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种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docx
国内特种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摘要: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国内低碳产业正在快速成长,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特种油产品作为油转特的一部分,包括润滑油脂、橡胶增塑剂、白油、轻质白油等四大类,涉及应用领域极广,不仅是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自主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石油石化企业长期盈利的突破点和后备军。文章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剖析国内特种油品需求走势,阐明双碳新形势下特种油品的产业定位,并为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发展特种油业务提供建议。关键词:特种油市场研究润滑油脂橡胶增塑剂白油轻质白油1特种油产业发展背景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驱动下,国内低碳产业正在快速成长,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下游需求造成影响。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增长35.8%和37.9%,年度销量渗透率为31.6%。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国内成品油需求受到压制,根据有关测算,国内柴油需求已处于达峰后的下降期,汽油需求也将于2025年前后达峰,石油产品整体需求可能在十五五初期达到最高值。倘若没有新的增长点,中国石油需求可能会从十六五初期开始下降。在此背景下,炼油化工行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根据目前的中国炼油转型实践,转型路径大致可划分为油转化/油产化和油转特两类。其中,油转化与油产化意指逐步增加化工产品的收率,目前中国人均化工产品消费远未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同等水平,行业内普遍预测,国内化工产品需求在未来10余年内仍将保持增长。在这种行业共识的驱使下,十四五期间大批化工装置投产,乙烯产能增加2000万吨/年以上、丙烯产能增加3000万吨/年以上,未来化工产品的扩产浪潮仍将持续。随着化工产能迅速扩张,国际与国内产品盈利性均面临阶段性不足。据统计,2022-2023年,新加坡石脑油与迪拜原油价差基本均处于负数区间。在油转化/油产化面临挑战的当下,油转特正受到行业内更多关注。油转特意指逐步增加炼厂加工原油直接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白油、硫磺、沥青、石油焦等炼油特种产品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比重。在众多特种油产品中,包含润滑油基础油、白油在内的特种油产品平均价格处于相对高位,可从盈利角度为石油化工企业构成补充(见图1)。二、EeOZOUGeOe60/S0Z80/EeOZZ,OKeOZ9。、KoeSOATOZ寸。/EZOZGOBZOZZOBZOZJ一。、号0?但2Jaoz忖一H1OUZZOZ60、ZZOZ80/ZC0ZEeoe90点。ZSo、同Oz寸。%OZEoaoeZOMZOZ-owe900080007000OoooooOooooo654321(岂、尺)迩豆登A图12022-2023年国内典型炼油特种产品平均价格目前,行业内不同企业、专家对特种油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中特种油产品包含润滑油脂、橡胶增塑剂、白油、轻质白油四大类,不包含燃料油类产品。2我国特种油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1特种油市场现状与趋势特种油具有应用广、原料复杂等市场特点。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特种油应用范围包含10余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涉及近百项细分应用领域,每个应用领域对特种油指标的要求都不相同,进而导致市场客户集中度低、需求(性能、数量)差异大,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对上游供应企业提出了挑战。尽管需求差异较大,国际、国内石油化工企业仍在坚定发展特种油产品,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特种油产品价值与盈利性双高,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部分产品售价可达每吨几百万元,是石油石化公司创造效益、赢取社会声誉的立足点;二是部分特种油产品市场卡脖子程度高,其中不乏国家应大力发展的高新产业、国防事业等,具体应用涉及新能源、新材料、光通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产业领域,特种油产品既是世界强国在信息技术革命领域争夺的制高点,也是国家安全中绝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三是特种油产品涉及应用较广,整体需求不易受到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可在中长期内保持稳定增长。过去,由于生产工艺改进、消费税政策等因素影响,部分特种油产品实际应用与生产初衷不尽相同,一度扰乱了下游市场。在2023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部分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执行口径的公告之后,市场乱象得到了有效管控,特种油产品与成品油界限更加清晰,有利于行业平稳发展。从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产品及应用出发开展市场研究,从总体来看,国内特种油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810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097万吨,年均需求增速达4.4%;而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未来特种油需求面临结构调整,但国内市场总量仍将维持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特种油需求量达1313万吨,较2022年增长19.7%(见图2)o润滑油脂轻质白油白油橡胶增塑剂14001200IOOO800600400200°20152020202220252030年份图22015-2030年中国特种油需求发展趋势2.2润滑油脂市场现状与趋势原料方面,十三五期间是国内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2018-2020年国内基础油新增产能达到了470万吨/年以上,其中70%以上是11类基础油,2023年各类基础油总产能已达1400万吨/年以上。在产能的高速扩张下,I类基础油正在加速退市,“老三套工艺淘汰速度加快,目前I类基础油主要保有部分工业应用,市场已改为以11类基础油为主导。随着基础油产能的大幅扩张,国内生产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亦在加速,2023年基础油净进口量预计约160万吨,较2015-2020年平均水平减少近100万吨/年(见图3)。除此之外,HI(+)类基础油和聚烯煌(PAO)基础油的国内生产也在加速,特别是HK+)类基础油,多家炼厂均有实际投产或规划,未来山(+)类基础油与PAO基础油仍将锚定高端应用市场。随着高端添加剂的国产化受到进一步关注,预计2023年添加剂净进口量亦有明显下降。25020015010050基础油添加剂润滑油润滑脂3H、阴!图32010-2023年中国润滑油脂市场主要原料与产品净进口量变化产品方面,十四五期间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环保要求逐步升级,加之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导致传统行业对润滑油脂产品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产品换油周期也随之延长,润滑油脂产品的总体需求已进入平台期,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国内市场总规模将保持在620万650万吨/年。以需求结构划分,润滑油脂产品需求可划分为工业用油、交通用油、润滑脂三大类,其中润滑脂需求变化不大,通常维持在40万吨/年区间波动,未来市场需求主要受工业用油、交通用油影响。工业用油方面,涉及应用较广,包括工程机械、电网、钢铁制造、煤矿开采等众多行业(见图4),预计随着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主要工业润滑油增长空间将受限。工程机械作为液压油主要用油行业,考虑到煤矿、冶金等消费行业的低迷,消费量将有一定下行压力;电网方面,随着中国电力的进一步发展,变压器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压缩机油下游应用较多,综合考虑其10余个主要用油行业发展情况,预计未来需求将保持平稳态势。总体而言,工业用油需求相对平稳。与此同时,随着未来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全自动工厂以及机器人逐渐开始普及,工业用油需求亦存在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图42022年国内工业润滑油消费结构交通用油方面,各类交通工具大多需使用润滑油,其中以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应用数量最多(见图5),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影响未来交通用油需求变化的最核心要素。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市场渗透率已达25.6%o汽车行业正在由传统的发动机驱动转向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方向。针对不同动力组合,目前纯电动乘用车和纯电动商用车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而混合动力技术兼具便捷补能和节能使用的优势,在油耗限制、排放升级以及“双积分政策的拉动下,混合动力汽车也正成为商用车领域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预计2022-2030年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占汽车年销量的比例将持续快速上升;至2030年,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年销量将分别达到100O万辆、1300万辆以上,占汽车年销售总量的24.9%与36.3%,各类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61.2%。其中,由于纯电动汽车不再使用机油,预计2030年以后交通用润滑油需求将承受下行压力。图52022年国内交通润滑油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亦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相比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润滑油的指标要求有所不同,且其电驱动系统增加了部分润滑需要;另一方面,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正在高速发展,为国产润滑油品牌的市场拓展带来新机遇。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1176.6万辆、市场份额达到49.9%,而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9.9%。在传统汽车领域,国产润滑油品牌受限于汽车品牌与原始设备制造商厂商等原因,占有率相对较低,而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则正在为本土润滑油品牌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总体而言,由于混动汽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有机油需求,且纯电动汽车同样带来变速箱油、制动液、冷却液等产品需求,预计2022-2030年我国交通润滑油需求将会先升后降,总体保持平稳。此外,新兴行业的润滑油脂需求正在逐步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风电、光伏、储能、半导体等新兴行业的进步,高端润滑油脂的产品需求或将得到较快提升。2.3 橡胶增塑剂市场现状与趋势橡胶增塑剂是为改善橡胶的弹性、柔韧性、易加工性、易混炼性等特性,在橡胶生产加工过程中填充的重要助剂,按照矿物油分子结构、组成不同可分为芳香基增塑剂、环烷基增塑剂、石蜡基增塑剂3类。根据所填充橡胶类型以及橡胶应用行业的不同,对上游的橡胶增塑剂种类、指标、填充比例等提出不同要求。通常,芳香基橡胶增塑剂主要用于部分轮胎及管带的填充,环烷基橡胶增塑剂用于鞋材、胶黏剂、热熔胶等领域橡胶的填充,石蜡基橡胶增塑剂则用于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等热塑性弹性体产品的填充。由于石蜡基橡胶增塑剂尚无统一标准,在实际消费中常参照白油指标进行统计,2022年国内用于橡胶填充的白油需求达30万吨以上。国内橡胶增塑剂需求与橡胶产业高度相关,随着近年来橡胶行业的发展,我国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环烷基)消费量已由2015年的106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170万吨,国内总产能达430万吨/年以上。根据未来不同品种、不同领域橡胶产量增长情况及相应增塑剂填充比例预测,2030年我国橡胶增塑剂需求将达到210万吨以上,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发展之余,橡胶增塑剂产品受到下游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如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于2005年签署了关于对某些危险物质和配制品(填充油和轮胎中多环芳烧)投放市场和使用的限制指令,明确限制了轮胎用芳烧增塑剂(DAE)中8种致癌的多环芳燃化合物(PAHS)的总含量,并将符合上述指令要求的DAE称为环保芳烧橡胶增塑剂。已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规同样采用了上述指令环保限制要求,法规要求的橡胶增塑剂将不能投放欧盟市场,也不能用于生产轮胎及其部件。自2010年起,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轮胎标签法规,要求轮胎用橡胶增塑剂符合环保限值。此外,我国于2015年开始执行首部绿色轮胎行业自律标准绿色轮胎技术规范,2016年针对芳烧橡胶增塑剂发布了橡胶增塑剂芳香基矿物油推荐标准,2020年多家轮胎企业参与制定了轮胎中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建议轮胎中不使用多环芳燃超标的芳香燃油,环保指标全面向欧盟看齐。由于我国是橡胶和轮胎出口大国,欧美等发达地区日益严格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