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
资源ID:1495959
资源大小:17.18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数实融合存在的问题(一)实体经济基础待夯实,数实融合根基力量偏弱。产业协同联动不足,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高。一方面,工业结构不均衡,一业独大突出。2023年,我市市的规上工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占47%,约为半壁江山;汽车、机械、农副前三制造业加总占比78.8%,而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民用航空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只占3.4$、2.7%和0.4%。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弱,产业融合度低。我市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虽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制约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科技支撑弱,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后劲不足。实体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比重低。2023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1%;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低于同期成都1.14万家、西安9700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690.1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1位,仅高于东北其他三市和原门(与广州4058.66亿元、西安3900.67亿元、深圳3290.19亿元有很大差距)。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市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居第36位,西安、郑州、长春分别位于第10、23、29位。(二)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低,数实融合产业重构受限。企业技术承接能力弱,数实融合主体不强。我市科研院所强科研实力与企业弱承接能力并存。如中科院金属所医疗器械成果转化能力居全国第一梯队,可本地企业承接能力弱,导致成果大多在外省转化实现。我市虽拥有国家材料实验室,但新材料生产企业参与较少,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应用协同性差。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数实融合通道受阻。如我市相关企业要研制生产抑制眼底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抗体药物,需要跨界研发、以数字技术支持数据筛选和网络协同,而受制于企业联盟等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研发与生产脱节,数字技术与生产研发脱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低,数实融合底座不牢。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GDP中占比较低,半导体等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缺乏像华为、腾讯等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2023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64.7亿元(深圳,突破1300亿元;西安,突破1000亿元),且超过10亿规模的企业仅有拓荆、芯源微、富创3家。由赛迪顾问公布的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我市在其中排名第18位,而青岛、郑州分别排在第11、13位。(三)政策协同性不足,数实融合制度性成本较高。数字经济相关职能部门权责待明晰。数实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超出各部门原有职能范围,新的内容由哪些部门推进或联合推进亟待明晰,如何协同联动,机制有待确定。随着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我市相关部门职能需进一步确认,避免等待观望、遗失发展时机。行政壁垒和门槛待破除。如各区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存在行政区划属性、仅限于本区注册企业或其他主体使用、区内低折扣等,各区竞争大于合作,易导致资源同质化投入不利于市域、我市现代化都市图要素市场一体化。(四)数字经济要素保障弱,数实融合潜力难以释放。数据资源共享壁垒高,数实纽带不畅通。数据标准规范缺失、数据烟囱制约数实融合。我市的数据尤其是工业数据流转、交易、共享困难,先行地区的经验涉及行业、管理等经济社会复杂运行体系,存在诸多隐性细节,很难轻易复制模仿。政务数据归集与共享也面临着统计口径不统一、数据可信度待查验等难点。如“惠帮企链上*”所集聚的大量企业数据,就面临着梳理、拣选、设立指标体系和绘制企业画像等难题。要素保障不足,数实生态不完善。数实融合社会资本参与少,外部资金渠道单一。数实人才短缺,面临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人才培育跟不上技术发展演变速度和人才“育后难留”等问题。如与院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中,超过90%的毕业生选择到南方城市就业。二、对策建议(一)强筋健骨,夯实数实融合根基力量。强根基:做强制造业。明确“制造业当家”目标,将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列入核心目标,破解土地等各种要素对制造业当家的约束,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制造业的工作机制,集聚优势资源、加大政策倾斜,对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的突出优势进行强化。壮筋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加快我市20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联动发展,列出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清单,聚焦共性需求,引育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此为纽带,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各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联动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促进产业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活血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全面推动质押融资赋能实体经济,结合我市装备制造业在研发、生产等全周期的资金需求特点,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加强对科学技术转移机构等技术服务平台的金融支持,完善围绕“基础研发一一共性技术开发一小试一一中试试验发展”创新闭环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创新企业税收返还与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集聚高端紧缺人才和加速科研成果本地转化。(一)以用促融,营造数实融合产业生态。坚持问题导向,以痛点倒逼数实融合。围绕我市实体经济发展难点痛点,率先开展数实融合试点尝试,搭建数实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定期开展数实融合共性问题解答和素养提升培训,建立专业数实融合专家智库团队,引领企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数实融合,围绕20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全链条循环的数实融合生态。坚持需求牵引,以特需加速技术与场景融合。结合我市装备制造业特定应用场景需求和季节性消费需求等,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数字适用技术,激发软件、集成电路、机器人视觉等数字技术优势,加快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创新融合,搭建跨界融合服务业平台,提升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融合的承接能力。借鉴“饿了么”对接新材料研发企业解决头盔面罩容易磨损、冬天容易起雾的经验,建立数实融合中技术痛点清单发布机制,以点带面、联动本地产业技术创新和加速数实融合。(三)以融促改,优化数实融合制度环境。理顺管理运营体制,提高数实融合政策效力。进一步明确数实融合主管部门权责,根据数实融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协同性要求,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提升工信局、大数据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和柔性化水平。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数实融合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设立竞争政策协调机构,探索数实融合制度创新。增强数实融合资源统筹调度能力,系统梳理现有政策,修订不符合我市数实融合发展的内容;整理汇总现有数字经济政策,列出数实融合的“政策指导清单”,畅通数实融合政策体系,降低政策解读、执行落地难度。发挥“惠帮企链上*”数据平台助企发展示范作用,继续“把问题当资源、让数据活起来”,以破除企业发展痛点难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加快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适应数实融合的制度体系。(四)以数强实,释放数实融合要素潜能。释放数据价值,赋能实体经济。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制度,根据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以实体经济应用场景开发倒逼数据共享,打破数据烟囱;从易到难,逐步从医疗、教育、产业等数据入手,从外围到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与流通。在我市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搭建数据共享、数据融合应用等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我市工业数据要素的全网互联、全量确权、全程可信和全域监管。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社会服务、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领域数据,探索“数据靶场”试验,优化数据使用和协同机制。培育储备数字型人才,激发数实融合创新活力。结合我市数实融合尤其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强化现有人员的数实融合专业技能在职培训。进一步发挥在沈高等院校作用,通过加强跨学科联合培养或设立新的专业学科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搭建数实融合产业人才引育平台和紧缺人才信息平台,发布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加快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同等待遇,用好用活人才资源。在2024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近年来,*集团党委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积极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倡导并鼓励所属各级党组织自主开展联学、联建、联创活动,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优势,推动形成党建共建、支部共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优势互补的生动局面,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广泛联学,以学增知。围绕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主创新理论学习形式,不断丰富强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载体,从日常学习与工作实践的肯繁处入手,探索建立多主体、多部门广泛参与的联学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学习新格局,将党建引领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书记领学和专家讲学相结合。积极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与中心组''首要议题”制度,2023年召开党委会30次,党委扩大会议5次,党委中心组学习13次,各级党组织书记讲授主题党课23次,邀请专家专题授课5次,组织专题学习7次,开展高质量研讨8次,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参观见学与深入研学相衔接。着力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坚持和完善主题党日制度,全年组织特色主题党日活动12次,各支部前往*省图书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地进行参观见学、现场研学,通过不断创新突出党味、体现特色,使主题党日真正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吸引党员的“富矿”。集中学习与线上学习相补充。引导各级党组织用好线上、线下两种学习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网上答题活动,引导党员群众利用工余、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广大党员响应号召,通过互联网渠道积极浏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网上展馆,沉浸式感受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切身感受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突破、新成绩。支部互联,党建共建。*集团党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按照“广纳建议、同塑文化、共享资源、齐办活动”的总体思路,引导并支持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由各级党组织自主找寻合作方,面向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层级单位、不同体制机制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外部党建资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主动与*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党组织联合开展党建共建交流活动,双方党员以座谈会的形式分享经验和见解,相互学习对方在党建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推动内部力量整合。为促进所属基层党组织联动联建,*集团聚焦提升企业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通过内部力量整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发有限公司党总支联合机关支部及车间支部,赴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落实上级党委部署,2个机关党支部与建投、纺纱、脱胶、梳纺、织造、技装6个生产系统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在研讨学习、技术支持、订单生产、保障服务等领域汇聚智慧,加强沟通、转化优势,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比学赶超的共建格局。促进不同板块协同发力。近年来,*集团统筹调整业态结构,由资产、实业、贸易、服务四大板块共同组建构成新的产业布局。在实施党建共建的过程中,不同板块子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业务交流和互学互促,共同寻找联建渠道,互相推荐党建平台,联合承办有益活动。*碳交易咨询服务中心党支部联合*龙堡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现场讲课并答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