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方能出彩.docx
认真方能出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最讲认真”,“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一心能成多事,多心难为一事,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必然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应摆正姿态、端正认识,大力践行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做好本职工作。唯有如此,工作方能出圈、事业方能出彩。认真必端正态度。态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彰显,有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态度。党员干部肩上所扛之责,不分大小轻重,均事关民生之忧、群众之利,日常办理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只有在思想上真重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才能策励自己摆正态度、认真做事、履责于行。而认真之人,通常又都有可贵的品质:为人诚实本分、可靠可信,言必信、行必果,交代的工作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工作积极主动、用心尽力,审慎对待每项任务、细致思虑每条决策、严肃处理每个环节、扎实开展每场活动。党员干部只有树立正确思想观念,摆好端正态度,做认真之人,尽服务之能,方才不负重托、无愧信任。认真应养成习惯。干事创业,光有认真的态度还不行。态度只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关键在落实、在平时,在于将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转变为持之以恒的工作习惯。一时认真容易,时时认真则难。正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久久为功。党员干部养成认真的习惯,一方面须理性认识习惯养成之难,力戒浮躁之气,摒弃速成思想,杜绝“差不多”心态,秉持“绣花针”理念,时常自省自警、自检自纠,始终与己较劲、自我磨砺;另一方面须在精益求精上自加压力,把标准定得更高一些,把功夫下得更深一些,把事情处理得更周全一些。认真的习惯非生来就有,却有径可循,党员干部若能心无二用、沉潜其中,便能以一丝不苟之念、滴水穿石之力养成时常认真之功。认真会变作能力。认真一旦成为习惯,必将转化为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干好工作的重要能力。认真的能力,是心无旁鹫的专注力,能以“用心一也'的注意力,长时间关注一件事,一心一意做好手中之事,确保工作顺利完结;是坚韧不拔的持久力,能平静对待牯燥无味的工作和任务,坚持同一标准完成简单的事、复杂的事、重复的事、琐碎的事;是勤于总结的归纳力,能深入实际、反复钻研,摸清规律、看到本质,总结经验、分析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提升完成质效;是心细于发的细致力,始终注重细节、考虑周全,善于发现问题、敏于拾遗补漏;是不打折扣的执行力,秉承“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全力贯彻落实组织意图和上级决策部署.认真当化为追求。“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人的一生,追求甚多,而好的追求,能塑造完全不同的人生、收获截然不同的感受、体会更有质感的生活。认真的态度、习惯及能力,应融入人之本性,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工作需求升华为内在价值追求,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境界。党员干部受权于民、所为者公,自当要求更高、标准更严,理应涵养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党员干部只有把认真作为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融至一言一行之中,才能于有限的时光内,拓宽生命的宽度与广度,让人生更加充盈饱满;才能于同等的周期内,延展事业的高度与厚度,让工作更加出彩出圈,让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加繁荣兴狂。复兴之路,道阻且长;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标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力行认真之道,力戒敷衍马虎,力求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一件接着一件干,以认真之姿、认真之劲多办为民实事、多创真功实绩。楚波来源:学习时报在省财政厅调研年度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2023年以来,*市财政局坚持精准聚焦*市“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的发展定位,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着力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深化财政改革等方面精准发力,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财政答卷”。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提升依法理财能力。一是加强财源建设。深化财税协同联动,全力拓宽增收渠道,重点挖掘锂电、天然气、食品饮料等领域增收潜力,抓好税收征管工作。坚持依法征收、规范执收、源头控收,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2023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64亿元,同比增长9.9%a二是坚持“财政+主管部门”协同发力争取政策资金。2023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财政性资金336.07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56.07亿元,有力支撑成达万铁路(*段)、*市进出口食品加工集中功能区、射洪市酒根基地建设项目等148个专项债券项目和65个一般债券项目建设.三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出台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11条措施,全面清理财政支出政策,梳理市级支出政策1449条,按照必须保障、优先保障、有限保障的顺序,实施动态滚动管理。全市市级“三公”经费在连续10年压减的基础上,2023年再次压减2.03也四是加力盘活国有“三资”。定期开展闲置沉淀资金、低效无效资金及预算结余资金“三项清理”,资金及时收回同级财政,累计收回7.65亿元。综合采用园区管理、公益服务、委托经营等8种模式,盘活行政事业性房屋、通用资产1.98亿元,盘活率达86.9%。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是支持产业提质发展。统筹资金4.5亿元,支持生猪、蔬菜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生猪、食用菌全产业链提升。统筹利用市级工业发展引导、知识产权等资金,及时兑现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奖补4423万元。用好“制惠贷”资金池,累计为旌峰新材料、飞帆泰科技等20家企业发放贷款1.26亿元。统筹财政资金I1.OO余万元,开展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国际汽车展等展会13次,拉动消费50亿元。二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规范和加强市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市本级预算安排财政资金700万元,为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国家扶持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市级以上政府决定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统筹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藻设资金、市级基建投资预算专项资金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力支持城市更新试点、全域海绵城市等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三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安排规划编制经费1627.84万元,支持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与修编、”多规合一”规划等15个重点规划项目顺利开展。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0.36亿元,助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成功创建“省级百强中心镇”2个。投入资金9.15亿元,加速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支持普通国省遒新改建、幸福美丽乡村路等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692.1公里。四是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9.38亿元,实施衔接项目1284个,支持全市17.19万脱贫人口、1.21万名监测对象、274个脱贫村和55个重点帮扶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财政投入8.25亿元,采取“金融+债券+地方财政配套+项目整合”融资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试点,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筹集*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2.39亿元,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9.48亿元。拨付资金2.86亿元推进农业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支持28个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推动粮油、菌菜等特色产业带建设,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1206家。聚焦保障改善民生。一是推动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统筹安排财政资金6.39亿元,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投入资金2.59亿元,推进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落实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医疗保障生活补助等资金3.8亿元。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资金6.61亿元、医疗保险资金14.44亿元,确保参保人员基础养老金、缴费补贴和医疗险待遇及时足额兑现。持续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统筹安排1.64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31亿元,财政贴息4085.21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依托“一卡通”发放平台,兑付惠民惠农补贴资金17.23亿元,惠及群众110.73万人次。二是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基层“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足额编制基层“三保”预算,实施全流程管理,动态监测县区执行情况,及时研判预警风险,督促抓好问题整改。2023年,全市实现基层“三保”支出122.8亿元,未发生风险事件。三是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安排财政资金3582万元,新改扩建8所城乡公办幼儿园。统筹安排办学资金3731.92万元,支持探索“两自一包”办学新模式,新增初高中学位5381个。安排专项资金6723.387万元,为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和营养膳食补助。安排专项资金5799.95万元,提升教师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500万元,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个。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19个,带动企业新增投资2000余万元、新增产值超1.5亿元,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12亿元。投入激励奖补资金1578.01万元,重点奖励培育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促进文旅提质发展,投入资金3699.84万元,助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安排资金365万元,支持举办国际龙舟赛等重大体育赛事。四是推动社会大局稳定和谐。统筹安排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33186.38万元,有力推进41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912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和1122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累计发放购房补贴711.7万元、惠及群众1196户。制定市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安排财政资金2.38亿元,支持粮油产业发展、粮油储备轮换、仓储设施建设等。扛牢食品安全政治责任,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792.82万元,全力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守牢安全生产红线,投入资金3907.52万元,持续织密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护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6242.98万元,支持基层提升应急防控保障能力。五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2.13亿元,推动“五大行动”见行见效,9个国省考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投入财政资金8826.71万元,支持生活垃圾日常填埋、渗滤液处置等有序实施,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培育巩固壮大税源。一是落实减税降费。用好“财政+税务+银行”协调机制,让组合式'真金白馄"直达快享,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提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心。2023年,新增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16.43亿元,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3.5亿元。为参保单位减少失业、工伤保险费支出8400余万元。二是挖掘消费潜力。支持出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政策、开展“蜀里安逸”促消费系列活动,不断释放消费需求,逐步提振消费信心,投入财政资金4500万元,发放消费券145万张,开展促销活动1194场次,拉动消费约47亿元。三是深化财金互动。充分利用奖补、风险分担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累计撬动银行机构发放“支农支小”等专项再贷款超过50亿元。持续推进市丰发担保集团增资,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2023年,全市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1121笔、7.42亿元,兑现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338万元。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减轻企业成本负担。2023年,全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含监狱企业)合同金额为15.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8.97%,累计发放“政采贷”95笔,贷款总额3.62亿元,中小微企业占比100机持续规范采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