动和“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一一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共治机制。加快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多层次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加强质量载体建设,持续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阜阳市“十四五”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类别主要指标202042025年涉及单位属性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9798市农业农村局约束性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5市市场监管局约束性消费品质量合格率(%)93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服务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81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消费者对消费环境总体满意度(%)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品牌“皖美农品”品牌(个)45市农业农村局预期性安徽工业精品(个)79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预期性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个)3380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预期性质量基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228260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项)1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项)90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各类质量认证证书(万张)0.8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质量监督重点监控目录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100市市场监管局预期性农产品和食品检跄量(批次/千人)2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约束性到2035年,质量强市建设基础更加牢固,本市质量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质量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二、主要任务(一)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1.培育质量发展创新新引擎。一体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和区域性科技强市建设,优化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安徽(阜阳)高等研究院建设,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高能级创新型平台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集中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攻关项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导航、评议机制,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进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券制度,依托安徽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平台,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2.强化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引导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能效标杆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培育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组织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动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工业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构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碳排放、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深入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推动阜阳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支撑,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取用水、节能减排等领域计量专项监督检查。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加大能效标识、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抽查。推动落实绿色采购政策,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绿色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贵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3.突出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全面提升市内产品质量和品牌,促进“阜阳造”优质商品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拓宽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推行数字化服务,探索发展新零售业态,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在阜阳”行动,深化放心消费进乡村活动,加快融入“满意消费长三角“。落实网购七日无理由退换货制度,鼓励和倡导大型商超开展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积极引导更多的商场超市、服务企业和较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加入全国12315互联网在线消费纠纷解决平台(ODR),促进和强化在线消费纠纷和解。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促进新型消费良性发展。推进消费系统化建设,强化内外贸、跨领域、全场景联动。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按照国家部署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完善与检察院、法院开展的维权合作机制。(贵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法院、市检察院)(二)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1.夯实产业基础支撑。坚持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强化工业首位意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等薄弱环节,迭代完善科技攻关清单,引导在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基础能力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的“四基”关键产品和技术,增强产业韧性。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推动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皮革新材料”、“铅蓄电池再制造”、“铝基新材料”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赋能作用,推进基础制造工艺与质量管理、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支持通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程化开发,实现工业质量分析与控制软件关键技术突破。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验证、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共性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园区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2.推动全产业链质量升级。瞄准产业钱薄弱环节,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分行业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分产业实施产业链升级重点工程施工图,建立产业链补链项目库。高质量编制好质量强链行动方案,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明确实施质量联动提升的产业,推动质量一致性管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推广特色农业“1+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果、中药材、高油酸花生、食用菌等特色高效农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支持颍泉创建国家级制种(小麦)大县。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1-2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兽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品牌打造、分等分级关键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从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按标生产制度、强化全程质量控制、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提升全产业链标准化水平。围绕八大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新三样”产业,梳理制定“三图七单”,一体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深入实施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龙头和产业链“链主”“群主”“盟主”企业。支持建设行业型、专业技术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协同共建供应链,争创一批具有全省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创建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科技推广、农业保险、农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3.培育质量卓越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工程,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基地-集群”梯级推进格局,积极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优势凸显、基础稳固、特色鲜明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培育一批省级、市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一县一群”县域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千亿元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工程,持续推进阜阳现代医药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生物质能源基地。创建国家级煤基新材料基地和氢能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基地、全国最大的线束生产基地、铸铝部件基地。建立产业集群”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提升机制,建设一批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依托界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阜阳联动创新区、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等,打造技术、质量、管理创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4.推动区域质量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