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精选15篇).docx
-
资源ID:1469838
资源大小:40.14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精选15篇).docx
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共18篇)目录篇一、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3篇二、2024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言材料5篇三、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8篇四、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交流发言材料10篇五、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造就千万个美丽乡村16篇六、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20篇七、2024年关于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材料22篇八、2024年关于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发言材料25篇九'关于开展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交流发言材料27篇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感悟研讨发言材料30篇十一、2024年关于开展关于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材料33篇十二、2024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研讨发言汇报37篇十三、2024年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研讨交流发言材料48篇十四、政协党组书记学习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专题研讨发言材料51篇十五、“千万工程”经验学习交流研讨材料(党建专干)55篇十六、浙江2024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58篇十七、2024年浙江省“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63篇十八、党课讲稿一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党课讲稿材料65篇一、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将体会研讨发育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学习淅江“千万工程”经险的通知,要求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宜居宜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20年推进“千万工程二由最初的1万个左右行政村,到目前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内涵也不断丰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破题,至1"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使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城创和美”的生动局面。尤其近年来,“千万工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了高质量发展全新阶段。绿色统领,乡村富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珍贵资源,富山养水,能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成为取之不尽的时代财富。“千万工程”的推进,一些村停掉矿山、关掉污染企业,复垦复绿、治水美村,经过阵痛,实现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去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0,连续十年缩小。在农民身上多花点心思,不仅共同富裕走得快,也给美丽中国长脸。浙江“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由点及面,使人居环境得以重塑,使广大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福地。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集尽集、应治尽治、达标排放。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导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面均达IO0%。谋定而动,规划先行。建设美丽乡村,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淅江“千万工程的要领,在于规划先行一步。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诸多要素,力求保持乡土风貌,方便居民生活,留住故情乡愁。科学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幼,根本上在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图施工。规划作引领,因地制宜,城乡融合联动,“千万工程”才有纵深度。以现代工业驱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城乡产业多层次协同发展,才能有效引导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借力、滚动发展。这是“千万工程具有旺盛生合力的重要秘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是长远的事业,非朝夕可成、一境而就。浙江“千万工程”自2003年后动以来,一直紧抓不放,一任接若一任干,才有今天的成就。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急功近利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精神和历史担当。在农村投钱很难马上出“显绩”,修多少路、打多少井,不及城里一座高架桥显眼。铁下心推进“千万工程二过"思想关”“政绩关”是前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干成大事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千万工程”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群众,要转化为老百姓的“工程二才能行稳致远。一个现代化社会,应该是充满活力与良好秩序的有机统一。在“千万工程”的背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是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支撑。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共建共治共享将人民作为治理的主体,共同处理社会矛盾,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可以得到群众广泛拥护和参与,大大提升治理效能。农村是国家与社会的联结点。从国家结构看,基层距离中央最远;从社会构成看,基层距离民众最近。把广大农村发展好,才有中国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千万工程”给浙江农村带来了全方位系统性蝶变,增强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了国家意志与群众利益的良好融通。我国的改革振兴从农村发朝,球设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靠农村持续不断提供动力。“千万工程”无疑是一个精准发力点。第二、2024年开展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发育材料一一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红土地上的传承与蝶变横坎头村地处四明山深处,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共有村民871户,总人口2471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4名,是全国【9个抗日根据地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被称为浙东红村。但在2003年前,我们村却是个经济薄弱村,交通闭塞,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老百姓总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所有转机都发生在2003年1月29日,临近农历春节,天寒地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我们村调研,并当场作出指示: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对我们村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新年上班第一天,我们村两委喊上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今后的打算。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2月I1.日,仅仅3天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给我们回信了,希望我们: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保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当时刚并村不久,村集体、老百姓都很贫困,怎么办是个大问题。我们村党委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党员干部先带头!为了脱贫,村里根据专家建议,引进樱桃产业,但掇桃三年才结果,村民不看好,于是党员干部带头,认领首批70亩樱桃园,三年后樱桃迎来大丰收,如今我们村被誉为“花果红乡”;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党员干部连片包干,村民共同参与,开展了村庄环境大整治,过去的土疙瘩路不见了,村民住的矮平房都“拔高”宽敞了,苍茫的天空都变得湛蓝,昔日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村里环境变好后,村党员又带头,使旧址群内55户居民统一搬迁,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基础。到20”年底,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民年人均收27000多元,是2003年的IO倍。2018年2月10日,我们村全体党员满怀喜悦与感恩,把衬里的发展变化,和获评“全国文明村”的喜讯,汇成一封由143名党员代表签名、饱含老区人民深情的书信。2018年2月28日,这是一个至今仍然让我们村全体党员、全体村民激动万分的日子。这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村全体党员再回信,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两个必须”和“两个作用”,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前后两封回信,跨越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从未间断。在各方关心关爱下,我们党员带头,整装再出发、爬坡再过坎,向更高质量的美丽乡村蝶变!从村民到游客,大家都感受到,村里的环境更好了,红村特色风貌愈加凸显,老百姓化身“乡建艺术家二就地取材、美化乡村;村里的产业更旺了,强村公司成立后,农民绿领学院、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纷纷落户;浙东红村的人气更高了,每年超100万人次的游客,到横坎头村体验红色研学、非遗制作;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红村互助组织每年向村里推送350万元的住宿、餐饮量,村民纷纷在家门口开起了民宿、农家乐I)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村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59.6万元和44258元,分别是2003年的11倍和16倍。在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村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向着“共富村”努力。建立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村民大病保险等红利共享机制,为村里弱势群体托底;与周边8个村党建联建,开展未来田园、飞地物业经济等组团项目,半年时间片区增收超80万元;依托四明红锋服务社,线上线下年销售200多万元老区农产品;与大凉山三河村结对共富,通过直播带货、彝法文化演出,带动三河村增收超50万元。一路走来,我们村自觉做好红色根脉基因的传承者,红村老百姓的精神气越来越足了,红村传人在村里的“红色电台”讲着红村故事,我们的村歌我自豪,我是红村人也越唱越响亮!第三、2024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专题学习心存体会研讨发言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随着“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浙江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千美丽乡村成为了世界认识浙江的一扇扇“重要窗口二“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其历史经验中蕴含着“千方百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指引。总结“千万工程”中的工作经验,提炼其中的“良方”“妙计”,出好“实招”,是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的“答卷”的必由之路。一、用好“人民至上”这一“良方”,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从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美好期盼做起,开展“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才有了“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结束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二才有了德清县东衡村“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的独特韵味。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化,从人居环境提升到和美乡村打造,从15分钟生活圈到智能化生活场景,从提升人均收入到实现共同富裕“千万工程”始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铭记服务宗旨,让一项项“民心工程”扎实地建设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二、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妙计”,让“体民情察民Sr成为谋事之道、成事之基.习近平同志用118天跑遍I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之后作出了“千万工程''这一重大决策。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和变化,群众的所需、所盼、所难也更加多样。实践证明,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找到“发力点”的必由之路,是找到答案、跳出“瓶颈”的不二法门。“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调查研究不能为了追求数量之多“走个过场”,走马观花、囱囤吞枣,只有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真正在基层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倾听民意心声,体悟“急难愁盼二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在工作中方向明、思路清,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切实提高履职效能。三、出好“真抓实干”这一“实招”,转“白纸维蓝图”为“画卷展成就自''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二十年来久久为功,才有了农村人均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