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知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优知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优知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清单.docx

    • 资源ID:1435530       资源大小:253.1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7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如果您不填写信息,系统将为您自动创建临时账号,适用于临时下载。
    如果您填写信息,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系统自动生成),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清单.docx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复习讲义第1课运动和力1.物休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11加力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举例: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坑等。4 .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5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6 .坐在汽车上的人,在汽车急刹车时身体会不由自主的向(前)倾斜;当汽车在起步或则突然加速时身体会向(后)倾斜:当汽车突然向(左)转弯时,人会向(右)倾斜;汽车突然向(右)转弯,人会向(左)倾斜。7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从(位置)(方向)(距离)(时间)等方面来描述。第2课小球的运动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2.物体的运动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第3课运动的形式1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摆动)2 .通过观察木块上标记点的连线,可以判断出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行,如果连线始终平行,可以得出木块的运动形式为平动。3 .人用只手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nJ以发现钢尺上红色的标记按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这说明伸出桌面一端钢尺的运动形式是振动。4 .用嘴吹动纸风车,纸风车转动时扇叶上的两个标记点始终国颤隹的轴心作圆周运动,得出风车的运动形式是转动。5 .F推车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在身在平动、轮子在转动。落地扇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不同,扇叶在转动,整个扇头在撰动。找钟运动时,各个部位的运动形式也不同,时针、分针和秒针在转动,摆锤则在摆动。6 .电动不在行驶时,轮子在转动。高铁在行进时,车身在平动。电钻打墙时,墙在振动。7 .物体的运动包含了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叫做(复合运动)8 .电动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转动。高铁在行进时,车身在平动。电钻打墙时,墙在振动。第4课车来了1 .我们在列车站台上候车时,应在白色安全线内排队候车。2 .站台上为什么要设置安全线?答:为了乘客的安全,越过安全线会有危险。因为车辆快速经过时.,会带动气流产生强烈的吸引力。3 .为了行人安全,道路上设置了哪些标线?(1)人行横道斑马线(2)道路机动车道(3)自行车道和人行道标识(非机动车道)(4)公交车候车区域标志(5)十字路口“安全岛”4.什么是“安全岛”?它有什么作用?答:士g1.是在车辆来往频繁的路1I或道路中间划出的供行人穿越时躲避车辆的小块地方。有时,人们需要两次绿灯的时间才能穿过道路。人们在第一次绿灯时间内,先到达道路中央的安全岛,第二次绿灯亮起时再走剩下的路程。设置安全岛增加了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尤其能够保障老人、小薇和残疾人等行动缓慢人群的安全.5 .我们应该怎样注意交通安全?答:(1)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靠右侧行走。(2)不翻越护栏。(3)不在道路上玩耍、打闹。(4)不要与机动车抢道。(5)驾驶汽车时,司机有视野盲区,行人要远离。(6)过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时要注意礼让。(7)发生交通事故时,要拨打报警电话,拨打电话时,要准确报出事故发生的地点及人员、车辆损伤情况,在交警到达现场之前,应注意保护现场。6 .发生交通事故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答:发生交通事故时,要拨打报警电话(122),拨打电话时,要准确报出哀故发生的地点及人员、车辆损伤情况。在交警到达现场之前,应注意保护现场7 .【实验W称】“车辆驶过时带动周围空:建流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法】一名学生向两张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另一名学生观察两张纸的变化。在这个模拟实验中,两张纸相当于在快速通过列车两边的人或物,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代表列车高速通过时带动的高速流动的空气。【实验现象】两张纸中间空气流动速度变大,导致气压变小,两张纸外的高气压就会把两张纸向内压。【实验结论】在列车快速通过时,会带动空气流动速度变大,使站台上的乘客和列车之间气压变小,乘客身后的大气压力不变,形成压力差,人就易被“压”向列车的方向。因此高速动车组列车速度快,在站台上候车的旅客必须在安全线以内候车才能保证安全。(“伯努利原理”)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复习讲义第5课声音的产生1 .根据音义、水、空气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会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2 .怎样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答: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停止。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 .声音具有能量它能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能量形式。5 .发声的音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水会飞滁)水K溅说明什么?(音叉在振动)6 .为什么蜡烛火焰会来回晃动?答:敲击鼓面,发出的鼓声会使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进而振动了蜡烛火焰,这表明鼓声具有能7 .利用声能的现象:超声波碎石、利用超声波钻孔、超声波清洗波密仪聂等。8 .为什么用力弯曲尺子,他并不能发出声音,而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因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用力弯曲尺子只会使它变形,并不能产生振动。轻轻拨动尺子尺子产生了振动,所以能发出声音。9 .哪些现象能说明声音有能量?(1)声音很大,震的耳朵疼。(2)敲击鼓面,旁边蜡烛的火焰会晃动。(3)爆炸产生的巨大声音让周围玻璃破碎。(4)超声波击碎结石。(5)利用超声波钻孔。(6)利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7)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10 .音叉上的数字代表音叉的固有频率数,字母代表频率的单位赫兹。【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叉、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用槌敲音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又振动。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温馨提示】(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3)不要把音叉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第6课声音的传播1 .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形成声音的笑浪”。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2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O3 .验证声音在雌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盛有水的水槽中,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声音在液体中传播。4 .验证声音能在建中传播:将定好闹铃的闹钟放入密封的玻璃罩里,发现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用抽气机抽净罩内的空气,使其内部变成接近真空的状态,发现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5 .验证声音能在画住中传播。两个学生分别站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制造声音,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6 .制作“土电话”时,用一丝、铁丝传播声音的比棉线、毛线更好些,棉线绸索时听到的声音比放松时声音更大。7 .人体感知声音的器官是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耳道收集音波,鼓膜衿声波转化为振动。8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能力和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播。9 .雷雨天气,先看到闪电,后听到窗声。赛跑终点裁判看旗子或者发令枪的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响再计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10 .音叉究竟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振动的音义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传到水面,从而引起水面波动。因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人们耳朵贴在铁轨上判断远处有没有火车开过来。12 .游泳时潜入下听到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呢?能听到水声。因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水面外的声音能通过水传到水下人的耳朵里。13 .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听诊器是人们根据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道理发明出来的,把胶管连接在一个漏斗上,就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听诊器。(漏斗、纸杯能扩大声音的功能)14 .回声(回音壁、大山回声)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会反弹回来形成回声。回声的产生原理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反射作用。第7课声音的变化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2 .物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变化。3 .用更大的力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声音会更大。4 .敲盛水多的杯子,声音听起来低;敲盛水少的杯子,声音听起来ImJo5 .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魁的钢尺时,钢尺振动得比较馒,发出的声音比牧低;用手拨动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时,钢尺振动得比较快,发出的声音也比较成。6 .用较大的力敲鼓,鼓面振动的Ig度太、声音强;用较小的力敲鼓,鼓面振动的福度小.声音塞。7 .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会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8 .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鼓声越强;用力越小,鼓面振幅越小,鼓声越弱。9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也就是跟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等因素有关。10 .声音的强囊力物体振动的蜴度行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I1.【水杯琴】通过改变杯内液体的多少,可改变水杯“琴”各“琴键”发出声音的高低。敲击水杯琴时,水少,振动频率越快,声音越高:水越多,振动频率越慢,声音越低。12.声音布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单位是赫兹,声音的强弱称为“音量”,单位是分贝。倒的水越多,里面的空气就越少,振动的频率就越快,声音就越高。第8课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答:一般情况下,减少噪声对人们的危害有3种方法:一是右噪声源处减弱噪声,如:汽车消音器、降低水流声的水管等;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如:隔音屏障、吸音板等:三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练习射击时戴耳罩、燃放烟花爆竹时塞住耳朵等。2 .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音广播喇叭,但紧急情况以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特殊情形除外。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或者开展娱乐、健身等活动,应当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者有关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不得违反规定使用音响材产生过大音量。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合理规定娱乐、健身等活动的区域、时段、音量,可以采取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等措施加强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3 .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等病症;噪声还会影响听力甚至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等。4 .控制噪声的最新技术:攵进设备和工艺流程、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降纸噪音、使用隔音材料、研制电子反噪音装置等。5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消除噪声?答:消除噪声,人人有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维持安静环境,不做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的事情,如:在楼道内轻轻走、不大声喧哗;进出教室轻声关门,学习用品轻拿

    注意事项

    本文(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清单.docx)为本站会员(王**)主动上传,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优知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优知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