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
眉县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我县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宝鸡市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工作安排,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建设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建机制、走前列、做示范。(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引领,顺应发展规律。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县域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乡村建设要同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适应,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排出“优先序”,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坚持资源保护,体现乡土特色。聚焦乡村建设阶段任务,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不搞大拆大建,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搞建设,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坚持建管并重,确保长效运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坚持节约资源,推行绿色建设。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原有绿色资源,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三)工作目标。2022年,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分批次创建乡村建设示范镇、示范村,确保乡村建设行动起好步。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二、重点任务(一)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按照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明确全县村庄分类,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2025年全县50%以上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发挥村庄规划指导约束作用,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建立政府组织领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印发村容村貌提升导则,指导基层工作。(县自然资源局牵头,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二)实施农村道路杨通工程。开展“四好农村路”巩固提升工作,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升级改造县乡公路,有序推动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统筹兼顾穿村路段实现村内主干道功能,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巩固全县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有序实施全国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强化消防车道建设管理,推进林区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县交通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林业局、县文旅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三)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库。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远门河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和水源工程,完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加快水情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切实提升中小河流和水库防灾能力,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水情测报质量。建立健全脱贫人口和饮水安全监测机制,做好脱贫人口、供水条件薄弱地区的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和农村居民饮水状况的动态监测,谋划新建城乡一体化或规模化供水工程,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优化农村供水格局,到2025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以上。加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强化水费收缴,创新管护机制,做好维修养护,促进正常运行,守住农村供水底线。健全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巡检制度,扩大水质监测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县水利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气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县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四)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完善农村电网结构,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探索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网络。充分发挥运行补贴引导作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推进散煤替代,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用能方式,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强化运行监管,巩固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双替代”工作成效,规范“煤改气”、“煤改电”运行管理,切实保障用电、用气安全稳定。(县发改局牵头,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供电公司、县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五)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聚焦全县秣猴桃特色产业总体分布,按照“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科技支撵、融合发展”的原则,坚持改造提质与新建新设并举,在全县舜猴桃生产重点区域和重点村组建造一批高标准气调冷库。同时,对原有的普通冷库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冷藏车、鲜果分选线、果品包装线,提高果品商品化率,推动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加快眉县猾猴桃产业园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和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谋划包装基地二期项目,提升运营能力,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打造高效衔接农产品产销的冷佳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县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商业体系,改造提升县城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商贸中心,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在全县8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实现“快递进村”全覆盖。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延伸镇级商贸(物流服务)中心功能,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头市场+批发市场”模式,在全县稻猴桃生产重点区域和重点村组推动形成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新机制,鼓励发展生鲜电商、蔬果宅配、前置仓、产地仓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直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配送方式,面向“三农”提供多领域的综合服务,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县猾猴桃园区管委会、县供销联社、县邮政公司、县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六)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动眉县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脱贫村、基础设施薄弱村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深化农村数字电视覆盖,全面推动“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宝鸡市智慧畜牧业大数据云平台,推动县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优化农业农村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推进生猪、物猴桃、大樱桃、草莓、干杂果等县域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发挥眉县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作用,电商交易额年增长达到5机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强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监测数据信息汇聚,提升城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提升农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接受传递能力。巩固“雪亮工程”建设成果,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视频监控汇聚联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地名宣传,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县委网信办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信息中心、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委政法委、县文旅局、县行政审批局、县供销联社、县气象局、县猾猴桃园区管委会、县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七)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设施和场地,采取盘活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持续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进一步提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加强农村体育健身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公共照明设施与村内道路、公共场所一体规划建设,加强行政村内主干道路灯建设。加快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做好土地支持保障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县民政局牵头,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医保局、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文旅局、县教体局、县邮政公司、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联社、县妇联、县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八)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跟进做好住房安全鉴定和动态帮扶,同步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农房周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障患排查整治,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对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选址管理,新建农房要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要满足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要求。因地制宜推广新型建造方式,实施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建立农房全过程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县住建局牵头,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应急管理局、县民政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旅局、县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街推进落实)(九)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我县“45643”改厕模式,持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引导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不断提升我县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合理规划布局公共厕所,加大公厕建设力度,对老旧公厕实施改造提升,稳步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明渠加盖工程,加大农村污水处理点建设,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加强入户道路建设,提升村间及村内道路建设水平,构建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