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备 《李训墓志》所见遣唐使名字的书写问题.docx
内容摘要:2019年末6大唐故李府君(训)慈志铭3的公布一度成为热点,学界对“日本国朝臣备”是否吉备真备一事各执己见,往复撰文进行了论神。本文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出发,依据中日两国史料,从日本遣利使采用汉名的发展过程,来论证吉备真备自称朝臣符的可能性,以及他为李训墓志书丹的原因.关键词:李训装志:遣唐使:吉备其备;朝臣备唐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流光溢彩,其中唐长安到日本奈良这段所谓的东端海上应绸之路更有“书籍之路”的美誉。迄今来看,有关日唐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成果已经不胜枚举,日本正仓院更是传存J'许多来自唐王朝的珍宝实物,但我国境内因为战火繁复、保护环境不良等多种原因,由唐代传存至今的实物十分难得一见。虽然近年来国内的出土资料中有不少属于唐时期,但也鲜少能看到直接和日本相关的事物。是以在*井真成墓志问世十余年之后,明确记为“日本国朝臣备''所书大唐故李府君(训)墓志铭(下文简称李训墓志Q的出现,再次引起了中日学界的瞩目和讨论。一、李训墓志的发表及其反响2019年12月25日,文物出版社和望野博物馆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日本国朝臣备书丹楮思光撰文鸿肮寺丞李训墓志考新书发布会暨学术成果公告会,李训墓志籍此正式公布于众UJ该书登载了李训墓志志石照片、具体尺寸及录文,并将录文分为14条,和西安睥林博物馆藏李训之妻王氏墓志£唐故鸿胪寺丞李府君(训I)夫人琅哪王氏墓志铭12,以及河洛版拓李训之如*大唐前恒州司功参军萧君妻李氏烝志铭并序3相联系,对6李训墓志进行'逐句释读,涉及到墓主李训的生平、家世、任职、社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歪新挖掘了一些唐高宗到唐玄宗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对书法史等日唐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定的探索,最引人响目的点就是,在经过与唐徐州刺史杜嗣先墓志|4|、£赠尚衣奉御井封(真成墓志之铭5J,大唐故右成T!将军上柱国祢公墓志铭6等中国出上文献及其他存世文献,及续日本纪等日本存世中古史料进行对比之后,认为李训要志结尾署名为“日本国朝臣备''的“朝臣备”,为日本奈良时代的高官吉备真备在唐朝留学期间所使用的名字。李训墓志拓本李训墓志的公布吸引了大量学人的关注,并迅速引起了一阵讨论热潮.多位学者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形式发表了专文或短评,仅潴湃新闻(私家历史)一家即在两个月之内发表了八篇文章7,其他网络媒体也有散见刊文8。当然对于这样的非正规考古出土品,也有个别疑伪的说法,但主流的文章是基于肯定意见的对志文内容的讨论.与此同时,日本的唐代史研究会也第一时间专门召开了以李训其志为中心的学术研讨会,日期就选在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9J.与会报告者及报告题目如卜IIO):气贺泽保规(明治大学):新究兄李训墓志)¢)绍介ire(D摩史的意味桥本荣一(东京学艺大学):中国古法史上"上李训慕志(D杏河内春人(关东学院大学):李君I1.慈希吉偷久倘在d新充兄<李制1墓绍介占e<D雁史的意味中,气贺泽保规从四个方面对李训墓志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介绍,即遇见新出李训墓志、李训慕志的公布过程、E李训墓志的内容介绍及理解、对部分中国学者所谓“断品说”的介绍和逐条评判。作为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是特别前往深圳望哪博物馆考察过原公的学者,他的说法值得关注。不同干气贺泽保规在内容方面的梳理,桥本荣G中国吉法史上李训墓志(0者是从书法史的角度出发,以字形的比较为中心,对李训墓志做出了细致的探讨。他首先分别解择了字体、字形、书体的区别,解说了字形、字体、书体、书风之间的关联,在列举各种传世书法作品以为例证的同时,逐一对照解说字体异同并不影响书体异同的问题,还列举出数例书体无法确定的字形字例、多种节体混杂的文字字例等情况,再联系这一原则,将李训墓志和O塔圣教序、£孔子庙堂碑的字形进行对比,说明它们字形上的相似性,并具体以“心”字为例,认为从用笔方面来说,李训墓志和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存在风格相似之处,而唐代褚遂良的书法是非常盛行的。在完成了与外部书法作品的平行对比之后,柝本又从慕志本身出发,列举志文中反笑出现的“鸿胪”二字左侧偏旁的书写所存在的字形不同的形象,认为李训墓志存在字形书写不稳定的特性,同时又列举了李训墓志和魏碑在字形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和颜真卿之书在字形上的相似性,最后认为此墓志书法综合前人各家之风,是书作上品,因此这是因为书法功力卓越而受邀书丹慕志铭的可能性很大,可以说是从书法的角度肯定了李训装志的立伪与价值。河内春人£李刃I1.墓吉倩真AO分为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即“日本国朝臣备”的称呼与历次遣唐使姓名记载的比较,吉备真备及其父母家人在日本史料中所见之信息,唐开元二十二年遣唐使的在唐情况。河内春人梳理/大宝、灵龟、天平、天平胜宝、天平宝字、宝龟第一次、宝龟第二次、延历、承和等年间共计九次遣唐使活动中有据可依的使者姓名情况,整理出以“朝臣”为姓的701年朝臣真人朝臣大父、716年朝臣仲满、732年朝臣名代朝臣广城等信息,认为以“朝臣”命名者多见8世纪前半,而8世纪后则有775年小野朝臣石根,简称“朝损宁”这样以单字“朝”命名者。河内还指出,藤原朝臣清河改名藤原何洁、阿倍仲麻吕改名朝衡,都是玄宗时期的事情,推测这可能与玄宗即位前曾和日本僧人辫正以用棋论交的友好关系有关。根据以上梳理,河内认为从署名上来说,李训墓志完成于开元二十二年,与上述情况相符合,不过简称单字“备”因为是孤证,还略有踌躇。在日本史料所见吉备我备信息部分,河内梳理了吉备久爸父母的相关信息,并排出其有史可查的十余条经历年表,介绍了从卜道朝臣真吉和到吉备朝臣真备的姓名变迁,梳理了其求学及取得的成就等情况。第三部分对唐朝当时形势的解说中,河内首先介绍/当时日本方面天平遣唐使经由苏:州入朝唐廷的往返时间等具体情况,然后解说了井我成、朋古满等当时在唐日本人的动向,最后解说了吉备我备所随行的返日使团以及吉备真备本人在抵达日本后的活动等情况。唐代史研窕会举办的这次报告会出席者众多,以沈添庆文、石见清裕、丸山裕美子、森公章等中国史、日本史、中日关系史研究领域名家为首的数十名中日学者汇聚一堂,足见日本学界对此方墓志的重视和关注。从日本方面的反响来看,除了这次专门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人员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相关专家的关注和诸多媒体的发声11|“宁朝日新闻刊布“日本国朝臣备书”七字李训墓志截图,引用气贺泽保规的话称:“这无疑可以看作是真备所书写的墓志,是中日关系史十分选重的史料认为这是首次发现日本人为中国人书写墓志的例证,是体现着古代东亚关系实际情况的贵重史料12。日本经济新闻3刊文称,李训慕志3的发现不仅是为今天提供了一侦方符真备书法的机会,还体现若当时日本赴唐留学生的留学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卜分贤道的史料13。产经新闻以£或为遣唐使吉备真备笔迹一一中国发现的墓志为题刊发了报道,文中引用气贺泽保规的话称:“很可能是真品,从中可以了解吉备真符留学中所习得的教养14还有引用日本史专家、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馆长东野治之的话,认为“有可能是在鸿胪寺求学的更.备曾受到李训的关照,故此在接到他的讣告之后,与李训素有因缘的真备才会执第书丹二而且“虽然不清她真备在唐朝所获得的实际成就的详细情况,但可以知道,唐人对其评价之而已经达到他可以受邀为人书写墓志的地步”.此外,夕刊读卖新闻、产经抄等其他多家纸媒也都做了相关报道。综上所述,李训墓志一时之间在中日学界均招受瞩目。大致来说,大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李训墓志中的“朝臣备”是否为日本奈良时期名臣吉备真备?(2)李训墓志2所见“日本国”国号的形成与使用:(3李训墓忐B所见拈法相关问题。在每一个问巡的相关领域,都有多位学者先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二、吉备真备自名朝臣备的可能性及其时代背景在对李训墓志的诸多讨论中,最为热烈的当属“朝臣备”是否为吉备朝臣爽.备的何愿。一种意见是大力肯定,认为朝臣备确为吉备我备:另一种意见则相对有所保留,认为此朝臣备未必就是彼吉备真备。持否定意见者大多是对吉备真备的“朝臣备”的署名方式存疑。对此笔者认为,河内春人关于遣唐使姓名在史籍中记载情况的梳理结果值得重视.河内认为,“朝臣”的使用情况集中丁8世纪前半,可证734年所作李训幕志中使用“朝臣”的做法是顺理成堂的,只是因为单字“备”是孤例,所以颇费踌蹈。日本遣唐使在唐期间所用姓名的取名规则虽然并不明显,但如果扩大时段,联系小野妹子、朝衡等日本使者在中国史籍中姓名记我的变化,亦可以一窥日本当时逐次提高、进阶式学习唐文化知识的发屣经过,而这一姓名记栽变化的特点,也正好可以印证当时日本仰慕唐文化、学习唐文化、掌握唐文化为己用的变化过程。要视察遣唐使著名变化的情况,东野治之的日本遣唐使派遣分为三个时期的观点可以参考。东野认为,日本派遣遣唐使的第一个时期是到7世纪末,即当时的倭国与唐朝对立直到战败停止派遣使节:第二个时期是从大宝二年(702)重启遣使行动,持续到8世纪末期,这期间利日双方建立了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较多,日本通过遣唐使和留学生进口了大量的唐文化,直接促成了日本唐风文化的形成;第三个时期是紧随其后的9世纪前半期,唐朝社会政治动乱,日本派出的短期留学人员增加,使节派遣间隔拉长,政府之间的交流陷入断绝,而民间交流逐渐增加,日本逐渐从接受唐文化变成了输入唐朝物品,最终过渡到了更加重视日本白身特色的国风文化时期|151假如将上述河内春人对遣唐使人名记载变化的考察和东野治之这一阶段划分的分析进行结合,那么也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为宏观的日本人在唐朝用名变化情况的整体印象。纵观日本遣使到大陆的史料,中日双方同时记我下来使肯姓名的事例有限,只是购约可以看到Y个阶段的变化,即A,8世纪之前的音译型:B、8世纪末为止的荷化创新型:C、9世纪以来的本名化。A、8世纪之前的音译型这时期,中国史籍对日本赴中原使者的姓名记载主要是采取直接音译的形式,如:I、三国志卷三O东夷传倭人牌录初三年(239)十二月魏帝沼书报倭女王:“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太守刘夏遣使送汝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162.三国志卷三O东夷传倭人正始四年(243),偻女王卑弥回又遣大夫伊声音、掖邪狗等八人,上献生口、倭锦、绛者嫌、隘衣、帛布、丹木、短弓矢。(173、日本书纪卷二二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大业三年)七月条:“大礼遣小野臣妹子遣于大唐同书次年四月条又记载/当时“唐国号妹子臣日苏困惑”.1.8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日本派出的外交使者姓名,如“难升米”、“都市牛利”、“伊声耆”、“掖邪狗”、“苏因高”,庖该都是音译,例如“苏因高”,饭田武乡早己指出这是“小妹子”即“小野臣妹子”的对音.其推测的依据是,日本姓名制度是“氏+姓+名”的组合,小野臣妹子的名字应该是“氏-小野”、“姓-臣”、“名妹子”,其中“姓臣”这一部分被省略掉,取“氏.小野”中的“小”为姓,与“名-妹子”相组合,“小”的日语发音为4,f-so汉语对音可作“苏“:“妹子”的日语发音为''>&二-imoko”,汉语对音可作“因高”,所以“苏因高”就是“小妹子”的对音19。石晓军在此基础上认为,隋朝称呼小野妹子为“苏因高”有很大可能是来自于小野妹子的自称20。这一推测无疑有一定道理.,不过箔者也有点小补充,作为小野臣妹了在隋期间使用的名字,很可能不是隋朝单方面或者小野妹子一己之力促成的,当是隋朝方面(外交人抗?)与小野妹子合力确定的结果,毕竟小野妹子汉化程度尚且不高,而所以选择以氏的简化“小”一个字再加上“名-妹子”而成为“苏因高”的做法,应该是双方沟通交流的结果。这样直接以对音来记录对方姓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