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吉县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为儿童优先提供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资源和条件,最大限度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县儿童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1236工作思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坚持儿童成长早期干预基本工作方针,加大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二、总目标完善覆盖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妇幼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建立完善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普惠福利的保护和社会福利体系,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提高儿童福利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提高儿帝.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三、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一)儿童与健康主要目标1、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一一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稳定在130/万左右。一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80%以上。2、降低婴儿和5岁以下儿荒死亡率。一一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饯以下。-降低新生儿室息和5岁以下儿童肺炎、腹泻等构成主要死因的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5%。以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9.5%。以下。 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8%以上。3、改善儿童营养,增强儿童体质。一一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65%以上。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一一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低到5%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4、加强健康指导,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85%以上。一一合格碘盐食用率保持在95%以上。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一一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一一中小学生每年进行1次常规健康体检,并记入健康档案。 中小学校保证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策略措施1、加强妇幼健康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设置由政府举办、标准化建设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完善基层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县级医院应建立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畅通新生儿急救转诊绿色通道。加强围产保健、儿童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加大儿科医生的培训培养力度,抓好基层妇幼卫生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推广儿帝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现场急救、危急重症患儿处理和转诊能力。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妇幼健康服务管理水平。2、加大儿童健康经费投入。合理安排资金,扩大儿范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范围,解决影响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流动儿童卫生服务经费补偿机制,促进城乡儿童享有均等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扩大儿童重大疾病救治范围。3、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推广婚前医学检查,提高自愿婚前医学检查率。继续实施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建立健全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网络,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和产前诊断水平,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监测、防治网络建设,扩大项目范围,提高服务水平,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4、加强儿童疾病防治。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疫苗冷链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做好常规免疫,加强流动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希预防接种服务,适时开展免疫规划疫苗补充免疫或查漏补种,保障较高水平的疫苗预防接种率。控制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强化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减少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母婴传播。提高适龄儿童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5、加强儿童保健服务管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儿童健康管理各项措施,开展新生儿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和喂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服务。推广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高危儿童的筛查与管理。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吸烟、酗酒和吸毒。6、改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普及营养与健康知识,为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等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减少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落实婴幼儿喂养策略,强化爱婴医院管理,促进母乳喂养:开展科学喂养与营养素补充指导,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儿荒营养和健康干预,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贫血等儿童营养性疾病。做好地方病宣传防治工作。7、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针对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制订宣传教育策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8、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卫生保健管理,将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纳入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教学计划,对儿童开展疾病防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做好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踽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9、改善流动儿童.健康状况。加强流动儿靛中的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推动将流动儿童纳入流入地儿童健康管理,逐步实现流动儿童享有当地儿童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改善流动儿靛健康状况。(二)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1、普及学前教育。一一促进0-3岁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6%,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舟。2、巩固义务教育均衡成果。一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7%以上。一一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1.3%以上。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61与以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4、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5、提高教育质量。一一幼儿园园长、中小学教师完成全员轮训。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策略措施1、加强教育经费保障与监管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降低,保证教师工资、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健全完善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优化学前教育资源机构,全面实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基础建设工程,落实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政策,加大农村幼儿园改造力度,提高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扶持工作,健全优质幼儿园帮扶薄弱同工作机制,加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管理、指导力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3、巩固义务教育均衡成果。做好城镇中小学布局规划,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确保学位供给。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强化农村学校建设,支持办好必要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大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师校长资源配置。继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随迁子女等特殊保障,保障困境儿童的受教育权利。4、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免除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住宿费、教材费,逐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推进高中学校体制机制多样化,鼓励特色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需求。适应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5、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完善助学制度,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6、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建立实名登记的0T6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为残疾学生提供及时科学的教育服务保障。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校附设特教班的教学设施,配置专任教师,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班为骨干的县域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网络。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体系。7、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一体化,培养中小学师生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校园,教育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两性平等观念。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8、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积极为“县管校聘”管理体质创造条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贯彻落实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提高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9、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落实民办学校法律地位,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管理育人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推进考试评价改革。10、高标准实施教育网络扩容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终端。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班班通”,师机比达到1:1,生机比达到10:1。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全部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启动建成县级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有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并与市教育城域网接轨。11、提高儿童科学素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儿童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科技教育基地,为儿童提供科学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三)儿童与福利主要目标1、完善社会化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工作。2、保障儿童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贫困儿童提供医疗救助。提高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率。3、基本满足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需求。4、基本满足孤儿生活、教育、医疗和适龄孤儿就业等方面的