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docx
-
资源ID:1514252
资源大小:9.6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docx
中国继电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1、行业概述继电器是一种当输入量(电、磁、声、光、热)达到一定值时,输出量将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自动控制器件,继电器与芯片电路结合使用,能终更精确地对电流进行明确的控制,从而使电气设备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使机械设备的运作更加精准.继电器按作用原理和结构特征可分为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延时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恒温继电器、混合继电器等;继电器按用途和结构特征可分为信号继电器、汽车继电器、功率继电器、工业继电器、电力继电器等.2、继电器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关键产品,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鼓励这一领域的发展。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中,都将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产业作为扶持、鼓励发展的对象,继电器的发展也将得到相应的支持.3、继电器行业产业链继电器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各类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供应商、中游继电器的生产制造和下游继电器的应用三个部分.触点/银丝材是继电器生产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约为36%,其次分别为铜材、工程塑料、漆包线、铁材等。下游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储能领域、光伏产业、通信设备、电力设施等.继电器作为关键的自动控制组件,下游应用广泛.汽车、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传统下游市场随若经济发展逐步扩张.与此同时,航天航空、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也为继电器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当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例为61.2%,连续8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4、继电器行业现状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磁继电器市场规模大约达到516.7亿美元,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约12.1%;2022年需求量约为107.9亿只,比2021年同比增加2%,预估到2026年全球电磁继电器市场规模将达到715.6亿美元,全球总继电器需求量将达到132.6亿只.2021年我国继电器市场规模达248.12亿元,2022年中国继电器市场持续兑现潜力,2019-2022年年复合增速达6.63%,较2019年市场规模扩大了47.93%.其中,由于军品研发具备高技术、严标准的特点,市场参与者少且具备较高技术积累,因而航空航天市场占继电器总体市场份额较小.5、继电器行业供需情况在供给方面,中国继电器行业的产量不断增长,占全球继电器产量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需求量也在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继电器产量达107.23亿个,预计2023年我国继电器产量达123亿个。随着特种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的发展,我国继电器行业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6、市场竞争格局目前,继电器行业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主要生产国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其中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占据了中高端继电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主要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汽车、通讯、航空肮天等领域;我国企业的继电器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应用于家电、电力、汽车等领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继电器产品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显著增强.7、行业发展趋势继电器是一种智能元件,用于控制电气设备的电能传递。它与芯片电路结合使用,能蜉更精确地对电流进行明确的控制,从而使电气设备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使机械设备的运作更加精准.继电器行业正处于一个技术、产业全方位变革的时代,涉及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多维度的深刻变革。在产品方面,既要小型化又要功耗低切换负载大,还要具备网络接口的功能和一定的智能化功能.在开发方面,协同设计、跨界融合是继电器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生产方面,生产制造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业务、各要素的协同规划和决策优化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继电器行业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未来,继电器将更加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化,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同时,随着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继电器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